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4)
上集卷之十三 (4)
1. 治血不可拘泥
世治吐血,用竹茹、地黃汁、童便之類止血,此亦不可拘泥。如陽乘於陰,血得熱則流散,經水沸溢,理宜涼解,以犀角、大黃之類。如陰乘於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當溫散,宜乾薑、桂、附、理中之類。
白話文:
對於治療出血的情況,世人常會使用像竹茹、地黃汁、童子尿這類的藥物來止血,但這種做法也不該一成不變。例如在陽氣過盛壓制陰氣的情況下,血液遇熱就會擴散,導致月經量大,理論上應該使用冷卻解熱的藥物,如犀角、大黃等。相反地,如果陰氣過盛壓制了陽氣,就好比天寒地凍,水結成冰,這種情況下就應使用溫暖散寒的藥物,適合用乾薑、肉桂、附子、或理中湯這類的藥物。
這樣理解嗎?
2. 治血分八法
—曰降氣。緣上盛下虛,氣升不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以蘇子、沉香之類順其氣,氣降則血自歸經矣。
—曰導瘀。緣上膈壅熱,積瘀紫黑成塊,胸中滿痛。法以熟地、桃仁、丹皮、枳殼之類,導之使下,則轉逆為順矣。
—曰溫中。緣衣冷食寒,滲入血分,血得寒則凝,不歸經絡而妄行,血出黯黑,色夭身涼。法以炮薑、肉桂之類,溫中和氣,氣溫和則血自歸經矣。
—曰溫散。倘衣冷感寒,色黯發熱,身痛頭痛。法以薑、桂、芎、蘇之類,溫中散寒,寒去則血自歸經矣。
—曰補氣。緣人經氣素虧,精神疲憊,陰陽不相為守,衛氣虛散,營亦妄行。法以大劑參、附之類以補元氣,則氣自能攝血矣。
—曰補益。凡失血人陰分虧損,法於四物湯中,取一二味以為主藥,或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培養之,則自陽生陰長矣。
—曰阻遏。血色紅赤,逢黑則止,水剋火之義。久而不止,法以百草霜、京墨、十灰散之類以控抑之,或花蕊石以消化之,庶不令上溢矣。
—曰升陽。緣陽氣不升,血乃下漏。法以升、柴、荊、防之類升之,則血自安於故道矣。
澄按:血循氣行,氣升則升,氣降則降。火氣上升,逼於火則血上溢。濕氣不行,滯於濕則血下滲。故治上溢無如降氣,治下滲無如升陽。若瘀則消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大過則阻遏之,而總以甘溫收補,調理脾胃,此大法也。
白話文:
—叫做降氣。因為上部氣勢過盛而下部虛弱,氣勢上升而無法下降,血液跟隨氣勢向上,從上部的孔竅溢出。應使用如紫蘇子、沉香這類的藥物來順暢氣勢,當氣勢下降時,血液自然會回到正常的脈絡中。
—叫做導瘀。因為上膈有壅塞的熱氣,累積的瘀血呈紫黑色並形成硬塊,導致胸部滿悶疼痛。應使用如熟地、桃仁、牡丹皮、枳實這類的藥物,引導瘀血向下排解,這樣就可以將逆境轉變為順境。
—叫做溫中。因為穿著寒冷的衣服或是食用冰冷的食物,導致寒氣滲入血液,血液遇寒會凝固,無法正常循環而亂跑,出血顏色暗淡,皮膚蒼白且身體冰冷。應使用如乾薑、肉桂這類的藥物,溫暖中焦和調節氣勢,當氣勢溫暖和諧時,血液自然會回到正常的脈絡。
—叫做溫散。如果穿著寒冷的衣服而感到寒冷,出血顏色暗淡且發燒,身體和頭部疼痛。應使用如薑、桂、芎、蘇這類的藥物,溫暖中焦和散除寒氣,當寒氣消失時,血液自然會回到正常的脈絡。
—叫做補氣。因為人的經絡氣勢原本就不足,精神疲憊,陰陽不能互相守護,衛氣虛弱且分散,營氣也會亂跑。應使用大量的如人參、附子這類的藥物來補充元氣,那麼氣勢自然就能控制住血液。
—叫做補益。對於失血的人,陰性部分受到損傷,應在四物湯中,選擇一兩種藥物作為主要藥物,或使用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來培養,那麼自陽性生長,陰性也會增強。
