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泄瀉

3. 經旨

經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標本病傳論》曰: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標。

《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經脈》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

白話文:

[經旨]的內容如下:

如果脾臟有問題,體虛時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腸鳴、食物消化不良以及餐後立即排泄的情況。

根據《陰陽應象大論》,若身體的清氣(即正氣)位於下方,就會導致餐後立即排泄的問題。

《太陰陽明論》指出,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都容易讓陰邪入侵,進而影響五臟,造成五臟功能受阻,下方會有餐後立即排泄的情況,長時間下來可能引發腸道疾病。

《標本病傳論》表示,若是先有疾病然後出現排泄問題,應從根本治療;反之,如果先有排泄問題再引發其他疾病,應先處理表面的問題。

《脈要精微論》說明,如果消化系統功能失調,就像門戶失去防護,無法守住體內營養;如果水分無法正常排出,則像是膀胱功能失調。能守住這些機能的人就能活著,失去這些機能的人可能就會死亡。

《經脈》篇提到,脾臟生病可能導致胸口緊繃疼痛,腹部腫塊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4. 脈法

尺脈寒細,謂之後泄。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緩濕邪,沉虛滑脫。凡泄瀉脈,沉緩弱小者生,浮大弦數者死。

白話文:

如果手腕內側的脈搏感覺冷且微弱,這預示著將會有腹瀉的情況。若脈搏細弱且皮膚感覺寒冷,表示身體氣力不足,可能會出現前後持續的腹瀉,甚至嚴重到無法攝取食物,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五虛。

對於腹瀉的脈象,如果脈象顯得深沉,這可能代表身體受到寒氣入侵;若脈象深沉且緩慢,可能是身體受寒;脈象深沉且快速,可能表示有火熱;脈象深沉且緩慢,可能是濕邪入侵;脈象深沉且虛弱或滑脫,可能表示病情嚴重。總的來說,腹瀉患者的脈象如果是深沉、緩慢、虛弱或細小,通常表示病情可控制;但若是脈象浮淺、大、緊繃或快速,則表示病情危急,需立即處理。

5. 泄瀉

吳澄曰:虛勞而至於泄瀉,則難為力矣。蓋脾與胃合主腐熟水穀,外營肌肉,此後天之根本也。而其源,未有不由於先天,何也?經曰:腎主二便,腎開竅於二陰。命門火衰,則陰寒獨盛,丹田不暖,則尾閭不固。二便之開合,惟腎是司。虛勞泄瀉,多由脾腎兩虧,真陰真陽不足所致也。

其症多見咳嗽吐痰,潮熱失血,而治者不察,或滋陰以損其脾,或寒涼以傷其胃,則腎中之真陽益弱,本不泄瀉者,亦多泄瀉矣。既泄瀉,則難為力矣。

白話文:

吳澄說:當人體因虛弱疲勞到出現腹瀉的情況,治療起來就變得困難了。因為脾胃共同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並對身體肌肉提供營養,這是人後天生長的根本。但其根本原因,大多源自於先天條件,這是為什麼呢?醫經上說:腎臟掌控大小便,腎臟的功能與肛門和生殖器的開閉有關。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導致陰寒氣過盛,下腹部無法保持溫暖,尾椎部位也就無法緊密封閉。大小便的控制,主要由腎臟負責。虛弱疲勞導致的腹瀉,大多是由於脾臟和腎臟功能衰退,真陰真陽不足所引發的。

這種病症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咳痰、潮熱、出血等,但治療的人如果不仔細判斷病情,可能用滋陰的方法誤傷脾胃,或者用寒涼藥物損害胃部,這樣一來,腎臟中的真陽會更弱,原本沒有腹瀉的人,也可能開始腹瀉。一旦出現腹瀉,治療起來就更困難了。

6. 論脾胃為泄瀉之本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健運。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含汙下降,而泄瀉矣。脾強者,滯去則愈,此強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

