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二 (1)
上集卷之二十二 (1)
1. 經旨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五臟生成》篇曰:肝氣虛則熱,實則怒。
《調經論》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白話文: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陽明經氣虛弱時,容易驚恐,因為水火相克,陽氣與陰氣相互抵觸。恐懼會讓精神散亂,難以集中。肝氣虛則容易發熱,肝氣實則容易發怒。血氣充盈容易發怒,血氣不足容易恐懼。
2.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在寸口部位測量脈搏時,如果發現脈搏跳動強烈且微弱,這種情況被稱作「動」和「弱」。「動」表示可能有心臟問題或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會引起驚嚇;「弱」則表示可能存在心臟功能不足的情況,可能會引發心跳不整、胸悶等症狀。
若出現了「動」、「弱」兩種現象同時存在,即有可能會發生突然的心跳停止,然後又恢復正常的情況。此外,患者的眼睛也可能無法自由地旋轉,並且呼吸困難,甚至可能無法呼出空氣。
3. 怔忡驚悸等症
吳澄曰: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為痰火擾動,心神不寧,多有驚悸怔忡諸症。惟虛損之人,陰虧於下,元海無根,氣浮於上,撼振胸臆,是心不能下交於腎,腎不能上交於心,則築築心動,惕惕恐畏,為怔忡驚悸者有之;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有之;子午不交,神明濁亂,精氣伏而健忘者有之;心動神搖,志歉精卻,神無所依,善於驚恐者有之;木本水源,子病及母,水不養木,而善怒者有之。
蓋神之不安其舍者,多由於心血之不足,而心血之不足,多由於腎之虛衰,不能上下交通,而成水火既濟也。
白話文:
吳澄說:心臟是人體的主宰,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心血不足,往往會導致痰火擾動,心神不寧,經常出現驚悸怔忡等症狀。
特別是虛損的人,陰氣虧損於下焦,元氣無根,氣往上浮,震動胸臆,這是因為心臟不能向下與腎臟相交,腎臟也不能向上與心臟相交,就會導致心臟跳動不安,心慌恐懼,出現怔忡驚悸。
心臟因思慮過度而擾亂,神志不安,精氣耗散,就會失眠。子午時辰陰陽不交,神明昏濁,精氣衰退,就會健忘。心臟跳動不安,神志恍惚,意志薄弱,精氣衰退,神志無所依託,容易驚恐。樹木的生長需要根源,孩子生病也會影響母親,腎臟不滋養心臟,就會容易生氣。
總之,神明不安,大多是因為心血不足,而心血不足,大多是因為腎臟虛衰,不能上下交通,導致水火不平衡。
4. 怔忡驚悸恐
心為一身之主,人身之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布於脾,而施化於腎者也。苟心血一虛,神氣耗散,則宅舍空虛,痰因以客之,此怔忡之所由作也。驚者,因有所觸,而畏怖不安也。悸者,心中惕惕然跳,築築然動,不能自安,如人捕獲之狀,本無所恐,而心自不寧也。
驚則安其神,悸則定其志。心主神,腎主志,水火既濟,須在陰精上奉,則其神安;陽氣下藏,則其志定。但其中有氣虛、血虛、停飲之不同,須分治之。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主宰,血液由心臟生成,儲存在肝臟,由脾臟統籌運作,散佈全身,最終由腎臟化生。一旦心血不足,精神就會耗散,就像空房子一樣,痰飲就會趁虛而入,這就是心悸的成因。驚恐是因外來刺激而產生的畏懼不安,心悸則是指心跳加速、跳動不規律,難以安定的感覺,就像被捕獲的動物一樣,雖然沒有真正的危險,但心卻無法平靜。
要治療驚恐,就要安撫精神,要治療心悸,就要安定意志。心臟主宰精神,腎臟主宰意志,水火相濟,必須以陰精滋養,才能安定精神;陽氣下沉歸藏,才能安定意志。但心悸的原因包含氣虛、血虛、痰飲積聚等,需要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5. 虛損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此症惟陰虛勞損之症恆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
白話文:
"怔忡"這種病症,指的是心中胸部震動不停,感到惶恐不安,無法獲得片刻寧靜的情況。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陰虛和勞累所導致的長期問題。由於陰氣在下部不足,使得宗氣失去基礎,氣不能回歸本源,因此在上部會浮動搖晃胸部,在下部則會震動腹部周圍。病情輕微時,震動也相對輕微;病情嚴重時,震動也更加劇烈。對於患有這種病症的人,應迅速避免性生活和勞累,嚴格戒除酒色。在治療這種病症時,應該迅速補養氣血,滋養根本。如果誤以為是痰火而錯誤地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則會加速病情的危急。
6. 氣虛驚悸
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
7. 血虛心悸
陰氣內虛,虛火妄動,體瘦心悸,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大而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身體陰氣不足,導致虛火不正當的活動。體形瘦削,心跳不穩,四肢和胸口感到煩熱,臉色紅潤,嘴脣乾燥。左邊脈搏微弱,或者脈象強烈但缺乏力度,就是這種情況。