—叫做阻遏。當血液顏色紅艷,遇到黑色物質就會停止,這就是水剋制火的原則。如果出血持續不止,應使用如百草霜、京墨、十灰散這類的藥物來抑制它,或者使用花蕊石來消化它,這樣就不會再從上面溢出了。
—叫做升陽。因為陽氣無法上升,血液才會從下面洩漏。應使用如升麻、柴胡、荊芥、防風這類的藥物來提升陽氣,那麼血液自然會安穩地在原有的道路上流動。
澄進一步說明:血液隨著氣勢流動,氣勢上升它就上升,氣勢下降它就下降。當火氣上升,被火氣逼迫時,血液就會從上面溢出。當濕氣無法流動,被濕氣阻滯時,血液就會從下面滲出。所以對於處理從上面溢出的血液,沒有比降氣更好的方法;對於處理從下面滲出的血液,沒有比提升陽氣更好的方法。如果是瘀血,就消除它;如果是寒氣,就溫暖它;如果是虛弱,就補充它;如果是熱氣,就清涼它;如果過度,就阻遏它;而總體來說,以甘甜溫和的藥物收斂和補充,調理脾胃,這是主要的原則。
3. 四證五法
血有四證:曰虛、曰瘀、曰熱、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
血虛者,其症朝涼暮熱,手足心熱,皮膚乾澀甲錯,唇白,或女子月事前後不調,脈細無力,法宜補之。
血瘀者,其症在上則煩躁,嗽水不咽;在下則如狂,譫語發黃,舌黑,小腹滿,小便自長,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則停經腹痛,產後小腹脹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
血熱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來弦而數,法宜涼之。
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在女子則月事後期而痛,脈細而緩,法宜溫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氣,而失於歸經者,當溫脾、腎二經。脾虛不能攝血,用薑、附以溫中焦。腎虛不能歸經者,用桂、附以溫命門。此皆溫之之法也。
白話文:
【四證五法】
血液的情況大致可分為四種:虛弱、瘀滯、過熱、過寒。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有五種對策:補充、瀉下、破散、降溫、溫暖。
若血液虛弱,病患會出現早上涼、傍晚熱的現象,手腳心熱,皮膚乾燥,指甲易碎裂,嘴脣蒼白,女性可能月經週期紊亂,脈搏細弱無力,應採取補充的方法。
若血液瘀滯,病患上身可能煩躁不安,喝水卻無法吞嚥;下身可能表現為精神錯亂,胡言亂語,臉色發黃,舌頭黑,小腹漲滿,小便量多,大便黑且量少,應採取瀉下的方法。女性可能月經停止,腹部疼痛,產後小腹脹痛,無法用手按壓,應採取破散的方法。
若血液過熱,病患可能出現吐血、鼻血、咳嗽出血、尿血等症狀,下午發燒,女性月經提前,脈搏快速且強烈,應採取降溫的方法。
若血液過寒,病患可能會感到四肢麻木無力,皮膚暗淡無光,手腳冰冷,心臟和腹部畏寒,腹部有硬塊且疼痛,熱敷能緩解,女性月經延遲且伴有疼痛,脈搏細弱且緩慢,應採取溫暖的方法。另有一種情況,長期吐血、鼻血、便血,這是因為血液無法依附氣血,導致失調,應溫暖脾、腎兩條經絡。脾虛無法控制血液,可用薑、附子溫暖中焦。腎虛無法歸經,可用肉桂、附子溫暖命門。這些都是溫暖的治療方法。
4. 治血三法
降氣不降火;行血不止血;補肝不伐肝。
白話文:
[治療血液問題的三個方法]
-
調節氣機而非單純降火:在處理與血液相關的問題時,我們應著重於調整身體的氣機運轉,而不是隻針對降低體內的火氣。
-
促進血液循環而非止血:應該讓血液能夠順利流動,而非一遇到出血就立即想著止血。
-
滋養肝臟而非損傷肝臟:在治療血液問題時,我們要注重滋補肝臟的功能,而不是做會傷害肝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