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五 (1)
上集卷之十五 (1)
1. 咳嗽例方
杏子湯,治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虛勞咯血,痰飲停積者,皆治療之。
人參,半夏,茯苓,細辛(一半),白芍,甘草,乾薑(一半),五味子,桂枝(一半,等份)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杏仁(去皮尖,銼)五枚,生薑三片,煎服。感冒加麻黃。脾胃實者加御米殼、烏梅一個。嘔逆噁心者不可服。若年久咳嗽,氣虛喘急者去杏仁,人參倍加,麻黃、芍藥、乾薑、五味子各增一半。一名小青龍湯。
六安煎(新方),治風寒咳嗽,及非風初感,痰滯氣逆等症。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一錢),白芥子(五七分),生薑(三片)
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細辛七分或一錢。若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蘇葉。若頭痛鼻塞,加川芎、白芷、蔓荊子。若兼寒熱,加柴胡、蘇葉。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甚者加知母、石膏。凡風寒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老年者尤宜。若氣血不足者,當以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新方),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症。
當歸(三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甚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錢。
瓊玉膏,治氣虛久嗽,氣散失音,乾咳無痰,或見血線。
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白蜜(二斤)
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汪訒庵曰:有聲無痰,謂之乾咳。脾有濕則生痰,病不由於脾,故無痰。肺中有火則咳,病本於肺,火盛津枯,故乾咳。地黃滋陰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涼性潤,潤能去燥。氣為水母,土為金母,故用參、苓補土生金。蓋人參益肺氣而瀉火,茯苓清肺熱而生津也。
潤肺湯,治上盛下虛,脾肺濕熱,遠年近日氣喘咳嗽,痰盛,心胸氣悶,不思飲食,或往來寒熱,或感冒風寒,喘嗽氣急,五勞七傷,吐血等症,並皆治。
知母(二錢),紫菀(五錢五分),梔子,麻黃,荊芥,馬兜鈴(各五分),赤芍,甘草(各一錢),前胡,赤苓,黃芩(各二錢),桑白皮(二錢五分),半夏(三錢),杏仁(五錢)
此藥,如婦人加川芎、生地、丹皮各一錢。
每服一兩四錢五分,用水二鍾,生薑五片。初感風寒,加蔥白三根。久患咳嗽,加大棗二枚,不用蔥白。臨臥將身右臥,用絹帛頂住右軟肚,次用竹筒緩緩吸藥熱,不言語呼喚,切忌房勞。
白話文:
咳嗽例方
杏子湯:治療咳嗽,不論是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或是虛勞咯血、痰飲停積,皆可服用。
藥材:人參、半夏、茯苓、細辛(一半)、白芍、甘草、乾薑(一半)、五味子、桂枝(一半,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杏仁(去皮尖,切碎)五枚,生薑三片,煎煮服用。感冒者加麻黃;脾胃實熱者加御米殼、烏梅一個;嘔吐噁心者不可服用。久咳氣虛喘急者,去除杏仁,人參加倍,麻黃、芍藥、乾薑、五味子各增加一半。此方亦名小青龍湯。
六安煎(新方):治療風寒咳嗽,以及非風寒初感、痰滯氣逆等症。
藥材: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一錢)、白芥子(五七分)、生薑(三片)。
用法:外感風寒,咳嗽寒氣盛者,不易散寒,宜加細辛七分或一錢;冬月嚴寒邪氣甚者,加麻黃、桂枝;風盛邪氣不甚者,加防風、蘇葉;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兼寒熱者,加柴胡、蘇葉;風邪咳嗽不止,兼肺胃火盛者,加黃芩,甚者加知母、石膏;風寒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老年人尤宜;氣血不足者,應改用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新方):治療肺腎虛寒,水液停滯化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症。
藥材:當歸(三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用法:大便不通,濕氣重者,去當歸,加山藥;痰盛氣滯,胸脅不適者,加白芥子七八分;陰寒甚而咳嗽不止者,加細辛五七分;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錢。
瓊玉膏:治療氣虛久咳,氣虛失音,乾咳無痰,或帶血絲。
藥材:地黃(四斤)、茯苓(十二兩)、人參(六兩)、白蜜(二斤)。
用法: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加入蜂蜜煉稠,再將人參、茯苓研磨成粉末混合,用磁罐密封,水煮半日,待藥汁變白後服用。
汪訒庵曰:有聲無痰,謂之乾咳。脾濕則生痰,病非脾病,故無痰。肺有火則咳,病本於肺,火盛津液枯竭,故乾咳。地黃滋陰生津,津液能制火;白蜜甘涼潤燥,潤燥能止咳。氣為水之母,土為金之母,故用人參、茯苓補土生金。人參益肺氣而瀉肺火,茯苓清肺熱而生津。
潤肺湯:治療上盛下虛,脾肺濕熱,久咳或近來咳嗽,痰多,心胸氣悶,食慾不振,或寒熱往來,或感冒風寒,喘嗽氣急,五勞七傷,吐血等症。
藥材:知母(二錢)、紫菀(五錢五分)、梔子、麻黃、荊芥、馬兜鈴(各五分)、赤芍、甘草(各一錢)、前胡、赤苓、黃芩(各二錢)、桑白皮(二錢五分)、半夏(三錢)、杏仁(五錢)。
用法:婦女服用此方,加川芎、生地、丹皮各一錢。每次服用一兩四錢五分,用水二鍾,加生薑五片煎煮。初感風寒,加蔥白三根;久咳,加大棗二枚,不用蔥白。睡前右側臥,用絹帛頂住右側腹部,用竹筒緩緩吸入藥汁熱氣,避免說話或呼喊,忌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