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0)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0)

1.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巽卦統之

吳澄曰:元氣不充之人,營不能營,衛不能衛,表受重寒,里遏虛熱,則營血為衛氣所迫,中宮失守,脫出於外,當解表溫散,則血自止。然六淫中不獨寒邪也,皆能令人失血。散見下集外損各門中,可備參考。

—傷寒外感無汗之症,多有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故謂之紅汗。此傷寒治衄之法,趙氏深知其理,仿此以治吐血之症,用之皆一服而微汗愈。蓋汗與血一物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外寒失血者,為邪氣不能發散,壅盛於經絡,逼迫於血,因而吐者,須當發散經中寒邪,或麻黃湯、桂枝湯治之。

—吐衄血者,從下炎上之火。暑熱燥火,固宜有之,何得有風寒之症?曰:此六淫之氣俱能傷人,暑濕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風寒者半。風寒內薄,則中亦發燥火,而燥火之後,卒又歸於虛寒矣。

—感寒吐血,宜麻黃桂枝湯。(見下集感寒類虛損門)

—血症,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症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湯,入川芎,調蘇和香丸溫之。

—吐血,外寒雨寒,身受寒氣,口食冷物,宜溫中散寒。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營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氣,邪入血分,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烏得為盡無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因想仲景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服而愈。

白話文:

吳澄表示:對於元氣不足的人來說,營氣無法正常運行,衛氣無法發揮防禦作用。當外表遭受嚴重寒冷,內部被虛熱所阻塞,營血會受到衛氣的逼迫,導致中宮(脾胃)失守,血液異常地往外流。這時,應使用解表溫散的治療方式,血液就會自行停止流失。

然而,六種病邪(風、寒、暑、濕、燥、火)中,不僅僅只有寒邪能讓人出血,其他的也能使人失血。相關資訊散見於下集的各種外部損傷的門類中,可供參考。

  • 對於無汗的感冒,很多情況下,鼻血的出現反而有助於邪氣的排除,可以視為一種替代出汗的方式,因此有人稱之為「紅汗」。這是治療感冒鼻血的方法,趙氏深諳其中道理,將其應用於治療吐血癥狀,結果發現只需一劑藥就能微汗而癒。因為汗與血本質上是一樣的,失去血的人不會出汗,反之亦然。

  • 對於因外寒導致出血的情況,是因為邪氣無法有效散發,過度壅塞在經絡中,逼迫血液,導致吐血。應該要發散體內的寒邪,可能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進行治療。

  • 吐血和鼻血,是由於下部的火氣上炎所致。暑熱燥火當然有可能,但為何也會有風寒的情況?因為六種病邪都能傷害人體,其中暑濕佔10%至20%,火燥佔一半,風寒也佔一半。當風寒侵襲體內,中焦也會發燥火,而在燥火之後,很快就會回到虛寒的狀態。

  • 對於因感受寒邪導致的吐血,宜使用麻黃桂枝湯。(詳見下集的感冒類虛損門)

  • 血癥,如吐血、鼻血、便血,患者通常陰虛陽亢,脈象沉而散,外症呈現虛寒,無熱象,宜使用烏金丸或散止之,原則上上部使用散,下部使用丸。接著使用木香理中湯,加上大七湯,加入川芎,調合蘇和香丸來溫暖身體。

  • 對於吐血,如果因外寒或飲食寒涼,宜溫中散寒。

  • 《統旨》中提到:前輩們都認為吐血是因為熱,但由寒邪引起的吐血,理論上也是存在的。因為寒邪屬陰,人體的營血也屬陰。古人說: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血,邪氣總是會找相應的部位下手。如果一個人真的受到寒邪的侵襲,口裡吸入了寒氣,邪氣進入血液,遇到冷氣凝結,就會受到寒氣的影響。如果在上部,會從口中吐出;如果在下部,會從排泄物中排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不能完全否定。

但是,血液顏色偏黑,與因極度熱氣導致的吐血,且同時伴有水化的現象相似,這時就應從脈象和症狀來判斷。脈象微弱遲緩,身體清涼,就是寒;脈象洪大快速,身體煩熱,就是熱。如果是寒,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熱,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

  • 東垣曾經治療一位貧窮的學者,他患有脾胃虛弱的病症。東垣給他補藥,病情有所改善。但後來他居住在空曠的房間,睡在熱炕上,開始咳嗽並吐血。東垣認為,這位學者長期虛弱,冬天住在空曠的房間,穿著單薄的衣服,使得陽氣更為虛弱,外表遭受嚴重的寒冷,導致裡熱被阻塞,火邪無法得到舒展,因此血液從口中流出。應該補充外表的陽氣,清除裡部的虛熱。他想起張仲景提到的傷寒脈象浮緊,應該使用麻黃湯發汗,但沒有使用,結果造成鼻血,而使用麻黃湯後立即痊癒,情況與此非常相似,於是製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劑藥後病人就康復了。

2. 血證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