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二十二
2. 怔忡驚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
3. 經旨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五臟生成》篇曰:肝氣虛則熱,實則怒。
《調經論》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白話文:
【經旨】
《陰陽應象大論》提到:心所主的情緒是喜悅,肝所主的是憤怒,脾所主的是思考,肺所主的是憂愁,腎所主的是恐懼。
《脈解》篇章表示:當陽明經的病狀嚴重時,患者會對人和火感到厭惡,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嚇,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和陰氣互相衝突,水和火相剋,所以會感到驚嚇。
《本神》篇章指出:當感到恐懼時,精神就會散亂不安,無法集中。
《五臟生成》篇章說明:當肝氣虛弱時,人體會產生熱感,而肝氣過盛時,則會容易發怒。
《調經論》說到:血液過多時會使人容易發怒,而血液不足時則會產生恐懼感。
4.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白話文:
在診脈的時候,如果寸口的脈象顯得跳動但又微弱,跳動的脈象通常代表著驚嚇,而微弱的脈象則可能表示心悸。當一個人因為驚嚇,他的脈搏會突然停頓然後又恢復跳動,同時,這個人的眼睛會無法轉動,並且會出現無法正常呼氣的情況。
5. 怔忡驚悸等症
吳澄曰: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為痰火擾動,心神不寧,多有驚悸怔忡諸症。惟虛損之人,陰虧於下,元海無根,氣浮於上,撼振胸臆,是心不能下交於腎,腎不能上交於心,則築築心動,惕惕恐畏,為怔忡驚悸者有之;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有之;子午不交,神明濁亂,精氣伏而健忘者有之;心動神搖,志歉精卻,神無所依,善於驚恐者有之;木本水源,子病及母,水不養木,而善怒者有之。
蓋神之不安其舍者,多由於心血之不足,而心血之不足,多由於腎之虛衰,不能上下交通,而成水火既濟也。
白話文:
吳澄說:心臟是身體的主宰,也是精神的居所。當心臟的血液不足時,常會被痰火幹擾,使心神無法平靜,因而產生驚悸、怔忡等多種症狀。特別是那些體質虛弱的人,體內的陰氣在下方虧損,導致根本的元氣沒有根基,氣血飄浮在上方,震動胸部,這表示心臟與腎臟的交感失調,心不能向下與腎相交,腎也不能向上與心相連,因此心跳加速,心生恐懼,出現怔忡、驚悸的情況;當心受事物幹擾,精神無法安定,精氣消耗散失,也會導致失眠;當白天夜晚的節奏失調,精神混亂,精氣隱匿,便容易健忘;當心神搖擺不定,意志力減弱,精神失去依靠,容易感到驚恐;當肝(木)與腎(水)的平衡被打破,肝病影響到腎,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就會容易發怒。
總的來說,精神無法安穩在心臟的原因,大多源自心臟血液的不足,而心臟血液的不足,又大多源自腎臟的虛弱,使得心腎無法正常交感,造成水火無法相互補充和調節。
6. 怔忡驚悸恐
心為一身之主,人身之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布於脾,而施化於腎者也。苟心血一虛,神氣耗散,則宅舍空虛,痰因以客之,此怔忡之所由作也。驚者,因有所觸,而畏怖不安也。悸者,心中惕惕然跳,築築然動,不能自安,如人捕獲之狀,本無所恐,而心自不寧也。
驚則安其神,悸則定其志。心主神,腎主志,水火既濟,須在陰精上奉,則其神安;陽氣下藏,則其志定。但其中有氣虛、血虛、停飲之不同,須分治之。
白話文:
[關於心悸、驚恐的情況]
心臟是人體的主宰,人體的血液源自心臟,儲存在肝臟,由脾臟控制分配,遍及全身,並在腎臟的作用下進行代謝轉換。如果心臟的血液一旦不足,精神氣息就會散失,這就像一個空蕩蕩的房子,痰濕得以侵入,這就是產生心悸的原因。
驚是指因為某種刺激而感到害怕不安。悸是指心裡會突然劇烈跳動,心跳加速,無法自我平靜,就像被別人追捕一樣,其實並無真正值得恐懼的事情,但心臟卻無法平靜。
對於驚的情況,我們要安撫心神;對於悸的情況,我們要穩定意志。心臟掌控著心神,腎臟掌控著意志,只有當心火與腎水相互調和,陰性精華向上供應,這樣心神才能安定;陽性氣息向下藏匿,這樣意志才能穩定。但是,其中可能有氣虛、血虛或飲食積滯等不同情況,需要分別對症治療。
7. 虛損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此症惟陰虛勞損之症恆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
白話文:
怔忡這疾病,主要表現為心臟和胸部會有強烈的震動感,患者會感到極度恐慌,無法在任何時候得到安寧。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陰虛病人身上。因為下焦陰虛,宗氣就會失去根基,氣血無法回歸本源,所以氣血會在上方胸部劇烈波動,在下方則會使肚臍周圍震動。虛弱程度輕微的,震動也會相對較輕;虛弱程度嚴重的,震動自然也就更嚴重。對於患有這種病的人,應該迅速節制性生活和勞力,嚴格戒酒和避免過度性行為。對於治療這種病,應當著重於調養氣血,滋補腎精,從根本上培養體質。如果錯誤地將此病診斷為痰火,並隨意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那病情會迅速惡化,變得更加危險。
8. 氣虛驚悸
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會讓人感覺心臟部位好像有空洞的感覺,就像心驚膽戰、緊張不安一樣,這可從右手脈搏顯得大但卻無力來判斷。」
9. 血虛心悸
