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下集卷之八

2. 積痰

3. 總論

吳澄曰:痰之為病,病之為痰,痰從何生?病從何起?有因病而生痰者,有因痰而致病者。若積痰為患,阻塞中州,飲食精華不生氣血,脾胃為積痰盤踞隔住,藥餌無功。若不驅逐積痰,何以為治?上集三法統要,此因病生痰者也。積痰,此因痰而致病者也。因痰而致病,則津液凝聚,三焦閉塞隧道,氣血日敗,則又有積痰類虛損者。

白話文:

吳澄說:「痰造成的疾病,以及疾病導致的痰,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怎麼開始的?有的是因為生病後產生了痰,有的則是因為痰導致了疾病。如果長時間累積的痰造成了困擾,阻塞了身體中間部位,使食物中的精華無法轉化為氣血,脾胃被長期積存的痰佔據,隔斷了正常運作,藥物也無法發揮功效。如果不把這些長期積存的痰排出,該如何治療呢?在上一集中,我們討論了因疾病而產生痰的情況。而這裡討論的是因痰導致疾病的狀況。因為痰導致了疾病,人體的津液就會凝結,三焦(中醫學說中的一個概念,指人體上、中、下三個部分)的通道被封鎖,氣血逐漸衰弱,這又會形成像虛損一樣的痰積。」

4. 積痰成勞

勞兼痰積,其症腹脅常熱,手足頭面則於寅卯時分乍有涼時是也。若頑痰膠固,難治者,必用吐法,或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下之;又甚者,或倒倉法。若濕痰閉塞經脈,則太衝與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極為難治。

澄按,腹脅常熱,積痰盤踞中宮也。脾主四肢,頭為諸陽之會,寅卯二時,氣血注於肺與大腸,肺與大腸金也,金能生水,肺氣暫通,大腸能致其津液,故於頭面手足乍有涼時。頑痰膠固,積聚胸中,故腹脅常熱也。非吐非下,不能去其病根。時醫以滋陰降火之劑退其熱,是以滯益滯而痰益積也,有不成勞者乎?太衝、衝陽、寸口脈數而不相應者,經脈閉塞,因結而難解也。然痰之積,多本脾腎俱傷。

丹溪云可吐可下,去其病根,必其初起之時,元氣未憊,胃氣尚存,則可措手也。

白話文:

當勞損加上痰積,其症狀表現為腹部及脅部經常感到熱感,但在凌晨三點至五點這段時間,手足和頭面部偶爾會感覺到一陣涼意。如果痰濕非常頑固,治療上會比較困難,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催吐法,或者使用像沉香滾痰丸、透膈丹等藥物來排除體內的痰濕;更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進行倒倉法。如果濕痰阻塞了經脈,導致太衝穴、衝陽穴以及寸口部位的脈搏出現數次異常且不相應的現象,這種情況將非常難以治療。

進一步解析,腹部及脅部經常感到熱感,是因為痰積在中焦。脾臟主管四肢,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處,凌晨三點至五點,人體的氣血會流注於肺部和大腸,肺部和大腸屬金,金能生水,所以肺氣在此時得到暫時通暢,大腸也能運送其津液,因此頭面手足會在這段時間突然感覺涼意。頑固的痰濕聚集在胸部,因此腹部及脅部會常感到熱感。如果不使用催吐或瀉下法,無法根除病根。一般的醫生可能會使用滋養陰液和清降虛火的藥物來退燒,但這樣反而會使痰濕更加積聚,最終發展成為勞損。太衝穴、衝陽穴、寸口部位的脈搏出現數次異常且不相應,表示經脈已被阻塞,痰積也因此難以消散。然而,痰積的形成,大多源於脾腎雙傷。

丹溪先生認為,可以使用催吐或瀉下法來去除病根,但必須是在病情剛開始,元氣尚未衰竭,胃氣還存在的時候,纔能有效施治。

5. 積痰

痰乃敗津結實之形,窒礙朝會隧道,氣不流暢,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故不言痰也。津既為痰,不復合氣,氤氳停留肺胃之間,自為惡物,其冷如冰。積之日久,或咳或不咳,或喘或不喘,或嘔噦涎沫,或不吐痰,或面青唇黑,四肢厥逆,或惡風,或惡寒,或頭疼身痛,或多汗如雨,或無汗,本因痰病,狀若癆瘵。

