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八 (1)
下集卷之八 (1)
1. 總論
吳澄曰:痰之為病,病之為痰,痰從何生?病從何起?有因病而生痰者,有因痰而致病者。若積痰為患,阻塞中州,飲食精華不生氣血,脾胃為積痰盤踞隔住,藥餌無功。若不驅逐積痰,何以為治?上集三法統要,此因病生痰者也。積痰,此因痰而致病者也。因痰而致病,則津液凝聚,三焦閉塞隧道,氣血日敗,則又有積痰類虛損者。
白話文:
吳澄說:痰是病,病也是痰,痰從哪裡來?病又是怎麼發生的呢?有因為病而生痰的,也有因為痰而致病的。
如果積痰成為病患,阻塞了中焦(脾胃),飲食精華無法化生氣血,脾胃被積痰盤踞隔住,藥物治療也無效。若不驅逐積痰,怎麼能治病呢?上集提到的三種方法,是針對「因病生痰」的情況。
積痰,這是「因痰而致病」的情況。因為痰而致病,就會導致津液凝結,三焦(上、中、下焦)的通道阻塞,氣血日漸衰敗,這就相當於積痰導致虛損。
2. 積痰成勞
勞兼痰積,其症腹脅常熱,手足頭面則於寅卯時分乍有涼時是也。若頑痰膠固,難治者,必用吐法,或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下之;又甚者,或倒倉法。若濕痰閉塞經脈,則太衝與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極為難治。
澄按,腹脅常熱,積痰盤踞中宮也。脾主四肢,頭為諸陽之會,寅卯二時,氣血注於肺與大腸,肺與大腸金也,金能生水,肺氣暫通,大腸能致其津液,故於頭面手足乍有涼時。頑痰膠固,積聚胸中,故腹脅常熱也。非吐非下,不能去其病根。時醫以滋陰降火之劑退其熱,是以滯益滯而痰益積也,有不成勞者乎?太衝、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經脈閉塞,因結而難解也。然痰之積,多本脾腎俱傷。
丹溪云可吐可下,去其病根,必其初起之時,元氣未憊,胃氣尚存,則可措手也。
白話文:
勞累加上痰積,症狀是腹部和脅肋經常感到發熱,而手腳、頭面則在寅卯時分突然感到一陣涼意。如果痰很頑固,像膠水一樣黏住,很難治癒,就必須使用吐法,或者服用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的藥物,嚴重的話,甚至要採用倒倉法。如果濕痰堵塞了經脈,就會出現太衝脈、衝陽脈、寸口脈都跳得很快,但卻不協調的現象,這非常難治。
腹脅常熱,說明痰積在中焦盤踞。脾臟主管四肢,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寅卯時分,氣血流注於肺和大腸,肺和大腸屬金,金能生水,肺氣暫時通暢,大腸能輸送津液,所以頭面手腳會突然感到一陣涼意。頑固的痰積聚在胸中,所以腹部和脅肋才會經常發熱。不吐不瀉,就無法去除病根。有些醫生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來退熱,結果反而加重了痰積,怎麼能治好勞累呢?太衝脈、衝陽脈、寸口脈跳得很快卻不協調,說明經脈被堵塞,因結積而難以疏通。不過,痰積大多是脾腎兩虛造成的。
丹溪先生說,可以吐也可以瀉,才能去除病根,但必須是在疾病初期,元氣尚未衰竭,胃氣還有的時候才能採取措施。
3. 積痰
痰乃敗津結實之形,窒礙朝會隧道,氣不流暢,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故不言痰也。津既為痰,不復合氣,氤氳停留肺胃之間,自為惡物,其冷如冰。積之日久,或咳或不咳,或喘或不喘,或嘔噦涎沫,或不吐痰,或面青唇黑,四肢厥逆,或惡風,或惡寒,或頭疼身痛,或多汗如雨,或無汗,本因痰病,狀若癆瘵。
澄按:咳嗽寒熱,吐痰汗出,身痛喘嘔,皆類虛損之症也。痰積日久,則發為熱,熱涸其液,則結為痰,壅塞三焦,回薄腸胃曲折之處,閉塞經脈,津液乾枯,漸變癆瘵,皆積痰之為患也。然有二種:有積痰日久,漸變虛勞者;有先患虛勞,復兼痰積者。總之,虛損之痰,補之不逮,何敢妄攻?所可攻者,惟胃氣尚強之積痰耳。
白話文:
痰是身體裡的廢液凝聚而成的固體,它阻塞了氣血流通的通道,導致氣無法順暢運行。中醫認為,人體有七十二種不同的氣,所以不單獨說痰,而是從氣的角度來理解。當津液變成痰,就無法與氣合而為一,只能滯留在肺胃之間,成為有害的物質,而且像冰一樣冰冷。久而久之,會出現咳嗽或不咳嗽、喘氣或不喘氣、嘔吐或吐涎沫、吐痰或不吐痰等症狀,甚至出現面色青黑、四肢厥冷、怕風怕冷、頭疼身痛、大量出汗或無汗等表現,這些都屬於痰病,症狀類似癆瘵。
