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2)
上集卷之十三 (2)
1. 論血證
失血之症,有因火熱太甚,逼血妄行者;有因風熱拂鬱,血動而溢者;有因氣逆於臟,血隨氣亂者;有因脈絡受損,營氣不守者;有因元氣積傷,血隨氣脫者;有因真陽衰弱,氣血離根者。故失血雖一,其所因各異,不可不詳辨也。火盛者,必有口渴咽痛,煩躁喜冷,脈滑便實,小水赤熱等證。
宜察火之微甚,而清之降之,或用釜底抽薪之法,降火最捷。若兼陰虛水虧者,尤宜補益陰氣,使水生則火自熄也。風熱者,必有口乾鼻燥,頭暈,或微惡寒發熱等證。宜以辛涼之劑,清之散之。若陰氣素虛,內熱生風者,必兼以甘寒之劑,滋其燥氣,使熱退風清而已也。氣逆者,必有胸脅脹痛,氣逆喘滿,或尺寸弦長等證。
此當以順氣為先,蓋氣順則血自寧也。其有病雖因怒,而或逆氣已散者,不得再加行散,以傷真氣。但宜專理中氣,使土厚則木不搖,且肝木為邪,每多侮土故也。勞損者,必有色弊神枯,氣弱脈靜,或微弦無力等證,大忌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
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之,使損傷完固,則營氣自然寧諡,不待治血而血自止矣。夫陽虛者,必有脈微厥逆,小水清利,大便不實等證。速宜引火歸原,則血逆自已。若格陽於上,而面赤躁煩者,必用熱因寒用之法,以從治之,不然則格拒不入。切忌寒涼,犯之則死。氣虛者,火必不盛,氣必不逆,但見脈弱倦怠,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神魂不安等證。
宜大補中州,使脾氣盛,則自能統血。若兼陽虛者,宜以溫暖之劑補之。若暴吐暴衄,失血如湧泉,血脫氣亦脫者,亦宜以大補元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耳,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可漸生。此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道也。以上諸症,所因不同,治法亦異,醫者體認既確,用法各當,何患乎血病之不易治哉?
白話文:
在討論出血症狀時,可分為多種情況:有的是因為火熱過度,迫使血液異常流動;有的是風熱鬱積,導致血液失控溢出;有的是因為臟器氣機逆亂,使得血液隨著氣亂而失調;有的是脈絡受損,營養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有的是元氣長期耗損,血液隨著氣的衰竭而流失;有的是真陽衰弱,氣血分離,根基不穩。因此,雖然都是出血的症狀,但背後的原因各有不同,必須詳細辨識才能對症下藥。
若是火熱過旺,患者通常會出現口渴、咽喉疼痛、煩躁、喜冷、脈搏滑數、大便乾硬、小便色紅等症狀。應根據火熱程度,選擇清熱或降火的方式治療,或者使用釜底抽薪的方法,快速降低體內火氣。如果同時伴有陰虛水虧,更應補充陰氣,讓水份充足,火熱自然就會消失。
風熱導致的出血,患者可能會感到口乾、鼻子乾燥、頭暈,甚至輕微怕冷或發燒。這時,應用辛涼的藥物,清熱散風。若患者本來就陰氣不足,內熱生風,則應輔以甘寒的藥物,滋潤乾燥,讓熱退風清。
氣逆導致的出血,患者可能會胸脅脹痛,呼吸困難,脈搏可能呈現弦長的特徵。這種情況,首先應順氣,因為氣順了,血也就安定了。若病情雖由怒氣引起,但氣逆已散,就不應再使用散氣的藥物,以免傷害真氣。應該專注調理中氣,使脾胃強壯,肝氣就不會過旺,進而避免對脾胃的傷害。
勞損導致的出血,患者可能會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脈弱無力。這時,千萬不能胡亂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傷害生命力。也不宜使用辛燥的藥物,以免擾亂陽氣。應該使用純甘平和的藥物,滋補養護,使受損部位得到修復,營氣自然平和,不需要特別止血,血自然就會停止流出。
陽氣虛弱的患者,可能會有脈搏微弱、四肢冰冷、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等症狀。應迅速將火氣歸於原位,血逆的問題就能自動解決。如果陽氣被阻隔在上部,臉色通紅、煩躁不安,必須使用熱藥以寒涼的方式使用,進行從治,否則藥物會被拒之門外。千萬不要使用寒涼藥物,一旦觸犯,病情可能加重甚至致命。