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故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且陰寒性降,下必及腎,故瀉多必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耳。所以泄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腸澼者,豈非降泄之甚,而陽氣不升,臟氣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氣虛,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復以寒之逐之,無有不致敗者。

白話文:

關於脾胃是導致腹瀉的根本原因的討論,內容如下:

腹瀉的根本原因,無一例外都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因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而脾臟負責調整消化運轉。如果脾臟和胃的功能正常,那麼食物就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轉換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和血液,進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然而,當飲食習慣不規律或生活作息紊亂,導致脾胃受到損傷,水份就會變成濕氣,食物殘渣會形成積滯,身體無法有效轉化和利用營養,最終導致排泄物混濁,引起腹瀉。

對於脾胃功能強健的人,只要消除積滯,腹瀉就會好轉,因此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

但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因為虛弱才容易腹瀉,而腹瀉又會加重虛弱的情況。這就像門沒有鎖緊,體內的元氣隨著腹瀉流失,氣力消逝後,體內的陽氣也會衰弱,陽氣衰弱便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意,所以不一定非得著涼感冒,才會感到寒冷。而且,寒氣性質趨向下降,向下影響到腎臟,因此,嚴重的腹瀉必然會耗損陰液,指的是損耗體內陰中之陽。所以,如果腹瀉持續不好轉,必然會從脾臟(屬太陰)影響到腎臟(屬少陰),造成慢性腸炎。慢性腸炎,難道不是因為過度的排泄,以及體內陽氣無法上升,臟腑功能無法穩固所造成的疾病嗎?對於脾胃氣虛,且無法讓體內陽氣上升和臟腑功能穩固的人,如果再使用寒性的藥物來驅除,很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

7. 真陰不足泄瀉

真陰不足而泄瀉者,則或多臍下之痛,或於寅卯時為甚,或食入已久,反多不化,而為嘔惡溏泄,或瀉不甚臭,而多見完穀等症。蓋因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陰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陰不足也。本與中焦無涉,故非利所及也,惟胃關煎一劑,乃為最上之乘。

且人之患此者最多,勿謂其新病,而不可用也;勿謂其年少,而未宜用也。覺有是症,即宜是藥,劑少功多,攸利非小。但知者見其先,昧者見其後,見其後,恐見其遲矣。

白話文:

對於因為真正陰氣不足導致的腹瀉,可能伴隨肚臍下方的疼痛,或者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五點期間症狀會特別嚴重。有的時候,即使食物攝入已經很久,卻仍然無法完全消化,反而引發噁心、腹瀉,大便稀薄如水。有些情況下,雖然排洩物並不十分臭,但是會發現食物殘渣沒有被充分消化。這主要是因為下腹部不能保持足夠的溫暖,因此導致排泄控制能力下降;同時,體內陰氣中的熱力不足,導致中腹部容易感到寒冷。因此,這種問題出在下腹部,我們稱之為真正陰氣不足。這種情況並不是中腹部的問題,所以不會影響消化吸收,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服用胃關煎。

然而,這種疾病在人羣中的發生率非常高,不要以為這是新發的疾病,就認為不能使用傳統的藥方;也不要以為患者年輕,就不適合使用這種藥物。一旦發現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立即使用這種藥物。雖然藥量不大,但是效果顯著,對身體的好處不小。明智的人會預見到藥物的效用,愚昧的人只看到藥物的副作用。如果等到症狀加劇才開始治療,恐怕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了。

8. 真陽不足泄瀉

腎乃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極盛之時,令人泄瀉不止也。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皆治此之良方。若必陽生於陰,而腎氣充足,則又惟八味丸為宜。新方特製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復陽丹之屬,斯得其濟者,多矣。

白話文:

[真陽不足引起的腹瀉]

腎臟是控制胃部功能的重要器官,它與身體的排泄系統(包括大小便)息息相關。如果腎臟中的陽氣不足,會導致生命之火減弱,陰寒之氣過剩。因此,在夜間至清晨的時段,也就是陽氣尚未恢復,陰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就可能會有止不住的腹瀉。對於這種情況,椒附丸、五味子散和四神丸都是很好的治療選擇。

