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七 (3)

1. 治案

予在武林江干,陳爾迪因病目,醫為發散太過,至春末吐血碗余,咳嗽潮熱,脅痛,飲食減,肌肉消。武林諸醫盡以為瘵,俱辭不治。予診之,見其氣倦神疲,脈浮弦而不細,微帶數,知其表邪未清,乃以理陰煎,間以益營內托散,數劑服之,貼焉而臥。飲食仍未進,以資成湯加減,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而痊。

休邑申明亭謝氏媳,患瘧不止,眾醫屢散不休,食少肌瘦,汗多咳嗽,大便不結,脈弦數無力,將成虛怯。予在椒沖,迎請診之,知其瘧邪未清,與以補中益氣湯加秦艽、鱉甲、制首烏、白芍。二劑瘧止汗少,大便仍瀉,再以升補中和湯,加補骨脂、何首烏、白芍,大便瀉止。後以十全大補加減為丸,遂不復發。

予治虞山顏三舍,春初偶感風寒,發熱咳嗽。醫家以九味羌活湯、芎蘇飲,屢散不休,即汗出不止,昏憒發呃,氣促,脈三五不調,浮大無力。予知其人素有勞倦內傷也,偶感表邪,故脈大無力,初起用托散之法,可微汗而解。醫乃以大劑妄汗過表,而不顧其元氣之虛弱,致汗漏神昏,亡陽不足之症。

予以朮附湯加五味子、黃耆、棗仁,汗斂熱退。後以八珍、十全、理脾益營煎,調補而痊。

2. 屢散例方

補中益氣湯,虛人感冒,不任發散。

人參(三分),白朮(五分),黃耆(一錢五分),當歸,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五分)

薑、棗煎服。

張景岳曰:補中益氣,允為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朮、歸、耆助陽氣,此意誠善矣。然補陽之義。亦有宜否。如治勞倦內傷發熱,為助陽也,非發汗也,然亦有不散而散之意,故於勞倦感寒,或陽虛痎瘧,及脾氣下陷等症最宜。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中氣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

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惟有邪者,可因升而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升,以陽主升也。寇宗奭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為不然。要之能散者,斷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非扶陽之物。

故表不固,面汗不斂者,不可用;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以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降,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陽欲脫者,不可用。總之,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

人但知補中益氣,可以補虛,不知機微關係,判於舉指之間,纖微不可紊誤者,正此類也。

附:東垣加減法

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二三分。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加白芍、甘草、生黃芩各三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者,更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白芍,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半夏、生薑。如頭痛,加蔓荊子;頂痛、腦痛,加藁本;如苦痛行,加細辛;諸頭痛者,並用此四味足矣。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臍下痛者,加大熟地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云少腹痛皆寒症,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火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若傷寒厥陰之症也,用仲景抵當湯丸主之,血結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氣促少氣者主之。如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藁本、升麻、蒼朮,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也。

如大便閉澀,加當歸尾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凶症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下去根節麻黃。

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夏月嗽,加五味子、麥門冬。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並五味子、麥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不能食者勿加之。

如脅下痛,脅下急縮,俱加柴胡。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通,足以益其病爾。

玉屏風散,風邪久留不散,或自汗不止。

防風,黃耆,白朮(等份)

柯韻伯曰: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棄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

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祛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補陰益氣煎,陰氣不足,虛邪外侵。

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薑、棗煎服。

此補中益氣之變方也。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下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金水六君煎,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等症。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姜(三片)

大便不實,去當歸,加山藥。痰盛氣滯,胸膈不快者,加白芥子。陰寒而嗽不愈,加細辛。表邪寒熱者,加柴胡。

參蘇飲,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暈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人參,紫蘇,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三分),陳皮,甘草,枳殼,桔梗,木香(各半兩),姜,棗

肺中有火,加杏仁、桑皮。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理陰煎,真陰不足,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風寒,不能解散,此方主之。(見寒。)

再造散,真陽虛,不能作汗出邪。(見寒。)

大溫中飲,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

當歸,柴胡,甘草,加姜三片。

—加陳皮,一加人參。

一柴胡飲,一為水數,從寒散也。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白芍(二錢),生地(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二分),甘草

如內熱加連翹。外邪加防風。結胸痞滿,去生地,加枳實。陽明熱渴,加花粉、葛根,甚者加石膏、知母。

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症,但有外邪,而內兼有火者,須從涼散,以此方為主也。

二柴胡飲,二為火數,從溫散也。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細辛(一錢),厚朴(一錢五分),生薑(三五片),柴胡(二三錢),甘草(八分)

如邪盛者,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頭痛加川芎。陰寒勝,必加麻黃,或兼桂枝。

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臟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者,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滯不散,為害非淺。

三柴胡飲,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

柴胡(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三片),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炙甘草(一錢)

微寒咳嘔者,加半夏。

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以此方為主也。

四柴胡飲,四為金數,從氣分也。

柴胡(二錢),人參(二三錢),當歸(二錢),生薑(三五片),炙甘草(一錢)

胸膈滯悶者,加柴胡。

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細微,正不勝邪,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當以此方為主也。

五柴胡飲,五為土數,從脾胃也。

柴胡(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白芍(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酌用)

寒勝無火者,減白芍,加生薑或炮姜,或再加桂枝。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

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善培氣血,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