氣虛的患者,火氣通常不會過旺,氣機也不會逆亂,但可能會有脈弱、疲倦、氣短、形色憔悴、神魂不安等症狀。應大量補充中氣,使脾氣旺盛,就能控制血液。如果同時伴有陽氣虛弱,應使用溫暖的藥物補充。如果突然大量吐血或鼻血,像湧泉一樣,血氣大量流失,主要應補充元氣。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迅速生成,無形的氣卻可以迅速固守。只要氣不完全流失,生命就可以保住,血液也能逐漸恢復。這是通過補氣來促進血液再生的原理。以上各種出血症狀,原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各異。醫生如果能準確診斷,合理使用治療方法,出血症狀當然也就容易治癒了。
2. 治血當分輕重
吐血之病,當知輕重。凡偶有所傷,而根本未搖者,輕而易治。但隨其所傷,而宜清則清,宜養則養,隨藥可愈,無足慮也。惟積勞積損,以致元氣大虛,真陰不守者,乃為危症。此惟不慎其初,所以致病於前,倘病已及身,而猶不知慎,則未有能善其終者。凡患此者,非加意慎重,而徒博藥力以求免者,難矣。
白話文:
【治療出血應區分嚴重程度】
對於吐血這種疾病,我們應該瞭解其嚴重性。一般來說,如果只是偶爾受到一些影響,而身體的基本健康狀況並未受太大影響,這種情況下病情較輕,相對容易治療。只需根據導致出血的原因,如果需要清熱就清熱,如果需要滋補就滋補,通常服用適當的藥物就能痊癒,不用太過擔心。
然而,如果是長期勞累或損耗,導致體內元氣大量流失,以及體內的真陰無法保持平衡的情況,這就是一種危險的病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妥善照顧自己,導致疾病產生。一旦疾病上身,如果仍然不知道要謹慎對待,那麼很難有好的結局。對於患有這種情況的人,如果只是單純依賴藥物的力量,而沒有特別小心和慎重地照顧自己,想要康復是很困難的。
3. 治血求其源
失血於口者,有咽、喉之異。蓋上焦出納之門戶,惟咽、喉二竅而已。咽為胃之上竅,故由於咽者,必出於胃。喉為肺之上竅,故由於喉者,必出於肺。然喉連於肺,而實總五臟之清道。咽連於胃,而實總六腑之濁道。此其出於肺者,人知病在五臟,而不知其血出於胃者,亦多有由乎臟者也,何也?觀《內經》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氣也。
然則五臟之氣,皆稟於胃,而五臟之病,獨不及於胃乎?今見吐血之症,古人云:嘔血出於胃,而豈知其亦由乎五臟也。蓋凡胃火盛而大吐者,此本家之病,無待言也。至若怒則氣逆,甚則嘔血者,亦必出於胃脘。此氣逆在肝,木邪乘胃而然也。又如欲火上炎,甚則嘔血者,亦出於胃脘。
此火發源泉,陰乘胃而然也。由此觀之,則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而出血於咽者,豈止胃家之病?但咳而出者,必出於喉,出於喉者,當察五臟。嘔咯而出者,必出於咽,出於咽者,則五臟六腑皆能及之。且胃為水穀之海,故為多氣多血之腑,而實為衝任血海之源。故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嘔血吐血者,當求動血之源,源在臟也。於此不明,濟者鮮矣。
白話文:
[治療出血要找對根源]
從口中流失血液的情況,主要分為咽喉兩種不同情況。上焦(身體上部)的進出口,主要是咽喉這兩個通道。咽喉是胃的上端開口,因此,經由咽喉流失的血液,通常來自胃部。喉部是肺的上端開口,所以,經由喉部流失的血液,通常是肺部的問題。然而,喉部不僅與肺相連,實際上是統轄著五臟的清道。咽喉與胃相連,實際上統轄的是六腑的濁道。因此,當血液來自肺部時,人們知道病在五臟,卻往往忽視,當血液來自胃部時,其實也常和五臟有關,這是為什麼呢?根據《黃帝內經》所述:五臟都依賴胃部提供能量,胃是五臟的根本氣源。
那麼,五臟的氣息都來自胃,難道五臟的疾病就不會影響到胃嗎?現在看到的吐血癥狀,古人認為:嘔血是由胃部引起,但他們未必瞭解,這種情況也可能由五臟所導致。通常,當胃火旺盛造成大量吐血,這顯然是胃本身的問題,無需多說。但是,當情緒激動導致氣逆,嚴重時也會嘔血,這類血液也是從胃部流失。這是因為肝氣過旺,影響到胃部所致。再比如,慾火上升導致嚴重嘔血,血液同樣來自胃部。
這是因為陰火從根本燃起,影響到胃部所致。由此可見,五種情緒導致的火氣,都能影響到胃,並通過咽喉流失血液,這絕不只是胃部的問題。咳嗽時流失的血液,必定是從喉部流出,而喉部出血,應考慮五臟的健康狀況。嘔吐或咳嗽時流失的血液,必定是從咽喉流出,而咽喉出血,可能涉及五臟六腑。而且,胃部是食物和液體的倉庫,因此,它是氣血充沛的腑,同時也是沖任血海的源頭。因此,對於月經不調或乾涸的患者,應尋找促進血液生成的根源,這個根源就在胃部。
然而,對於嘔血和吐血的患者,應尋找導致血液流失的根源,這個根源在五臟。如果不清楚這一點,治療效果往往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