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3)

1. 治血察虛實

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逼血而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無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動火者,有以七情而傷氣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動火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傷陰者;或外邪不解,而熱鬱於經;或縱飲不節,而火動於胃;或中氣虛寒,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或陰盛格陽,則火不歸原,而泛溢於上,是皆動血之因也。

故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流注於下,則出乎二陰;或壅瘀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或鬱結於腸臟,則留為血塊血癥;或乘風熱,則為斑為疹;或滯陰寒,則為痛為痹,此皆血病之症也。若七情勞倦不知節,潛消暗鑠,不知養生意,本虧而耗傷弗覺,則營氣之羸,形體之敝,此以真陰不邇,亦無非血病也。故凡治血者,當察虛實,是固然矣。

實中有虛,則於疼痛處有不宜攻擊者,此似實非實也。熱中有寒,則於火症中有速宜溫補者,此似熱非熱也。夫正者正治,誰不得而知之?反者反治,則吾未見有知之者。矧反症甚多,不可置之勿略也。

白話文:

[治理血液疾病要辨明虛實]

血液本來就是身體中的陰性精華,它不應該輕易地被擾動,一旦被擾動就會形成疾病。血液主要負責營運氣血,它不應該受到損傷,一旦受損也會導致疾病。通常血液的擾動多是由於火氣,火氣會迫使血液不正常地流動。血液的損傷多是由於氣血失調,氣血受傷後就無法正常存留。因此,有的情況是因為情緒波動而引發火氣;有的情況是因為情緒波動而傷及氣血;有的情況是因為過度勞累、性生活過度而引發火氣;有的情況是因為過度勞累、性生活過度而傷及陰氣;或者外部病菌未能及時排除,導致熱氣在經脈中積聚;或者飲食不節制,導致胃部火氣旺盛;或者中氣虛弱、體寒,無法有效控制血液,導致血液向下沉澱;或者陰氣過盛,排斥陽氣,導致火氣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反而向上泛濫,這些都是造成血液異常的原因。

血液如果異常地流向頭部,就可能從七竅(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和口)流出;如果流向下方,就會從肛門或生殖器排出;如果在經脈中阻塞,就可能形成膿瘍;如果在腸胃中結塊,就可能形成血塊;如果遇到風熱,就可能形成皮膚疹子;如果在陰冷環境中滯留,就可能引起疼痛或關節炎,這些都是血液疾病的症狀。如果情緒波動、過度勞累不知節制,悄悄地消耗身體,不知道如何調養生命,原本的元氣虧損卻沒有察覺,那麼氣血就會衰弱,身體也會逐漸衰敗,這也是因為真陰(身體中的陰性精華)流失所導致的血液疾病。因此,凡是治療血液疾病的,都應該辨明虛實,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實證中也有虛證的情況,也就是在疼痛的地方不適合用強烈的藥物攻伐,這種情況看似實證但實際上並非實證。在熱證中也可能存在寒證,也就是在火氣旺盛的病症中,可能需要快速溫補,這種情況看似熱證但實際上並非熱證。正常的病症用正常的方法治療,這大家都知道。但相反的病症,也就是病情表現與實際情況相反,我卻很少看到有人能辨別清楚。更何況,這種病情表現與實際情況相反的情況非常多,我們不能忽視它們。]

2. 治血當察遠近

凡血一咯一塊,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近。痰中見血如瑪瑙色而成塊者,亦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亦近。二者勢若可畏,而猶可調理,法當任其自出。又必看其不鮮者,舊血也,勿以藥止之。其色鮮者,新血也,所積者必不甚多,宜以藥止之。蓋舊血終不歸經,不任其自出,反致增劇。

新血終當歸經,若所出者多,則損人矣,故宜藥止之,以引血歸經。此皆可以調理而愈也。若痰中見血,或一點之小,或一線之細,語其勢似不足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血也,乃從肺臟出來,為虛所逼,血從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蓋肺臟以氣為主,本多氣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

肺臟之血本少,又火逼而出之,則肺氣枯而無以領一身之血矣,所害不亦太乎?

白話文:

[治療出血應辨別新舊]

只要一咯出的血呈塊狀,這是胃部的血,因為它的來源較近。在痰中看到像紅寶石色且成塊的血,也是胃部的血,同樣是來源較近。這兩種情況看起來可能很嚇人,但還能調理,治療方法應該讓它們自然排出。而且必須觀察顏色不鮮艷的,這是舊血,不要用藥去止住。顏色鮮艷的是新血,積累的量肯定不多,應該用藥去止住。因為舊血最終不會回到正常的血液循環中,如果不讓它自然排出,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新血最終會回到正常的血液循環中,如果排出的量多,就會對人造成傷害,所以應該用藥止住,以幫助血液回歸正常循環。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調理恢復的。

但如果在痰中看到血,無論是一點點的小量,或是一條細線般的少量,看起來似乎不足為懼,但實際上病情可能很深。這種血不是胃部的血,而是來自肺臟,由於虛弱迫使血液隨痰而出。為什麼量少呢?因為肺臟主要由氣體組成,本來就含氣多而血少,所以排出的量也少。

肺臟的血本來就少,又被火熱迫使其排出,那麼肺氣就會乾枯,無法有效控制全身的血液了,這樣的傷害是不是太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