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九 (3)

1. 病後進食

大人小兒,諸病瘥後,飲食且須旋進,常若不足,毋使食氣傷胃,其病復來。大熱方退,尤不可飽食。小兒傷乳,熱復則同。

白話文: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在各種疾病康復之後,飲食應該慢慢增加,好像總是吃不飽一樣,但不要吃到讓胃部感到不適,以免病情再次復發。特別是在高燒剛退的情況下,更不能吃得過飽。小孩如果因為喝奶過量導致身體不適,遇到發燒時也應同樣處理。

2. 勿藥須知

《大藏經》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避之為吉。今人見左,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避之,而務藥之。譬之有國者,不能勵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養以全壽。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萌。人能靜坐持照,察病有無,心病心醫,治以心藥,奚俟盧扁,以瘳厥疾?若使病積於中,傾潰莫遏,蕭牆禍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也。

白話文:

《大藏經》中提到,對於災難的救助和解決,預防往往比事後的補救來得容易;對於疾病的治療,避免生病本來就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現代的人們,往往忽略預防的重要性,反而專注於災難發生後的救援;不重視避免生病,反而專注於尋找藥物治療。

這就像是治理國家,不應該在出現問題時纔去解決,而應該在平時就努力治理,以求得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於個人而言,我們應當注重身體的保養,而非等到生病了纔去尋求治療,這樣才能延長壽命。因此,真正的智者會在禍患尚未顯露端倪時,就開始尋求幸福,在禍患尚未萌芽時,就斷絕其根源。

人們如果能靜下心來,內省自身,察覺是否有疾病的存在,並從心靈層面進行自我治療,用心理的藥物來治療心靈的疾病,何需等待名醫,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但如果疾病已經在身體中積累,一旦爆發,勢不可擋,就像內部的危機突然爆發,恐怕不是一般的藥物可以控制的。

3. 服藥須知

夫病之所由來,因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慮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神,強暴氣逆,當風飲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失節,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酸鹹,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遠陟,縱欲勞神,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今既病矣,而後藥之,得非臨渴掘井乎?然必以慎起居,戒暴怒,簡言語,清心寡慾,輕得失,收視聽,節飲食,忌肥濃炙煿生冷。凡食不欲頓而多,任可少而數食,不欲急,急則傷脾。

法當熟嚼令細,勿太熱,勿太冷,又不欲雜,雜則物性不相侔合,而又傷脾胃。能如是,庶使藥力運行臟腑,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宣通氣血,病斯謝矣。仍或率性任情,罔守戒治,不惟藥之功未彰,其疾反劇矣。豈可不慎?

凡病之初生,未必死於必死之病,多死於必死之人耳,何也?若人有病,無論新久,視為必死之症,早訪明醫,究問病症的確,然後自家靜養調攝,志誠服藥,不為庸醫所誤,可獲全生。但今之病者,不惟輕忽不肯調攝,妄投醫藥,以病試藥,即輕病之變重,重者必死,臨危求生晚矣。

醫治之法,先宜潛心靜養,謝絕世情,順其性而調和飲食,以後方從容調理,如是百日,未有不生者也。

白話文:

[服用藥物需知]

疾病的來源,常常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放縱,追求短暫的快樂,卻忽略了健康。我們為了智慧與技巧耗費精神,為了得失憂慮,為了禮節勞苦,為了財富與名利疲於奔命。這些無止盡的追求,讓我們的心靈生病了。我們過度勞累、精神緊張,逆風喝酒,吃太多辛辣或鹹的食物,導致肝臟生病。飲食沒有規律,溫涼不適度,長時間坐臥,吃得太多或太少,讓脾臟受損。我們說話太多,爭辯不斷,忽冷忽熱,吃太多酸鹹食物,肺部因此生病。

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強烈活動,縱欲耗神,身體能量流失,腎臟受損。這五種疾病一旦發生,未老先衰,未病先弱,病來時病情嚴重,嚴重到可能致命,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等到生病了纔想到要吃藥,這不是臨渴掘井嗎?然而,除了服藥,我們還應該注意生活作息,避免暴怒,減少言語,保持心境平和,看淡得失,控制飲食,忌諱肥厚、濃烈、煎炒、生冷的食物。

食物不宜一次吃太多,可以少量多餐,吃飯不要急,急會傷害脾臟。食物應該細嚼慢嚥,不要太熱或太冷,也不要混亂搭配,否則會影響脾胃。這樣做,才能讓藥力在體內運行,去除過剩,補充不足,調節氣血,疾病才能消失。

如果我們仍然隨性任情,不遵守治療原則,不僅藥效無法顯現,病情反而會加重。這怎麼能不小心呢?

