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二 (3)

1. 不寐

驚悸健忘,怔忡失志,心風不寐,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涼心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順氣為第一義,宜導痰湯、溫膽湯。

陰虛目不瞑,補其不足,益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凡無外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繫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想,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者,皆以養營氣為主。

凡精血虛耗,思慮太過,神魂無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復,諸症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不可救矣。

2. 忡悸不寐

勞傷心脾,思慮太過,則驚悸怔忡,氣虛精陷,而不成寐者,宜資成湯。

3. 恐怖不寐

血氣耗損,驚懼恐畏,精虧氣弱,神無所依,而不寐者,宜中和理陰湯,或培土養陰湯。

4. 晝夜不寐

榮衛不足,氣血大壞,精神失守,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宜十全大補湯,或理脾益榮湯閤中和理陰湯。

5. 夾邪不寐

勞傷心脾,中氣不足,升陽不升,兼夾外邪,而為寒為熱不寐者,宜升補中和湯。

6. 煩熱不寐

思慮太盛,心血漸虧,或兼煩熱不寐者,宜資成湯,或培土養陰湯。

7. 熱渴不寐

勞心焦思,耗血損氣,致動心火,而為煩熱不寐乾渴者,宜天王補心丹,或資成湯。

8. 怔忡不寐

心虛火盛,煩熱內熱,怔忡不寐者,宜理脾益營湯,或古方安神丸。

9. 痰涎不寐

精血虛耗,痰涎內蓄,而為怔忡、夜臥不安者,宜資成湯閤中和理陰湯。

10. 忿怒不寐

忿怒太過,肝氣上逆,內邪留滯,煩擾不寐者,宜暢郁湯,或逍遙散、解肝煎、化肝煎俱可。

11. 飲濃茶不寐

茶性陰寒,心氣被伐,元氣受傷,神志消索而不寐者,宜養陰中之陽,宜理脾益榮湯、理脾陰正方。

12. 心事煩擾不寐

心為事擾,神動不安,精氣耗散而不寐者,人參養榮湯,或培土養陰湯。

13. 產後不寐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皆氣血虛,而心脾二臟不足也。雖有痰火,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佐以清痰降火之藥。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雖以痰火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

澄按:虛損多由失血太多,或自汗、盜汗、遺精之後,多有怔忡驚悸,健忘恍惚不寐之症,皆因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殊非氣鬱痰涎為患。速宜養其氣血,救其根本,此脫運之機也,宜養心湯、酸棗仁湯、加減茯苓補心湯。

14. 治案

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而濁。眾醫以內傷不足,擬進茸、附等藥未決。脈之虛大而數,曰:是由思慮過度,厥陰之火為害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擾,能為百病,百端之起,皆由心生。越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

其人平生志大火高,所謀不遂,抑鬱積久,久則內傷也。服補中益氣湯、硃砂安神丸,空心進小坎離丸,月餘而安。

汪石山治一女子,年十五病悸,如常有人捕之,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於懷,數婢護之於外,猶恐然不能安寐。醫以為心病,用安神丸、鎮心丸,俱不效。汪診之,脈細弱而緩,以溫膽湯服之而安。

羅謙甫治一人,患神氣不寧,臥則夢飛揚,身雖在床而神魂離休,驚悸多魘,通宵不寐,諸醫不效。羅診視之,問曰:醫作何病治之?曰:眾皆以為心病。羅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以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使以他藥,治之而愈。

—人忽覺自形作兩人並臥,不別真假,乃離魂也。用硃砂、人參、茯苓,煎服而愈。

錢少卿夜多惡夢,就枕便成,通夕不寐,後因赴官,經漢上與胡推官同宿,因言近多夢,慮非吉。胡曰:昔常如此懼甚,有道士教戴丹砂。初任辰州,推官得此戴之,不涉旬驗,四五年不復有,至今秘惜。因解髻中一絳紗囊遺之,即夕無夢,神魂安矣。丹砂辟惡果然。

張景岳治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牘勞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自冬春達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餘,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所從來,且半皆如膏濁,尫羸日甚,自分必死。張診之,喜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其胃氣尚存,慰以無慮。

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之類,一以養陽,一以養陰,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