然而,若要補充陽氣,使腎氣充足,則八味丸是最適合的。新研發的方劑如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以及復陽丹等,對於改善這種因真陽不足而導致的腹瀉,效果顯著,已幫助了許多人。

9. 陽虛泄瀉

陽虛之人,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則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症則形容日羸,飲食漸減,或脈忽見弦細,或日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痛,或眩暈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症可據,而常多飧泄者,則總屬虛寒也。凡若此者,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危矣。

白話文:

對於陽氣虛弱的人來說,脾臟虛弱無法有效抵抗濕氣,而過度的濕氣會產生寒氣,使得身體的陽氣因為寒氣的影響而逐漸衰退,胃氣也會因為濕氣的影響而日益虛弱。這種情況下,外在表現會越來越憔悴,食慾逐漸下降,或者突然出現脈象細弱的情況,或者日常經常感到寒冷,或者肚臍周圍常常有隱隱的疼痛,或者常感到頭暈和疲倦,或者在清晨時分感到特別不舒服,或者在秋冬季節病情加重。但如果沒有出現發燒等熱性病症,卻常有餐後即瀉的情況,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是虛寒的問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立即培養和補充陽氣,病情勢必會逐漸惡化,進入危險的狀態。

10.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脾虛下陷,胃氣不能上騰,則注下泄瀉。宜升舉脾胃之氣,而瀉自止。

白話文:

如果脾臟虛弱導致功能下降,會使得胃部無法正常地上昇氣機,進而造成大量的腹瀉。這時候應該提升脾胃的功能,一旦脾胃氣機恢復,腹瀉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

11. 脾濕泄瀉

土德無漸,水邪不濫。故瀉多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

白話文:

如果土的特性(指脾的功能)沒有逐漸減弱,那麼水的邪氣(泛指病邪)就不會過度泛濫。因此,腹瀉多是由脾濕所導致,而濕氣的根本源於脾虛。脾胃運作正常,則能妥善地消化和分離食物與水分。但如果脾虛的情況沒有得到調理和滋養,濕氣就會更加嚴重。這正如醫經上所說的,對於虛弱的狀況,就應該進行補養。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中醫理論中脾濕導致腹瀉的概念,強調了調理脾臟、滋養身體的重要性。

12. 鬱結泄瀉

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開,肝氣不舒,下凌脾土,虛損症多有之,宜開鬱舒結。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因為過度擔心和思考,導致脾臟的功能受阻,無法正常運作,同時肝臟的氣血運行也不順暢,進而影響到脾臟,這種情況在虛弱損傷的病症中常見,應該要進行疏解鬱悶、舒緩結滯的治療。」

13. 鬱熱泄瀉

虛損有種肺氣閉錮,肺金不清,咳嗽胸滿,肺中鬱熱,回奔大腸而瀉者,當先清肺金,然後和脾。

白話文:

「有一種虛弱損傷的情況是肺部氣機受到阻塞,肺功能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導致咳嗽、胸悶等症狀,且肺部積存的熱氣過多,這股熱氣影響到大腸,造成腹瀉。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應先清除肺部的熱氣,之後再調理脾胃。」

14. 鬱怒泄瀉

虛損之人,每多善怒。怒氣未除,便進飲食,怒氣挾食,致傷脾胃。脾胃一傷,即發泄瀉,不可消食,致脾氣益弱。亦不可利氣疏解,使肝益虛。大法,補脾之虛,而利肝之氣。故患此必須切戒惱怒為主。

白話文:

患有虛弱耗損的人,往往容易生氣。在怒氣尚未消散時就進食,怒氣與食物相結合,導致脾胃受傷。一旦脾胃受傷,就會引發腹瀉,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進而使脾氣更加衰弱。也不能通過通便或疏解氣滯的方式來治療,因為這樣會讓肝臟更虛弱。基本原則是補充脾臟的虛弱,並順暢肝臟的氣運。因此,患有這種情況的人必須首要戒除惱怒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