疾病剛開始時,不一定會死於必然致死的疾病,而是死於那些認為自己必死無疑的人。為什麼呢?如果一個人生病,不管是新病還是舊疾,如果認為自己必定會死,那麼他應該及早尋找高明的醫生,確定自己的病情,然後靜下心來養生調息,誠心誠意服藥,不被庸醫誤導,就能保住性命。但現在的病人,往往對病情輕忽,不肯好好調理,隨意投醫吃藥,拿自己的病當實驗,等到小病變成大病,大病變得無法治療,再想挽救就晚了。

治療的方法,應該先靜心養病,遠離塵世的紛擾,順應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飲食,然後再慢慢調理身體,這樣一百天,沒有不能康復的。

4. 治案

《推蓬寤語》云:人生類以眠臥為晏息,飲食為頤養。不知睡臥,最不可嗜,禪家以為六慾之首,嗜臥則損神氣。飲食不可過多,多能抑塞,陽氣不能上升,將以養生,實以殘生也。君子夙興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少食,常使腸胃清虛,則神氣周流,陰陽得位,此最養生之大要。

《家語》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苦殺之。

《莊子》云: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智乎?故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戒者,過也。

柳公權度年八十九,或問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氣佐喜怒,氣常溫耳。

薛氏治一男子,素不善調攝,吐痰口乾,飲食不美,服化痰行氣之劑,胸滿腹脹,痰涎愈甚;服導痰理脾之劑,肚腹膨脹,二便不便;服分氣利水之劑,腹大腳痛,不能睡臥;服破血消導之劑,兩足皆腫,脈浮大不及於寸口。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補中益氣湯煎送前丸,月餘諸症漸退,飲食漸進。

再用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月餘能轉側,又兩月而能步履。卻服大補湯、還少丹,又半載而康。後若稍失調,其症如前,仍用前藥治之,亦即愈。

白話文:

【治療案例】

《推蓬寤語》提到:人們通常認為睡眠與飲食是休養與滋養身體的方式,但事實上,過度睡眠並非好事,佛家甚至認為它是六慾之首,過度睡眠會損害精神與氣力。飲食也不該過量,過多的食物會造成消化不良,阻礙陽氣上升,本想以此養身,實際上卻是在傷害身體。君子應早起晚睡,保持身心清明,清淡少量的飲食,保持腸胃的清潔虛空,如此神氣才能順暢流動,陰陽得以平衡,這是養生最重要的原則。

《家語》指出:人有三種死亡,並非命中註定,而是自找的。不按時作息,飲食無節制,勞逸失衡,這些都會導致疾病奪去生命。

《莊子》說:面對危險的道路,如果十個人中會有一個因此喪命,那麼家人間必定會互相告誡,必須做好萬全準備纔敢出行,這不是明智嗎?所以人應該害怕的,往往就在牀鋪上和餐桌間,但人們卻常常忽略了警覺,這就是錯誤。

柳公權活到八十九歲,有人問他養生之道,他回答:我不讓冷熱或生熟食物刺激我的脾胃,也不讓情緒波動消耗我的元氣,只保持氣血溫和。

薛氏治療一名男子,他平日不善於調理身體,常感到口乾舌燥,痰多,食慾不佳。服用化痰行氣的藥物後,出現胸悶腹脹,痰液更多;改服導痰理脾的藥物,腹部脹大,排泄困難;再試分氣利水的藥物,腹部更脹,腳部疼痛,無法安睡;最後試破血消導的藥物,雙腳竟都腫了,脈象浮大,不到寸口。早晨服用《金匱》的加減腎氣丸,晚上則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前面的藥丸,一個多月後,各症狀逐漸減輕,食慾也逐漸恢復。

之後再服用八味丸和補中益氣湯,一個多月後能夠翻身,再兩個月後可以行走。接著服用大補湯和還少丹,半年後完全康復。後來如果稍有不慎,病徵就會復發,此時再用前述藥物治療,也能迅速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