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3)
下集卷之七 (3)
1. 治案
予在武林江干,陳爾迪因病目,醫為發散太過,至春末吐血碗余,咳嗽潮熱,脅痛,飲食減,肌肉消。武林諸醫盡以為瘵,俱辭不治。予診之,見其氣倦神疲,脈浮弦而不細,微帶數,知其表邪未清,乃以理陰煎,間以益營內托散,數劑服之,貼焉而臥。飲食仍未進,以資成湯加減,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而痊。
休邑申明亭謝氏媳,患瘧不止,眾醫屢散不休,食少肌瘦,汗多咳嗽,大便不結,脈弦數無力,將成虛怯。予在椒沖,迎請診之,知其瘧邪未清,與以補中益氣湯加秦艽、鱉甲、制首烏、白芍。二劑瘧止汗少,大便仍瀉,再以升補中和湯,加補骨脂、何首烏、白芍,大便瀉止。後以十全大補加減為丸,遂不復發。
白話文:
我在武林江干,遇到一位名叫陳爾迪的病人,他因病眼目失明,之前醫治時使用了過度發散的藥物,導致春末時吐血不止,還伴隨咳嗽、潮熱、脅痛、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等症狀。武林的醫生都認為是瘵病,紛紛拒絕治療。我診斷後發現他氣虛神疲,脈象浮弦而不細,微帶數,判斷是表邪未清,於是開了理陰煎,並間隔服用益營內托散,服藥後他便昏昏欲睡。食慾仍然沒有恢復,我便調整了資成湯的藥方,還用參苓白朮散調理,最終痊癒。
在休邑申明亭,謝氏媳婦患了瘧疾,反覆發作,許多醫生用散寒的藥物治療都無效,導致她食慾不振、肌膚消瘦、汗多咳嗽、大便不成形,脈象弦數無力,眼看就要虛弱無力了。我當時在椒沖,接到邀請前去診治,診斷後認為是瘧邪未清,便開了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秦艽、鱉甲、制首烏、白芍。服藥兩劑後,瘧疾停止,汗也減少了,但大便依然稀溏,於是我又改用升補中和湯,加入補骨脂、何首烏、白芍,大便終於正常。後來我用十全大補湯加減為丸,服用後便不再發作了。
予治虞山顏三舍,春初偶感風寒,發熱咳嗽。醫家以九味羌活湯、芎蘇飲,屢散不休,即汗出不止,昏憒發呃,氣促,脈三五不調,浮大無力。予知其人素有勞倦內傷也,偶感表邪,故脈大無力,初起用托散之法,可微汗而解。醫乃以大劑妄汗過表,而不顧其元氣之虛弱,致汗漏神昏,亡陽不足之症。
予以朮附湯加五味子、黃耆、棗仁,汗斂熱退。後以八珍、十全、理脾益營煎,調補而痊。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虞山顏三舍,他春天初期偶然感受風寒,發燒咳嗽。醫生們用九味羌活湯和芎蘇飲,多次服用卻無法痊癒,反而不停地出汗,昏昏沉沉,還出現呃逆、呼吸急促、脈搏時而三至五次,時而亂跳,浮大無力。我了解他平時就勞累过度,积劳成疾,內傷未癒。這次只是偶然感受外邪,所以脈搏才會浮大無力。初期應該用發散解表的方法,使身體微微出汗即可解除病症。但醫生們却用大量藥物强行發汗,过度解表,不顧及他的元氣虛弱,導致汗液過度流失,神志昏迷,出現陽氣不足的症狀。
我用朮附湯加上五味子、黃耆、棗仁,使汗液收斂,發熱退去。之後又用八珍湯、十全湯、理脾益營湯煎服,調補身體,最终痊癒。
2. 屢散例方
補中益氣湯,虛人感冒,不任發散。
人參(三分),白朮(五分),黃耆(一錢五分),當歸,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五分)
薑、棗煎服。
張景岳曰:補中益氣,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朮、歸、耆助陽氣,此意誠善矣。然補陽之義。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傷發熱,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症最宜。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症狀:**虛寒體質的人感冒,不能用發散的藥物治療。
藥物組成:
- 人參(三分)
- 白朮(五分)
- 黃耆(一錢五分)
- 當歸
- 甘草
- 陳皮
- 升麻(各五分)
- 柴胡(各五分)
**用法用量:**加薑、棗煎服。
張景岳註解:
補中益氣湯是東垣(李東垣)獨創的醫術精華。方中用升麻、柴胡來幫助提升陽氣,用人參、白朮、當歸、黃耆來增強陽氣,這種思路非常巧妙。
雖然本方補陽,但也要注意適應症。例如治療勞累導致的內傷發熱,可以用本方來助陽,但並非用來發汗,而是借補陽之勢,達到散寒的效果。因此,本方最適合治療勞累感寒、陽虛瘧疾、脾氣下陷等症。
如果患者完全沒有表邪寒熱,只是中氣嚴重虧虛,那麼升麻、柴胡就不適合使用。
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惟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升,以陽主升也。寇宗奭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要之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非扶陽之物。
故表不固,面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以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降,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陽欲脫者,不可用。總之,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
白話文:
升麻和柴胡味道苦寒,性寒疏散,只有體內有邪氣時,才能用它們來驅散邪氣。如果沒有邪氣,而是身體虛弱,就應該用補益的藥物,補益都可能不夠,更何況再用疏散的藥物呢?怎麼能期待治療成功?所有補陽的藥物,都能使陽氣上升,因為陽氣主升。寇宗奭認為五勞七傷的人絕對不能用柴胡,但李時珍則認為不是這樣。總之,能使氣散的藥物,就一定不能使氣聚;能使氣泄的藥物,就一定不能使氣補。性味苦寒的藥物,絕對不是扶助陽氣的藥物。
所以,如果表虛不固,出汗不能收斂,就不能使用;如果體外沒有邪氣,卻是陰虛發熱,就不能使用;如果陽氣沒有根基,卻要升陽,就不能使用;如果脾肺虛弱,呼吸急促,就不能使用;如果命門火衰,虛寒泄瀉,就不能使用;如果水虧火降,吐血鼻出血,就不能使用;如果四肢厥冷,陽氣將要脫離,就不能使用。總之,元氣極度虛弱的人,不能用泄氣的藥物;陰陽兩虛的人,不能用升陽的藥物。
人但知補中益氣,可以補虛,不知機微關係,判於舉指之間,纖微不可紊誤者,正此類也。
附:東垣加減法
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二三分。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加白芍、甘草、生黃芩各三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者,更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白芍,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半夏、生薑。如頭痛,加蔓荊子;頂痛、腦痛,加藁本;如苦痛行,加細辛;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白話文:
人們只知道補中益氣可以補虛,卻不知道一些細微的關係,這些關係決定在舉手投足之間,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錯誤,正如同這類情況一樣。
東垣加減法
腹痛: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 腹痛且惡寒:加桂心二三分。 腹痛且惡熱喜寒:加白芍、甘草、生黃芩各三分。 夏天腹痛但不惡熱:亦可用此方,治療時熱。 天涼時惡熱而痛:加桂心。 天寒時腹痛:去白芍(因為白芍味酸性寒),加益智仁、半夏、生薑。 頭痛:加蔓荊子。 頭頂痛或腦痛:加藁本。 疼痛劇烈:加細辛。 各種頭痛:以上四味藥物足以應付。 頭上有熱:此方不能治,需用清空膏治療。
如臍下痛者,加大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云少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火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若傷寒厥陰之症也,用仲景抵當湯丸主之,血結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氣促少氣者主之。如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也。
白話文:
如果肚子下面痛,就多加熟地五分,疼痛馬上就會停止。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就是寒氣太重,再加肉桂二三分。《內經》中說少腹痛都是寒症,是從復法相報中來的。經書中說:火氣旺盛必定大復,是從熱病中轉變而來的。如果屬於傷寒厥陰的症狀,用仲景抵當湯丸來治療,是血氣凝結在小腹膀胱造成的。
如果胸中氣體壅塞,就加青皮,氣喘少氣者用它來治療。如果身體疼痛是濕氣造成的,身體沉重也是濕氣,就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果風濕互相交搏,全身都疼痛,就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不要用五苓散。這樣做的原因是,風藥已經可以克制濕氣,所以另外再製作一劑藥給患者服用,病好了之後不要再服用,因為風藥會損傷人體元氣,反而會加重病情。
如大便閉澀,加當歸尾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凶症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下去根節麻黃。
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夏月嗽,加五味子、麥門冬。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並五味子、麥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一錢當歸尾。如果完全無法排便,就煎成藥,先喝一口,再服用五分或一錢玄明粉,通便後就停止。這種病不適合瀉下,瀉下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如果長期咳嗽有痰,就不要放人參,如果是剛開始咳嗽,就不要去掉人參。冬天或春天寒冷,或者秋天涼爽的時候,都要加入去根節麻黃。
如果春天氣溫很高,只加佛耳草和款冬花。夏天咳嗽,加五味子和麥門冬。如果舌苔白滑,表示胸中有寒,就不要用這個方子。如果夏天不咳嗽,也要加人參,以及五味子和麥冬各等份,用來救治肺部受到火邪的損害。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不能食者勿加之。
如脅下痛,脅下急縮,俱加柴胡。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通,足以益其病爾。
玉屏風散,風邪久留不散,或自汗不止。
防風,黃耆,白朮(等份)