陰氣內虛,虛火妄動,體瘦心悸,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大而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體內陰氣不足,導致虛假的火氣不正常地活動,身體消瘦且常感到心臟悸動。五個部位(雙手心、雙腳心及胸口)常覺得煩躁悶熱,臉色紅潤但嘴脣乾燥。在診脈時,左手脈搏可能顯得特別微弱,或是雖大卻無力,這些都是血虛心悸的表現。」
10. 肝膽心虛
或思怒傷肝,或因驚入膽,母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或富貴汲汲,貧賤慼慼,憂思過度,或遇事煩冗,則心君亦為之不寧,皆致驚悸怔忡之症,其脈弦者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大概是:「有的人因為過度思考或生氣而傷害到肝臟,有的人可能因為受到驚嚇而影響膽的功能,母親身體不好導致孩子的健康也跟著受影響,進而使得心血供應不足;有的人心中總是掛念著財富地位,或是為貧窮和低微的地位而煩惱,憂慮和思考過度,有的人在面對事情時感到煩惱和複雜,這些都會讓心臟的功能變得不安定,最終導致驚恐不安、心悸的症狀,如果脈搏呈現出弦的特徵,就是這種情況。」
11. 陰火怔忡
有陰火上衝,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宜滋陰抑火,及養心之劑。久服不愈,為無根失守之火,脈必空虛。
白話文:
有種情況是因為體內的陰火上升,導致頭部感到暈眩,眼睛視物模糊,耳朵會聽到嗡嗡的聲音,甚至牙齒鬆動掉落,或是腹部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心裡焦慮不安。這種情況並不適合用滋補陰氣、抑制火氣,以及滋養心臟的藥方來治療。如果長期服用這些藥物但病情仍未見好轉,這就表示體內的火氣失去了控制,已經沒有根基,從脈象上看會呈現虛弱的狀態。
12. 氣鬱怔忡
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
白話文:
對於那些遭遇不如意,心中充滿鬱悶的人,情緒的波動可能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的痰濕。當這些痰濕與體內之氣相抗衡,會使人的心神無法平靜,進而影響到心跳,使得脈搏可能呈現出沉結或弦緊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氣鬱怔忡」。
13. 痰鬱心悸
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心,大驚大恐,以致心為之忤,停積痰涎,使人有惕惕不寧之狀,甚則心跳欲厥,其脈滑大者是也。
白話文:
有時候因為聽到巨大的聲音,或是看到奇怪的東西,遇到危險的情況,或是經歷了讓人極度害怕的事,導致心理受到嚴重衝擊。這會讓心臟功能失調,造成痰液在體內堆積,使人感到持續的焦慮不安,甚至有時候會感覺到心臟劇烈跳動,好像要昏倒一樣,這可以從檢查脈搏發現,脈搏會呈現滑大狀態,這就是痰鬱心悸的症狀。
痰鬱心悸指的是因情緒波動或外在刺激導致心臟功能失調,伴隨痰液堆積在體內,引起一系列的心悸、焦慮等症狀,並且脈搏檢查會顯示出特定的特徵。
14. 怔忡治法
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
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保陰煎、薑朮湯、資成湯、平補鎮心丹、寧志丸。
白話文:
[治療怔忡的方法]
若是因為心臟和脾臟的血液與氣力虛弱導致的怔忡(心悸),適合服用七福飲或是大補元煎來調養。
如果是因命門(腎)的水分不足,真陰缺乏,導致怔忡持續不休,可以服用左歸飲來補充。
如果因為命門的火力不足,真陽缺乏,導致怔忡持續不休,可服用右歸飲來調理。
若三個陰臟器(肝、脾、腎)的精血耗損,陰中之陽力不足導致怔忡,可服用大營煎或理陰煎。
若因水份不足,火氣旺盛,感覺煩躁、熱渴及怔忡,可服用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來平衡。
若是過度思考憂鬱,耗損心血導致怔忡,可服用逍遙飲、益營煎、暢鬱湯來舒緩。
若是因寒冷的痰液在心臟下方積聚導致怔忡,可服用保陰煎、薑朮湯、資成湯、平補鎮心丹、寧志丸等藥物來治療。
15. 驚悸治法
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因驚失志,而神不寧者,寧志膏、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悸者,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庶可保全。
若勞心過度,兼有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心脾兩虛而驚悸者,宜資成湯。
白話文:
[治療驚悸的方法]
若是因為心臟虛弱、血液不足,導致精神無法安定而產生驚悸的情況,可以使用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來調理。
如果因為受到驚嚇導致精神混亂不安,可以服用寧志膏、遠志丸。
若是心血不足,加上肝火旺盛,血熱導致頻繁驚悸,則應選擇硃砂安神丸。
倘若是心神虛弱膽小,稍微伴隨痰火而產生驚悸,八物定志丸會是適合的選擇。
如果心氣鬱悶阻滯,痰多且容易驚嚇,可以考慮服用加味四七湯。
對於痰濕困擾心靈導致驚悸的人,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是不錯的選項。
如果風熱生成痰濕,上行影響到心臟和胸膈而造成驚悸,簡要濟眾方是適用的。
假使遭受極大的恐懼,導致心、脾、腎氣損傷,精神消耗,精力衰退,飲食逐漸減少,必須使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大補元煎等藥物,根據病情適度調理。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清心寡慾,徹底消除病因,這樣才能確保康復。
若過度勞心,同時又受外在邪氣影響,宜使用寧神內託散。
對於心臟與脾臟兩者都虛弱,並出現驚悸的人,資成湯是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