8. 肝膽心虛
或思怒傷肝,或因驚入膽,母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或富貴汲汲,貧賤慼慼,憂思過度,或遇事煩冗,則心君亦為之不寧,皆致驚悸怔忡之症,其脈弦者是也。
白話文:
有時候因為生氣傷害到肝臟,或者受到驚嚇進入膽囊,母親的情緒影響孩子導致血液不足;或者是富裕的人急急忙忙追求更多財富,窮困的人愁苦不已,過度地擔憂思考,或是遇到麻煩的事情太多太複雜,都會讓心神不安定,造成驚慌、心跳加速等病症,如果脈搏跳動呈現弦狀就是這種情況。
9. 陰火怔忡
有陰火上衝,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宜滋陰抑火,及養心之劑。久服不愈,為無根失守之火,脈必空虛。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了陰火上升的情況,伴隨著頭暈、眼睛模糊、耳朵發響和牙齒掉落等症狀,或者腹部裡會發出聲音,心跳加速不安定。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滋補陰氣來抑制火氣的方法,以及用養心藥物治療。長期服用而沒有好轉,這就是所謂的「無根基且失去控制」的火氣,脈搏一定會呈現出空洞虛弱的狀態。
10. 氣鬱怔忡
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心情失落、情緒低落時,會產生胸悶的情緒,這時候就會有痰液在喉嚨裡。如果這些痰液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就可能會引起咳嗽或者呼吸困難等症狀。這樣的人通常會感到心煩意亂,脈象也會變得深沈而凝滯,甚至可能出現弦脈(即脈跳動得比較快)。
11. 痰鬱心悸
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心,大驚大恐,以致心為之忤,停積痰涎,使人有惕惕不寧之狀,甚則心跳欲厥,其脈滑大者是也。
白話文:
有時候會聽到很大的聲音、看到奇怪的東西,或者遇到危險的情況,讓人心裡很不安定。如果受到太大的驚嚇和恐慌,可能會導致心中感到不舒服,堆積了許多痰液,讓人感覺到惶惶不安的狀態,甚至可能引起心跳加速而昏倒。這就是脈搏跳動快速且流暢的情況。
12. 怔忡治法
心脾血氣虛而怔忡,宜七福飲、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怔忡,大營煎、理陰煎。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者,二陰煎、加減一陰煎。思郁過度,耗傷心血則怔忡者,逍遙飲、益營煎、暢郁湯。
白話文:
心臟和脾臟的血氣虛弱,導致心悸不安,可以服用七福飲和大補元煎。腎氣不足,真陰虧虛,心悸不止,可以服用左歸飲。腎陽不足,真陽虧虛,心悸不止,可以服用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陽失衡導致心悸,可以服用大營煎和理陰煎。腎陰不足,火氣旺盛,出現煩躁、口渴、心悸等症狀,可以服用二陰煎和加減一陰煎。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導致心悸,可以服用逍遙飲、益營煎和暢郁湯。
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保陰煎、薑朮湯、資成湯、平補鎮心丹、寧志丸。
白話文:
如果寒痰停留在心胸部位,導致心悸不安,可以用以下方劑:保陰煎、薑朮湯、資成湯、平補鎮心丹、寧志丸。
13. 驚悸治法
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因驚失志,而神不寧者,寧志膏、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悸者,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
白話文:
心臟虛弱、血液不足,導致精神不寧,容易驚恐害怕的人,可以服用養心湯、寧志丸、十四友丸。因驚嚇而導致精神不寧的人,可以服用寧志膏、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旺盛,血熱容易驚恐的人,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心神虛弱,伴隨痰火而驚恐的人,可以服用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痰多而驚恐的人,可以服用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導致驚恐的人,可以服用溫膽湯、茯苓飲子、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庶可保全。
若勞心過度,兼有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心脾兩虛而驚悸者,宜資成湯。
白話文:
風熱引起痰濕,往上到達心臟和膈肌,導致心悸的人,可以用一些簡單有效的方子來治療。如果因為極度恐懼而損傷了心、脾、腎的氣,導致精神衰弱、精氣減少,飲食越來越少,就必須使用七福飲、理陰煎、大營煎、大補元煎等方子,根據情況酌情治療。但是一定要洗心滌慮,完全消除病根,才能保全身體。
如果勞心過度,又同時感染了外邪,應該服用寧神內托散。如果心脾兩虛,也出現心悸,就應該服用資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