柯韻伯曰: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棄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
白話文:
如果病人食慾正常,但感到心口鬱悶,可以加黃連,若病人沒有食慾就不要加。
如果感到脅肋疼痛,或脅肋緊縮,都可以加柴胡。
以上方子加減使用,適用於飲食勞累,喜怒不節,剛開始發病時熱症,可以服用。如果寒症還沒出現,就不能服用,因為甘酸性藥物會加重病情。
玉屏風散,適用於風邪長期停留在體內不散,或自汗不止的情況。
配方:防風、黃耆、白朮(等量)
柯韻伯說:防風藥性遍布全身,被稱為治療風邪的仙藥,可以治療頭面七竅的病症,內服可以治療骨節疼痛麻痺,四肢攣縮,是風藥中的潤劑,治療風邪單用此藥就能發揮很大作用。然而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摒棄皮膚,使毛孔緊密,負責開合。只有黃耆能補益三焦,充實衛氣,是抵禦風邪的關鍵,而且無汗時能發汗,有汗時能止汗,功效如同桂枝,所以也能治療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女子宮風邪,是補藥中的風藥。因此防風配黃耆,功效更强大。
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祛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補陰益氣煎,陰氣不足,虛邪外侵。
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薑、棗煎服。
此補中益氣之變方也。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下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白話文:
白朮可以健脾胃,溫暖脾胃,滋養脾胃就像培土一樣,可以安定脾胃,從而止住風邪。就像防風善於祛除風邪,配上黃耆來固護表層,這樣外邊就有了防禦;白朮能固護脾胃,內在就有了依據。風邪被驅散而不復來,就應該像珍寶一樣,把它好好地守護起來。
補陰益氣煎,適用於陰氣不足,虛邪外侵的情況。
方劑包括: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用薑、棗煎服。
這個方劑是補中益氣方的變方。適用於勞倦傷陰,精氣不化,或者陰虛內乏,導致外感、下痢、寒熱痎瘧、陰虛便秘等症。凡是屬於陰氣不足,虛邪外侵的症狀,用這個方劑來升散治療,都能收到奇效。
金水六君煎,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等症。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姜(三片)
大便不實,去當歸,加山藥。痰盛氣滯,胸膈不快者,加白芥子。陰寒而嗽不愈,加細辛。表邪寒熱者,加柴胡。
參蘇飲,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白話文:
金水六君煎用於治療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老年人陰虛血氣不足,外感風寒導致咳嗽、嘔惡、多痰等症狀。藥方包括當歸、熟地、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和生姜。如果大便不實,則去除當歸,加入山藥;如果痰多氣滯、胸膈不快,則加入白芥子;如果陰寒咳嗽久治不愈,則加入細辛;如果有表邪寒熱症狀,則加入柴胡。
參蘇飲用於治療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泄瀉,以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等症狀。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三分),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各半兩),姜,棗
肺中有火,加杏仁、桑皮。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理陰煎,真陰不足,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風寒,不能解散,此方主之。(見寒。)
再造散,真陽虛,不能作汗出邪。(見寒。)
白話文: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取三分,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各取半兩,再加薑、棗。若肺中有火,則再加入杏仁、桑皮。若有泄瀉,則再加白朮、扁豆、蓮肉。
理陰煎適用於真陰不足,平時勞累過度的人,因突然感受風寒,無法散寒解表者。再造散適用於真陽虛弱,無法發汗驅邪者。
大溫中飲,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
當歸,柴胡,甘草,加姜三片。
—加陳皮,一加人參。
一柴胡飲,一為水數,從寒散也。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地(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甘草
如內熱加連翹。外邪加防風。結胸痞滿,去生地,加枳實。陽明熱渴,加花粉、葛根,甚者加石膏、知母。
白話文:
大溫中飲用於氣血虛弱,無法發汗,以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以消除的情況。藥方以當歸、柴胡、甘草為主,加姜三片。如果需要,可再加陳皮,以及人參。