澄按:咳嗽寒熱,吐痰汗出,身痛喘嘔,皆類虛損之症也。痰積日久,則發為熱,熱涸其液,則結為痰,壅塞三焦,回薄腸胃曲折之處,閉塞經脈,津液乾枯,漸變癆瘵,皆積痰之為患也。然有二種:有積痰日久,漸變虛勞者;有先患虛勞,復兼痰積者。總之,虛損之痰,補之不逮,何敢妄攻?所可攻者,惟胃氣尚強之積痰耳。

積痰不攻,根何以除,病何以瘳?丹溪曰:胃氣亦賴痰養,攻盡則虛而愈劇。此指濕痰、痰飲者而言也,非所論於積痰也。

白話文:

痰是體內津液失調凝結而成的產物,阻塞了身體正常的運行通道,使得氣血流通不順。在中醫理論中,有七十二種不同的氣,所以通常不會單獨提及痰。當津液成為痰時,就無法與氣相合,停留在肺胃之間,成為有害的物質,它的冷度就像冰一樣。

這種痰積聚久了,可能出現咳嗽或不咳嗽的情況,可能有喘息或沒有喘息,可能吐出泡沫樣的口水,也可能完全不吐痰,可能臉色蒼白,嘴脣發黑,四肢冰冷,可能畏風,可能畏寒,可能頭痛身痛,可能大量出汗,也可能完全不出汗。這些症狀的根源都是痰病,表現出來的症狀類似於消耗性疾病。

進一步分析:咳嗽、畏寒發熱、吐痰、多汗、身痛、喘息、嘔吐等,都像是虛弱和損耗的症狀。痰積久了,就會產生熱,熱會使體液乾燥,形成更多的痰,阻塞三焦,影響腸胃的運作,封閉經脈,導致體內津液枯竭,逐漸轉變成消耗性疾病,這都是積痰所造成的危害。然而,積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長期積痰,慢慢發展成虛弱勞損;另一種是原本就有虛弱勞損,再兼有積痰的問題。總的來說,對於虛弱狀態的痰,補充不足,哪敢輕易去攻伐呢?可以攻伐的,只有在胃氣還強健的積痰。

如果不處理積痰,病根怎麼能去除,疾病又怎麼能痊癒呢?丹溪曾說:胃氣也需要靠痰來滋養,如果全部清除,反而會讓虛弱更嚴重。他提到的是濕痰和水飲的情況,並不是在討論積痰的問題。

6. 病有百端皆痰所致

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輪耳輪痛,牙齒浮而痛癢;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以致手臂麻痛,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枯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烘熱;或為失志癲癇,或中風瘓癰,或癆瘵荏苒之痰,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冰冷涎、綠水墨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

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運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閉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王隱君礞石滾痰丸以愈諸痰,不可勝數。

柯韻伯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輸於肺,焉得凝結而為痰?惟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泛為痰也,則當曰腎為生痰之源。經云: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陽走五臟,濁陰歸六腑。肺為手太陰,獨受諸氣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濁,則何可貯痰?惟胃為水穀之海,萬物所歸,稍失轉味之職,則濕熱凝結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當曰胃為貯痰之器。斯義也,惟王隱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責之胃腎。

二黃、礞石,稟中央之黃色,入通中宮者也,黃芩能理胃中無形之氣,大黃能滌盪胃中有形之質。然痰之為質,雖滑而黏,善棲泊於腸胃曲折之處而為巢穴,不肯流而順下,仍得緣涯而升,故曰老痰,二黃以滋潤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導之,非其所長也,故選金石以佐之。

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濕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掃其曲折依附之處,使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妙用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為老痰之窠臼。沉香稟北方之色,能納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石不黏著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若神也。

白話文:

[疾病有各種各樣,很多都是由痰引起的]