古人認為,咳嗽、發熱、吐痰、出汗、身體疼痛、嘔吐等症狀,都像是身體虛損的表現。痰積存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化熱,熱氣蒸乾津液,使之凝聚成痰,阻塞三焦,堵塞腸胃的曲折部位,阻礙經脈,導致津液枯竭,逐漸發展成癆瘵,這些都是痰積的危害。痰病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期痰積導致虛勞,另一種是先患虛勞,又兼有痰積。總之,虛損引起的痰病,不能單純補益,也不能妄加攻伐。只有胃氣尚強,痰積較重的患者,才可以用藥攻伐。
積痰不攻,根何以除,病何以瘳?丹溪曰:胃氣亦賴痰養,攻盡則虛而愈劇。此指濕痰、痰飲者而言也,非所論於積痰也。
白話文:
丹溪說:“胃也需要靠痰來滋養,如果把所有的痰都消除了,就會變得更虛弱而且病情會更加嚴重。”這是指對於溼痰和痰飲的情況來說是這樣,而不是在討論長期堆積的痰的情況。所以要消除長期堆積的痰,必須找到其根源纔能夠完全治癒。
4. 病有百端皆痰所致
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輪耳輪痛,牙齒浮而痛癢;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以致手臂麻痛,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枯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烘熱;或為失志癲癇,或中風瘓癰,或癆瘵荏苒之痰,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冰冷涎、綠水墨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
白話文:
痰證在古代醫學中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雖然醫書裡有五飲的記載,但各類飲的差異,卻沒有人真正理解它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痰證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
- 頭部感到風寒,頭暈眼花,耳鳴;
- 口眼不停地顫動,眉心、耳輪疼痛,牙齒浮動且癢;
- 打嗝、胃酸反流,心窩處感覺不適;
- 疼痛或吞咽困難;
- 喉嚨不舒服,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痰液像墨汁一樣,或者像破布、桃膠、蜆肉的樣子;
- 心窩處像是放了冰鐵,心臟感到寒冷疼痛;
- 做夢時感到奇怪的狀態;
- 腳踝酸軟無力,腰背骨骼突然疼痛;
- 四肢筋骨疼痛,難以描述,而且位置不定,導致手臂麻木,像風濕病一樣;
- 脊椎上有一條像線一樣的寒氣;
- 全身發癢,像躺在芒刺上一樣;
- 眼睛乾燥、發癢、流眼淚,嘴巴潰瘍,舌頭潰爛,喉嚨發炎;
- 脖子後方出現結節,像瘰癧一樣;
- 胸腹部像是被兩股氣體糾纏在一起,呼吸困難,胸口發悶,像是煙火往上衝,頭部感到發熱;
- 失志、癲癇;
- 中風、癱瘓、癰腫;
- 虛弱、消瘦、咳痰;
- 風毒腳氣;
- 心慌意亂,像是被追捕一樣;
- 呼吸困難、咳嗽、嘔吐;
- 嘔吐出冰涼的唾液、綠色的墨汁;
- 肺癰、腸毒,導致排泄物中有膿血,身體虛弱、跛行;等等。
痰證的病因和表現形式非常複雜,以上只是列舉一些常見的症狀,實際上還有很多種情況,無法一一列舉。总而言之,許多疾病都與痰證有關,但由於痰證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很難完全描述清楚。
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運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閉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王隱君礞石滾痰丸以愈諸痰,不可勝數。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輸於肺,焉得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源。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痰?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味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曰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