一柴胡飲則以柴胡、黃芩、白芍、生地、陳皮、甘草組成,藥量以水量為基準,從寒散之。
如內有熱症,可加入連翹;若外感邪氣,可加防風。若出現胸悶腹脹,則去除生地,並加入枳實。陽明熱證伴有口渴,可加入花粉、葛根,嚴重者更可加入石膏、知母。
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症,但有外邪,而內兼有火者,須從涼散,以此方為主也。
二柴胡飲,二為火數,從溫散也。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細辛(一錢),厚朴(一錢五分),生薑(三五片),柴胡(二三錢),甘草(八分)
如邪盛者,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頭痛加川芎。陰寒勝,必加麻黃,或兼桂枝。
白話文:
如果遇到季節變化導致的病症,像是發熱、寒熱交替,或者因為勞累、生氣,或是婦女熱氣進入血室,或者產後、經期後因為受寒,導致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状,這些情况只要是外邪入侵,又同時伴有內熱,就需要用凉散的方子來治疗,而二柴胡飲就是首选。
二柴胡飲之所以用“二”字,代表火元素,因此方子偏向溫散。
具体药方如下:陈皮(1.5钱)、半夏(2钱)、细辛(1钱)、厚朴(1.5钱)、生姜(3-5片)、柴胡(2-3钱)、甘草(0.8钱)。
如果邪气旺盛,可以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等药。如果头痛,可以加川芎。如果阴寒盛,一定要加麻黄,或者同时加桂枝。
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臟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者,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滯不散,為害非淺。
三柴胡飲,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柴胡(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三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炙甘草(一錢)
微寒咳嘔者,加半夏。
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以此方為主也。
四柴胡飲,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白話文:
一年四季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如果患者本身元氣充足,臟腑功能正常,沒有內熱,或者正值寒氣盛行的季節,本身就沒有內熱,就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寒氣滯留體內無法散去,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三柴胡飲,三代表木的數位,從肝經血分入手。
藥方:柴胡(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三片)、當歸(二錢,如果患者有腹瀉現象,可以用熟地代替)、炙甘草(一錢)。
如果患者伴隨輕微寒咳嘔吐,可以加半夏。
如果患者本身陰虛不足,或者肝經血虛,偶爾受風寒侵襲,或者邪氣入侵不深,可以兼顧補益和散寒,或者病後、產後感冒,不得不採用散寒的方法,但氣血虛弱,無法外達,可以用這個方子。
四柴胡飲,四代表金的數位,從氣分入手。
柴胡(二錢),人參(二三錢),當歸(二錢),生薑(三五片),炙甘草(一錢)
胸膈滯悶者,加柴胡。
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細微,正不勝邪,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當以此方為主也。
五柴胡飲,五為土數,從脾胃也。
柴胡(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酌用)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薑或炮姜,或再加桂枝。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
白話文:
這是一帖中藥方劑,包含柴胡、人參、當歸、生薑和炙甘草等藥材。適用於胸膈滯悶、元氣不足,或因忍飢勞倦而受風寒者。方劑中柴胡能疏肝解鬱,人參補氣益血,當歸養血活血,生薑溫中散寒,炙甘草調和藥性。若患者元氣不足,則需以補益元氣為主,兼以疏散寒邪,才能恢復健康。此方劑名為「五柴胡飲」,取五為土數,意指從脾胃入手。此外,根據患者不同的症狀,還可適當加減藥材,例如寒勝無火者可加生薑或桂枝,脾滯者可減白朮,氣虛者可加人參,腰痛者可加杜仲,頭痛者可加川芎,勞倦傷脾者可加升麻。
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善培氣血,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也。
白話文:
脾土是五臟的根本,如果中氣不足且外部邪氣無法消散的人,就必須靠它來治療。這和四柴胡飲互補作用,但是四柴胡飲只能調整氣的部分,這個方法可以很好地滋養氣血並驅除寒冷邪氣,尤其在當時非常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