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1. 經旨
經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標本病傳論》曰: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標。
《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經脈》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
白話文:
古書記載,脾胃虛弱的人,會出現腹脹、腸鳴、拉肚子、吃東西消化不良等症狀。
《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陽氣不足下降到脾胃,就會導致腹瀉。
《太陰陽明論》則說,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會損傷脾胃,導致食物停滯,進而引起腹瀉,時間久了還會出現腸道疾病。
《標本病傳論》指出,如果先有其他病症,然後才出現腹瀉,應該治療根本病因;如果先出現腹瀉,然後才出現其他病症,則應該治療腹瀉。
《脈要精微論》中強調,脾胃就像倉庫,如果不能儲存營養,就如同大門敞開,毫無防備;膀胱就像水池,如果不能儲存水分,就如同泉水不斷湧出,無法控制。能否守住脾胃和膀胱,關係著人的生命。
《經脈》篇指出,脾胃病變,會出現心窩疼痛、腹瀉、腫塊等症狀。
2. 脈法
尺脈寒細,謂之後泄。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火熱,沉緩濕邪,沉虛滑脫。凡泄瀉脈,沉緩弱小者生,浮大弦數者死。
白話文:
【診脈要點】
-
尺脈寒且細,稱為「後洩」:若在手掌下部(尺脈處)觸診到脈象既細又寒,這表示病態可能在腹部後面,預示著有「後洩」(大便失禁或肛門周圍疾病)的情況。
-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如果脈象細弱,皮膚發冷,體力不足,大便頻繁且位置不定,甚至無法進食,這些症狀合併一起,可以推斷是「五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津液虛)的情況。
【診脈判斷】
-
若脈象沈而緩,說明身體受到寒冷侵襲;脈象沈而遲,則表示寒氣深重;脈象沈而數,提示有內熱;脈象沈而緩,則可能是濕邪困阻;脈象沈而虛,可能發生滑脫之症。
-
洩瀉的脈象,如果沈緩、弱小,通常表示病情較輕,預後良好;如果脈象浮大、弦硬、數跳,則可能代表病情嚴重,預後不佳。
3. 泄瀉
吳澄曰:虛勞而至於泄瀉,則難為力矣。蓋脾與胃合主腐熟水穀,外營肌肉,此後天之根本也。而其源,未有不由於先天,何也?經曰:腎主二便,腎開竅於二陰。命門火衰,則陰寒獨盛,丹田不暖,則尾閭不固。二便之開合,惟腎是司。虛勞泄瀉,多由脾腎兩虧,真陰真陽不足所致也。
其症多見咳嗽吐痰,潮熱失血,而治者不察,或滋陰以損其脾,或寒涼以傷其胃,則腎中之真陽益弱,本不泄瀉者,亦多泄瀉矣。既泄瀉,則難為力矣。
白話文:
吳澄說:虛勞導致腹瀉,那就難以恢復元氣了。這是因為脾胃共同負責消化吸收食物,滋養肌肉,是後天的根本。而脾胃的根源,又離不開先天的腎氣,這是為什麼呢?經書說:「腎主二便,腎開竅於二陰。」命門火衰弱,則陰寒獨盛,丹田不溫暖,則尾閭不堅固。二便的開合,都由腎臟掌管。虛勞腹瀉,大多是由於脾腎兩虛,真陰真陽不足所致。
這種情況,病人常出現咳嗽吐痰、潮熱盜汗、失血等症狀,但治療者卻沒有察覺,有的用滋陰藥物,反而損傷脾胃;有的用寒涼藥物,又傷了胃氣,這樣就會導致腎臟中的真陽更加虛弱,原本不腹瀉的,也會出現腹瀉。一旦腹瀉,就更加難以恢復元氣。
4. 論脾胃為泄瀉之本
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健運。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含汙下降,而泄瀉矣。脾強者,滯去則愈,此強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
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故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且陰寒性降,下必及腎,故瀉多必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耳。所以泄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腸澼者,豈非降泄之甚,而陽氣不升,臟氣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氣虛,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復以寒之逐之,無有不致敗者。
白話文:
腹瀉的根本原因,都跟脾胃有關。胃就像一個容納食物的大海,而脾負責消化和運輸。如果脾胃功能正常,食物就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轉化成氣血,滋養全身。但如果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傷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水變成濕氣,食物變成積滯,營養無法輸送,最終就會導致腹瀉。
脾胃功能強的人,只要排除積滯就能恢復健康,因此可以選擇清熱利濕、攻逐積滯的治療方法。但脾胃虛弱的人,由於虛弱而容易腹瀉,而腹瀉又會加重虛弱。因為脾胃就像一道門,門關不緊,就會導致氣隨腹瀉流失,氣虛則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容易感受寒氣,所以即使沒有外感風寒,也會出現寒症。而且寒氣向下走,會影響到腎臟,所以腹瀉時間長了,就會損傷陰氣,其實是損傷了陰氣中的陽氣。因此,腹瀉久治不愈,就會從脾胃虛弱發展到腎陽虛衰,導致腸道功能紊亂。腸道功能紊亂,就是腹瀉嚴重,陽氣無法上升,臟腑機能虛弱的表現。
總之,對於脾胃氣虛、陽氣不足的人,如果再用寒性的藥物治療,很容易造成脾胃功能更加衰弱,得不償失。
5. 真陰不足泄瀉
真陰不足而泄瀉者,則或多臍下之痛,或於寅卯時為甚,或食入已久,反多不化,而為嘔惡溏泄,或瀉不甚臭,而多見完穀等症。蓋因丹田不暖,所以尾閭不固;陰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陰不足也。本與中焦無涉,故非利所及也,惟胃關煎一劑,乃為最上之乘。