白話文:
因為津液凝結成痰,無法正常運行於三焦,所以口乾舌燥、大便不通、面容枯槁、頭髮乾燥,女性則因此月經不調。如果能夠清除掉這些痰濕,自然就能有效地服用藥物。王隱君的礞石滾痰丸治療各種痰症,效果顯著,不勝枚舉。
柯韻伯認為,脾臟是產生痰的根源,肺臟是儲存痰的器官,這是沒有道理的。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津液運送到全身,而水精則上輸到肺臟,怎麼可能凝結變成痰呢?只有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才會導致水液積聚,泛起變成痰,所以應該說腎臟是產生痰的根源。經書上說:吸收食物的是濁氣,吸收空氣的是清氣。清氣運行於五臟,濁氣歸屬於六腑。肺臟是手太陰經,只接受清氣,不接受有形的濁氣,怎麼可能儲存痰呢?只有胃是水穀的海洋,萬物匯聚於此,如果稍有不慎,就無法轉化食物的味道,濕熱凝結就會變成痰,附著在胃中而不下降,所以應該說胃是儲存痰的器官。只有王隱君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的老痰方藥,不涉及脾肺,而是責怪胃腎。
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理胃中無形之氣,大黃能滌盪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流而順下,仍得緣涯而升,故曰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
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附之處,使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妙用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窠臼。沉香稟北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若神也。
白話文:
二黃、礞石、黃芩、大黃、沉香功效解析
二黃(黃芩和大黃)這兩味藥,都屬於五行中的中央土,呈現黃色,入脾胃經,能通暢中焦。黃芩可以調理胃中無形的氣,大黃則可以清除胃中有形的痰濁。
然而,痰的性質雖然滑膩,卻容易黏附在腸胃彎曲處形成巢穴,不願順著往下流動,甚至還會逆流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老痰」。二黃藥性偏滋潤,只能直線向下瀉下,對於彎曲的通道則無能為力。所以要將老痰徹底清除,需要借助金石類藥物來輔助。
礞石性燥,可以去除痰濕的根源。而它強悍的藥性,可以快速掃除痰濁黏附在腸胃彎曲處的地方,使穢濁之物無法停留,這就是礞石化痰的妙用。
但擔心關門不開,老痰還是會形成巢穴。沉香屬北方水,呈現黑色,可以納氣歸腎,並能疏通腸胃的阻滯。腎氣通暢,則水濕不會滯留,痰就不會再生。同時,沉香還能使礞石不黏附在腸道,二黃也不至於傷胃,一舉三得,功效如同神明。
5. 積痰吐血
丹溪云:勞損痰積吐血者,若以血藥治之,則泥膈而不行,只宜治其火,其血自止。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澄按:太無以炮姜一味,最能清胃脘之血。丹溪又以山梔一味,能清胃脘之血。師弟二人,一用寒,一用熱,何其相反如此?但胃脘之血,亦各有因,求其故而施之,二者均有神效。
白話文:
丹溪與澄按關於胃脘吐血的論述:
丹溪說: 勞累損傷導致痰積,進而吐血的人,如果用補血藥物治療,藥物會停留在胃脘,無法發揮作用。應該只治其火,血自然會止住。山梔子最擅長清胃脘的熱火。
澄按說: 太無以炮姜單味藥,最能清胃脘的熱火。丹溪也以山梔子單味藥,能夠清胃脘的熱火。師兄弟兩人,一個用寒性藥物,一個用熱性藥物,看似矛盾。但胃脘吐血的病因各有不同,要根據病因來治療,才能有效。兩位醫家都各有其獨到之處,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