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

1. 論血

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謂之血,命曰營氣。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中,衛行於外。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白話文:

【討論血液】

李時珍說:血液就像水一樣。當我們吃進去的水和食物進入身體中間部位(即中焦),經過消化吸收後,其中的精華部分會被蒸發出來,上升到肺部,然後在身體內部分散開來,同時,中焦會接收這些精華汁液,將其轉化為紅色,並在身體的通道中流動,以供應全身的養分,這就是所謂的血液,也被稱作營氣。

血液和氣體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其中較清的部分成為營氣,較濁的部分成為衛氣,營氣在身體內部運行,衛氣則在外部防禦。氣體的主要作用是溫暖身體,而血液則是滋潤身體。血液的實質屬於水性,但其功能卻需要靠火性(即氣體)來推動,因此有句話說:「氣體是血液的領袖。」

氣體上升,血液就隨之上升;氣體下降,血液就跟著下降;氣體熱,血液就流動;氣體冷,血液就凝固;氣體活躍,血液顏色鮮紅;氣體衰弱,血液顏色變黑。當邪氣侵犯陽經,血液會逆流向上;邪氣侵犯陰經,血液則會向下流動。大體來說,人體中的血液是由脾臟產生,由心臟控制,儲存在肝臟,由肺部分配,並在腎臟的影響下進行轉化。

2. 論精氣神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而欲無病者,未之有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命,則不免於氣散歸空,遊魂為變。

方之乎燭,燭盡則火不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立涸矣。故神者魂也,魄者陰也。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氣濁。故服氣者千百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千百皆死,形歸於地。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

譬如一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自然之理也。夫神明生化之本,精氣者萬物之體,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則神全,神全則形全而無病,可長生矣。

白話文:

【討論精氣神】

精是神的根本,氣是神的主宰,身體是神的住所。因此,如果神過度使用會導致疲憊,精過度使用會導致枯竭,氣過度勞累會導致斷絕。所以人的生命在於神,身體依賴的是氣。如果氣力衰退,身體就會消耗,想保持健康是不可能的。存在的事物是由無到有的,身體必須依靠神才能存在。存在的事物是無的居所,身體是神的住所。如果不全面保護身體以求生存,修煉身體以養命,那麼就免不了氣散而歸於虛無,靈魂遊蕩發生變化。

這就像蠟燭,蠟燭燒完火就不在了。再比如堤壩,堤壩破壞了水立刻就會乾涸。因此,神就是魂,魄就是陰。神能吸收氣,身體能攝取食物的味道。氣清則神清爽,身體勞累則氣渾濁。因此,吸氣的人可以活上千百歲,身體在空中飛翔;吃東西的人最終都會死去,身體回到地面。人死後,魂升入天空,魄落入地下,水與火分離,各自回到本源。生時同在一個身體,死後則彼此拋棄,飛升和沉淪各不相同,這是天生的自然法則。

例如,一根木頭,用火燒它,煙向上飄,灰向下落,這是自然的道理。神明是生命活動的根本,精氣是萬物的實體,保持身體完整則能生存,養護精氣則神明完整,神明完整則身體完整且無病痛,就可以長生不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