且人之患此者最多,勿謂其新病,而不可用也;勿謂其年少,而未宜用也。覺有是症,即宜是藥,劑少功多,攸利非小。但知者見其先,昧者見其後,見其後,恐見其遲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是因為真陰不足而導致腹瀉,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比如肚臍下方疼痛,或者在寅卯時分(凌晨3點到5點)症狀加重,又或者食物吃進去很久了,卻消化不良,反而嘔吐惡心、腹瀉稀薄,或者排泄物不臭,但卻經常看見未消化的食物。這些都是因為丹田不夠溫暖,導致尾閭不固,陰中缺少陽火,所以中焦容易寒涼。病根在於下焦,因此稱為真陰不足。這與中焦本身沒有關係,所以普通的溫中健脾藥物效果有限,只有「胃關煎」這個方子,才是最好的選擇。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病症,不要以為是新病,就不用藥;也不要因為年紀輕,就認為不適合使用。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就應該服用這個藥方,藥量少,效果卻很好,對身體的益處很大。只是有些人能及早發現,有些人卻要等到症狀加重才意識到,到時候就可能太遲了。
6. 真陽不足泄瀉
腎乃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極盛之時,令人泄瀉不止也。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皆治此之良方。若必陽生於陰,而腎氣充足,則又惟八味丸為宜。新方特製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復陽丹之屬,斯得其濟者,多矣。
白話文:
腎臟是胃的門戶,與生殖器官相通,因此大小便的開合都由腎臟主宰。現在腎臟陽氣不足,命門之火衰弱,陰寒之氣過盛。所以,在子時、丑時(晚上11點到凌晨3點)之後,陽氣尚未恢復,陰氣最盛之時,容易導致腹瀉不止。
[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都是治療這種症狀的良方。如果腎陽必須從陰中生發,腎氣充足的話,則應服用[八味丸]。
新近特製的[胃關煎]、[一炁丹]、[九炁丹]、[復陽丹]等方劑,也多有療效。
7. 陽虛泄瀉
陽虛之人,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則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敗,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症則形容日羸,飲食漸減,或脈忽見弦細,或日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痛,或眩暈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症可據,而常多飧泄者,則總屬虛寒也。凡若此者,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危矣。
白話文:
陽虛的人,脾胃虛弱無法抵抗濕氣,濕氣過盛就會產生寒氣,陽氣因為寒氣而逐漸衰敗,胃氣因為濕氣而逐漸虛弱。症狀表現為逐漸消瘦,食慾下降,脈象可能出現弦細,經常怕冷,腹部隱隱作痛,頭昏眼花容易疲倦,凌晨五點左右容易醒來,秋冬季節症狀加重。雖然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依據,但經常腹瀉,就屬於虛寒體質。凡是出現這些症狀的人,如果不趕快補益陽氣,就會逐漸衰弱,病情越來越危急。
8.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脾虛下陷,胃氣不能上騰,則注下泄瀉。宜升舉脾胃之氣,而瀉自止。
白話文:
如果脾臟功能衰弱且向下沈降,導致胃部的能量無法向上昇起,就會出現大量腹瀉的情況。應該提升脾胃的功能和能量,這樣腹瀉自然會停止。
9. 脾濕泄瀉
土德無漸,水邪不濫。故瀉多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
白話文:
土地的力量沒有停止,水流不會氾濫。所以洩瀉大多是由於土壤潮溼,而溼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虛弱。倉庫和糧倉能夠履行職責,水分和穀物就能夠很好地分開。如果虛弱但沒有得到滋養,溼地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經文中說:“虛弱的人應該補養。”就是這樣。
10. 鬱結泄瀉
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開,肝氣不舒,下凌脾土,虛損症多有之,宜開鬱舒結。
白話文:
如果長期處於煩惱和憂慮的情緒之中,脾胃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而變得阻塞不通暢。同時也會導致肝臟功能失調,進而侵擾到脾胃,造成身體虛弱和疾病的發生。因此應該要疏解情緒、疏通堵塞,保持身心愉快健康。
11. 鬱熱泄瀉
虛損有種肺氣閉錮,肺金不清,咳嗽胸滿,肺中鬱熱,回奔大腸而瀉者,當先清肺金,然後和脾。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且出現肺部問題,像是呼吸不順、肺功能受阻、咳嗽胸口悶痛等症狀,可能是因為肺部積聚了過多的熱氣。若這些熱氣流竄到大腸引起腹瀉的情況,應該要先清理肺部,再調理脾胃。
12. 鬱怒泄瀉
虛損之人,每多善怒。怒氣未除,便進飲食,怒氣挾食,致傷脾胃。脾胃一傷,即發泄瀉,不可消食,致脾氣益弱。亦不可利氣疏解,使肝益虛。大法,補脾之虛,而利肝之氣。故患此必須切戒惱怒為主。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身體虛弱的人常常容易生氣。如果在生氣的情況下就吃東西,會讓胃和腸受傷害。一旦胃和腸受到傷害,就會出現拉肚子、消化不良等症狀,使得脾臟的功能更差。另外,也不能用通便或疏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只會讓肝臟更加虛弱。因此,治療這種病症的主要方法就是避免生氣,並且要強化脾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