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九 (1)
下集卷之九 (1)
1. 經旨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
飲食勞倦即傷脾。
形寒寒飲則傷肺。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2. 脈法
氣口緊盛,傷於食。
《脈經》曰:有關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
脈沉滑,傷冷硬物,宜溫以克之。
脈洪數,傷辛熱物,宜苦以勝之。
脈緩滑,傷腥咸物,宜甘以勝之。
脈弦緊,傷酸硬物,宜辛以勝之。
脈洪滑,傷甜爛物,宜酸以勝之。
脈遲微,傷冷物,且有積聚痰涎,宜溫劑和之。
脈單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滯,宜辛溫發之。
3. 總論
吳澄曰:日用飲食,出納自如,轉輸不息者,火土合德也。故土強則易食而易飢,火旺則隨消而隨化,安有所謂積滯哉?惟元氣稍弱,食入難消,又與頑痰膠固,盤結中州,經年累月,氣血漸衰,精枯形槁,與陰虛癆瘵無異。先聖前賢雖未明言,而歷考治案,則又有食積類虛損之症者。
4. 食積變虛損
五臟屬陰,陰主閉藏之氣。其積之始生,本無形之氣,其氣應五臟。情志有所抑鬱,而生氣日閉,積之既久,方始有形,有形則現病。其形一定不易,只在本位,故名曰積。此症極多,初起尚屬無形之氣,雖積而易散。若日久成形,根深蒂固,因積而為害,而精神亦漸減,變為虛損,或形枯氣脫,而成不起之症。
澄按:飲食減少,則元氣漸衰;飲食自倍,則腸胃乃傷。一有所傷,則脾胃便損,脾胃一損,則肺氣先絕,肺氣一絕,則各症迭出,而有類虛勞之症。
5. 傷食
平素中氣虛,虛則不易納,納則不易消,所以三脘痞結,不思飲食,食亦無味,肢體困倦,乍寒乍熱;或泄瀉腹痛,即些須之物,亦不能消。六脈微弱,舉按無神,有類虛損。以溫補兼消之劑和之。
澄按:飲食日用,養生之所必需,何遂至於傷食?即曰傷食,亦何遂至於成勞?必其平素勞傷中氣,飢飽過度,脾胃之元氣先弱,若難消化,停滯於中。若以平和消導之劑疏之,其氣一伸,其食即轉傳送小腸,病勢即減。或不知此,而妄用峻攻猛劑,則在大小腸之舊食,推蕩先行,而在胃脘之新食,不能消化。
因下後受傷,反停滯中脘,為害不淺,所以日盛月深,痰涎固結,損傷中氣,咳嗽吐痰,潮熱,而成虛勞之症作矣。
6.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者,必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
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之,則無不危矣。
澄按:飲食入胃,全賴脾土健旺,消磨水穀。脾土旺則能旋食旋化,消磨水穀而強健。脾弱則隨食隨停,不能運化精微,水穀反消磨脾土,而脾益弱矣。然脾之所以能健能運,變化精微者,全賴命火上蒸,方能熟腐。所以中年之後,大病之餘,積勞積損,稟受不足之輩,命火虛衰,譬如鍋底無火,若不加薪,何能熟腐水穀也?
7. 忌用消克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若夫先天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矣,消克之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翻消耗,愈虛其虛。明後日食復不化,猶謂前藥已效,藥力欠多,湯丸並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澄按: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稟受素弱,飢飽過度,脾元受傷,當預防調理,復其健運之常,則無停積之食矣。蓋大飢之後,則用大飽,不知已損之脾,焉能消化?又挾痰涎,裹結成形,經年累月,或現或隱,消磨真元,損耗津液,輾轉相害,羸瘦日增,極似虛損。始因傷食,繼用消食以傷脾,後因脾傷而食積,食積則各症百出,如丹溪辨之面有蟹爪紋路是也。
8. 過啖煿炙
有過啖煿炙辛熱等物者,上焦壅熱,胸腹脹滿,血出紫黑成塊。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導之。此釜底抽薪之法。
又有嗜食煎傷肺,咳嗽咽癢,多吐血,喘急,胸滿脅痛,宜用紫菀湯。
澄按:煎、炒、煿、炙、燒酒、椒、薑、蔥、蒜,皆辛熱動血之品。若喉癢咳嗽喘急者,是火熱在上焦,而不在腸胃也,二便必如常,內無燥結,所以用紫菀湯。若積熱在腸胃,而血吐出紫黑成塊者,其腸中必有黑結糞數枚。若不下之,血必不止,當與積熱門參看。
飲食過度,或負重急走,傷胃吐血,宜用白朮散,或理中湯加葛根治之。
有痰積人,面上有黃白色不常。有食積人,面上如蟹爪紋路,一黃一白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