從古至今,對於痰的病症瞭解的並不詳細,雖然醫書上記載了五種飲(痰)的差異,但人們卻不知道它們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有的病徵像是頭痛眩暈,眼睛模糊,耳朵嗡嗡作響;有的口角歪斜,眉毛和耳朵周圍疼痛,牙齒感覺浮起,痛且癢;有的打嗝反酸,胸口嘈雜;有的疼痛,有的噁心;有的咽喉不適,想咳卻咳不出來,想吞又吞不下去,痰色像墨汁,形態像破棉絮,桃樹膠,蚌肉;有的胸口像有冰塊鐵塊一樣冷痛;有的做些奇怪的夢;有的腳踝酸軟,腰部背部骨節突然疼痛;有的四肢筋骨疼痛,無法描述,沒有固定位置,甚至手臂麻木疼痛,像是風濕病;有的脊椎上有一條如線般的寒冷感,或者全身像被芒刺紮了一樣;有的眼睛乾澀瘙癢,口腔潰爛,舌頭腐爛,喉嚨痛;有的脖子上結了疙瘩,像得了瘰癧;有的胸腹部感覺有兩股氣在交纏,呼吸困難,心情煩悶,像有煙火往上沖,頭部發熱;有的精神錯亂,癲癇,中風,癰腫,肺結核,風濕腳氣,心悸害怕,哮喘咳嗽,嘔吐,嘔出冰冷的涎水,綠色墨汁般的液體;嚴重時會導致肺癰,腸道疾病,大小便問題,內外皆病。這些疾病都與痰有關,症狀各異,難以盡述。

津液一旦凝結成痰,就不再正常循環在三焦之間,所以會口乾咽燥,大便祕結,面容憔悴,毛髮枯槁,女性可能因此月經不調。如果能清除掉這些痰,自然能改善病情。王隱君的礞石滾痰丸治療各種痰病,效果顯著。

柯韻伯說:脾臟是產生痰的根源,肺臟是儲存痰的地方,這是錯誤的觀點。脾臟把胃中的津液分配到全身,水精又送到肺部,怎麼可能凝結成痰?只有腎臟是胃的閘門,如果閘門作用失靈,水份就會聚集成痰,應該說腎臟是產生痰的根源。經典上說:食物是混濁的,氣體是清新的。清新的氣體進入五臟,混濁的液體回到六腑。肺部是手太陰,只接受清新氣體,不接受有形的混濁液體,怎能儲存痰?只有胃部是食物的大海,所有東西都匯聚這裡,如果消化功能失調,濕熱就會凝結成痰,附著在胃部不下降,應該說胃部是儲存痰的地方。這個道理,只有王隱君明白,所以他配製的老痰藥方,不涉及脾臟和肺臟,而是針對胃部和腎臟。

黃連、礞石,具有中央土的黃色,可以進入脾胃。黃芩可以調理胃中無形的氣,大黃可以清除胃中有形的污垢。然而痰的特點是滑而粘,容易在腸胃的彎曲處形成巢穴,不肯順利向下移動,反而會沿著邊緣向上爬升,所以稱為老痰。黃連和大黃作為滋潤的藥材,只能直線排泄,想要讓它們在腸胃中迂迴導引,這不是他們的強項,所以選擇金石類藥材來輔助。

礞石的燥性,可以去除痰的濕潤本質,而其強烈的性質,可以迅速掃除腸胃彎曲處附著的污垢,讓污濁物不能停留,這是滾痰的巧妙之處。同時也要考慮到,如果腎閘門不開,仍然會成為老痰的藏身之地。沉香具有北方水的顏色,可以讓氣息歸於腎臟,也能疏通腸胃的堵塞,腎氣流通,水垢就不會留下,痰也就不再產生,而且讓礞石不粘在腸壁,大黃不傷害到胃部,一舉三得,所以效果神奇。]

7. 積痰吐血

丹溪云:勞損痰積吐血者,若以血藥治之,則泥膈而不行,只宜治其火,其血自止。山梔最能清胃脘之血。

澄按:太無以炮姜一味,最能清胃脘之血。丹溪又以山梔一味,能清胃脘之血。師弟二人,一用寒,一用熱,何其相反如此?但胃脘之血,亦各有因,求其故而施之,二者均有神效。

白話文:

丹溪說:對於因為勞累或損傷導致的痰多吐血情況,如果用傳統的止血藥來治療,往往會使藥物在膈肌部位淤積,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應當針對火氣進行治療,這樣吐血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山梔子這味藥材特別能清理胃部的瘀血。

澄進一步說明:太無認為使用炮製過的薑(炮姜)這一味藥,最能清理胃部的瘀血。然而,丹溪卻認為單單使用山梔子,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兩位師徒,一個採用性質偏寒的藥材,一個選擇性質偏熱的藥材,兩種方法看起來是相對立的。但是,胃部的瘀血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只要能找到病根並對症下藥,兩種方法都能有神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