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2)
下集卷之七 (2)
1. 補虛法
傷寒、瘟疫,俱外侮之症,惟內實者能拒之,即有所感,而邪不勝正,雖病無害。最畏者,惟內虛之人,正不勝邪,邪必乘虛深入,害莫大矣,故曰傷寒偏打下虛人。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故《傷寒》曰:陽證得陰脈者死。
正以陰脈即虛證也。此欲辨之,惟脈為主,而參以形證,自無失矣。蓋凡遇傷寒外熱等症,而脈見微弱浮空,舉按無力者,即是虛證,最不易解,最不宜攻。雖欲發汗,汗亦難出,即有微汗,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而必非榮衛通達之所化。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
白話文:
傷寒瘟疫與虛實之辨
傷寒和瘟疫,都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然而,體內強壯的人可以抵禦外邪,即使感染了,邪氣也無法勝過正氣,即使生病也不會有大礙。
最容易罹患這些疾病的是體虛的人,他們的正氣不足,無法抵抗外邪。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深入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古人說:「傷寒偏打下虛人。」
現今體虛的人很多,體壯的人很少。如果遇到挾虛傷寒,不趕緊補救根本,就會十死無生。所以《傷寒論》說:「陽證得陰脈者死。」
因為「陰脈」就是虛證。想要辨別虛實,以脈象為主,輔以觀察病人的外觀症狀,就不會錯了。
一般來說,如果遇到傷寒或外感熱症,而脈象微弱浮空,按下去沒有力氣,就是虛證,最難治療,最不適合使用攻邪之法。即使想發汗,也很難出汗,即使勉強逼出一些汗,也不過是強迫皮膚毛孔出的汗,不是真正的榮衛之氣通達的汗。
如果忽略虛實,一味強攻,就會導致中氣耗竭,危及生命。
然治虛之法,須察虛實之微甚。若半虛者,必用補為主,而兼散其邪。若大虛者,則全然不可治邪,而單顧其本,顧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復,或於七日之後,或十四日,甚者二十日之後,元氣一勝,邪將不攻自潰,大汗至而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脈,但得弱者漸強,小者漸大,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凡用補之法,但當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膈多滯者,未可補;年壯氣實者,未可補。
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放膽用之。又若內無熱邪,而素宜用溫,其或氣有難行者,則必兼暖胃而後可。蓋補得暖而愈行,邪得暖而速散,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以分溫補之力。其或初感寒邪,但見脈症真虛,邪不易散等症,則人參、熟地之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若或遲疑,則縱寇深入,反成難制矣。
白話文:
治療虛症,必須細心觀察虛實程度。如果只是半虛,就要以補為主,同時兼顧散除邪氣。如果極度虛弱,就絕對不能治療邪氣,而應該專心補益根本,保住性命。只要性命無虞,元氣就會逐漸恢復,可能在七天、十四天,甚至二十天后,元氣漸漸強盛,邪氣就會自然消散,出現大汗而痊癒。想要判斷病情,可以觀察脈象,如果原本微弱的脈搏逐漸有力,細小的脈搏逐漸粗壯,弦緊的脈搏逐漸滑利,緊密的脈搏逐漸舒緩,就預示著將要出汗,病情將會好轉。使用補益方法時,要觀察胸膈狀況,如果胸膈鬱滯,就暫時不宜補益;如果年紀輕壯、氣力充沛,也不適合補益。
如果體內元氣不足,但胸腹沒有鬱滯,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補益藥物。此外,如果體內沒有熱邪,但平時適合溫補,或是有氣機運行不暢的情況,就必須同時溫暖胃氣,才能起效。因為補益藥物溫暖身體可以促進氣機運行,溫暖體內可以加速邪氣消散,絕對不能混用寒涼藥物,以免削弱溫補藥物的功效。如果剛剛感染寒邪,只見脈象和症狀呈現真虛,邪氣不易散除等情況,就應該立即使用人參、熟地等補益藥物,越早越好。如果猶豫不決,任由邪氣深入,就容易變得難以控制。
