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一 (3)

1. 痰泄

或多或少,胸悶瀉沫。

2. 虛泄

困倦無力,食減微溏,必兼體瘦。

3. 火泄

暴注下迫,焦黃穢臭。

4. 氣泄

腹常滿悶,去不通泰。

5. 瀼泄

停蓄飲食,數日一泄,必兼腹脹。

6. 腎泄

五更腹痛,微響乃泄,必兼足冷。

7. 肝泄

忿怒所傷,厥而面青,必兼脅滿。

8. 交腸泄

大小便易位而出。

9. 直腸泄

飲食入口,少頃即出。

10. 霍亂泄

腹中絞痛,暴泄煩渴。

11. 氣食泄

腹痛,下無休時,去如蟹渤者,氣食交併而作泄也。

12. 酒積泄

飲酒太多,清晨作泄,或五更腹痛,泄下黃赤,此酒濕入臟所致,非腎虛者比也。

13. 積瘀泄

內有積瘀,胸脅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

14. 暑泄

夏月暴注水泄,宜香薷飲、益元散。

15. 相應泄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以致泄瀉,人所易知也。其有飲食之後,偶有所感觸,或內傷七情,外感六淫,跌打損墜,忽爾作瀉。此亦食滯與病相因而為泄瀉,實與本症絕無相干。當調和脾土,再治本症。

澄按:以上各種泄瀉,雖非虛損之比,然亦有因泄瀉日久,而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主持,致脾胃日虧,飲食日減,真氣日消,而成虛損者有之,故並錄此。

16. 治案

東垣治一人,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作瀉,腹中鳴,小便黃。以黃耆、柴胡、歸身、益智、陳皮各三分,升麻六分,炙甘草二錢,紅花少許作服,名曰黃耆補胃湯。水二盞,煎一盞,稍熱服,食前服之。

薛立齋治一人,患肝木克脾土,面赤生風,大臟燥結,炎火衝上,久之遂致臟毒下血,腸鳴溏瀉,腹脹喘息,馴至絕谷瀕殆。諸送方以枳實、黃連之劑投之,輾轉增劇。薛診曰:此脾腎兩虛,內真寒而外虛熱,法當溫補。遂以人參、白朮為君,山藥、黃耆、肉果、薑、附為臣,茱萸、骨脂、五味、歸、苓為佐,十劑,俾以次服。諸醫皆曰:此火病也,以火濟火,可乎?服之浹旬,盡劑而自止。

江應宿治一人,患脾腎泄十餘年,五鼓初必腹痛,數如廁,至辰刻共四度,巳午腹微痛而泄,凡七八度,日以為常,食少倦怠,嗜臥。診得右關滑數,左尺微弦無力。此腎虛而脾中有積熱病也。投黃連枳朮丸,腹痛除,漸至天明而起,更與四神丸、八味丸,滋其化源,半年飲食倍進,而泄愈矣。

李士材治姚岱芝,吐痰泄瀉,見食則惡,面色萎黃,精神困倦,自秋及春,無劑弗投,經久不愈。診之口不能言,亟以補中益氣去當歸,加肉果二錢,熟附一錢,炮姜一錢半,半夏二錢,人參四錢,日進二劑,四日而瀉止,但痰不減耳。李曰:腎虛水泛為痰,非八味丸不可,應與補中湯並進。凡四十日,服人參一斤,飲食大進,痰亦不吐。又半月而酬對如常矣。

生生子治張懷赤,每早晨腸鳴,瀉一二度,晚間一度,尺寸短弱,右關滑大。此中焦有濕痰,君相二火皆不足,故有此症。以六君子湯加補骨脂、桂心、益智仁、肉豆蔻,煎服,瀉遂減半。又以煎藥加杜仲為丸,服之而愈。

又治吳仲峰,仲秋六部皆沉微,而左猶甚,隱隱如蛛絲之細,原以腸風去血,過服寒涼,致傷脾胃。自春至秋,脾瀉不愈,日夜十二三行,色黃白帶青,兩頤浮腫,四肢亦浮,小水不能獨利,利必與大便並行,腸鳴,四肢冷,口不渴,飲食大減,口唇齦肉皆白。其為人也多憂思。

夫四肢者,脾之所主,清冷則陽氣不充。兩頤乃腎經部位,浮腫益見腎氣之虛也。脈沉微與面色黃腫,皆屬於濕。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合脈症觀之,由脾虛不運,積濕而然,虛寒明矣。病至此勢亦甚危,第形症相符,色脈相應,又能受補,庶幾可生也。法當大溫補升提,以東垣益胃升陽滲濕湯加減調理。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黃耆二錢,茯苓、益智、蒼朮各一錢,大附子五分,澤瀉、炮薑、炙甘草、升麻、防風各五分。連服八帖,諸症悉減。病雖暫愈,宜戒生冷、憂思,庶服藥有效,切勿輕犯,犯之非藥石可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