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余用此法,活人多矣。常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不知補者,所以補中,是即托裡之意。亦以寒邪如盜,其來在外,元氣如民,其守在中,足民即所以強中,強中正所以御外,保命玄機,惟此一著。何為補住邪氣,庸妄誤人,莫此為甚。因悉於此,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漸用漸熟,方知其妙。
自今而後,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生將無窮矣。
白話文:
這治虛寒之症最有效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常聽到一些不懂的人說傷寒不能補,他們不知道補,是為了補益身體內部,也就是增強抵抗力。寒邪就像盜賊,從外入侵,元氣就像百姓,守衛在內,讓百姓強壯,就能使內部堅強,內部堅強才能抵禦外敵,保住性命之道,唯有此法。怎麼會說補會助長邪氣,這等愚昧無知,誤導他人,實在是過於可惡。因為完全明白這個道理,我便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傷寒論》裡沒有記載的病症,慢慢使用,逐漸熟悉,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奧妙。
從今以後,我相信一定不會有人再懷疑我的話,而得救的人將會無窮無盡。
2. 攻補托論
吳澄曰:古今言治外感者,不出汗、吐、下三法,三者之中,總為攻之一法,曰補、曰和,共為五法矣。余於五法之中,改和為托,則又約為攻、補、托三法矣。蓋邪氣熾盛,非攻不除,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下宜下,隨其所在而攻之,此攻之妙也。然稟質素弱,元氣不充,不能攻者而攻之則殆矣。
邪退宜補,補者補其不足也。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此治邪於未萌,或治邪於將退,此補之善也。然倘外邪未清,而概補之,寧不助紂為虐乎?邪居半表半裡宜和,和者,和其半表裡也。邪在表則汗,邪在裡則下,半表半裡不可汗、下,宜從中治,法當和之。
白話文:
吳澄說:古今以來談論治療外感的方法,不外乎出汗、吐、下三法,這三者都屬於「攻」的一種方法。再加上「補」和「和」,一共是五種方法。我在這五種方法中,把「和」改為「托」,這樣就簡化為「攻」、「補」、「托」三種方法了。
因為外邪入侵,氣盛勢猛,不「攻」就不能清除邪氣。邪氣在表層,就應該讓病人出汗;邪氣在上焦,就應該讓病人嘔吐;邪氣在下焦,就應該讓病人瀉下,根據邪氣所在位置而「攻」之,這就是「攻」的妙處。但是,如果病人體質虛弱,元氣不足,不能承受「攻」法,勉強「攻」之就會有危險。
邪氣退去之後,就應該「補」之,補者,就是補其不足的地方。陽氣虛弱的病人就補陽,陰氣虛弱的病人就補陰,氣虛的病人就補氣,血虛的病人就補血。這種方法可以預防邪氣入侵,或者在邪氣將要退去的時候治療,這就是「補」的優點。但是,如果外邪尚未清除,就一概「補」之,豈不是助長邪氣嗎?
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就應該「和」之,和者,就是調和其半表半裡的狀態。邪氣在表層就應該出汗,邪氣在裡層就應該瀉下,而半表半裡既不可出汗,也不可瀉下,應該從中調和之。治療方法當用「和」法。
然和之而有不能和者,則惟托之一法為最。凡邪在表,表可托也;凡邪在裡,里可托也;邪在中焦,中可托也;邪在三陰,陰可托也;邪在三陽,陽可托也。托者,迴護元氣也,必不以病之強弱為強弱,而總視人身之元氣強弱為強弱也。故攻補之中,總寓托之一法焉。人身元氣之盛衰異質,邪正之強弱異勢,病機之寒熱異情,臟腑之虛實異症,豈可執一?故體強利用攻,體虛利用補,虛中挾實利用托。斯法也,雖盧扁復起,不易吾言矣。
蓋病有病之虛實,元氣亦有元氣之虛實。能知元氣之虛實,足以制病之虛實,則料病觀變,操縱由我。且六淫之氣,何地不有,四時更變,何歲不然,只顧沖和之元氣以為主宰,不必以外邪之所感為重輕。苟吾身之壯旺,即所感雖重,重亦輕也;苟吾身之衰弱,即所感雖輕,輕亦重也。
白話文:
如果病症無法單純依靠調和來治癒,那麼就需要依靠「托法」了。外邪在表層,就以表層為依託;外邪在裡,就以裡層為依託;外邪在中焦,就以中焦為依託;外邪在三陰,就以三陰為依託;外邪在三陽,就以三陽為依託。所謂「托」,就是保護元氣,並非以病情的輕重來衡量,而是以人體元氣的強弱為依據。因此,攻補療法中都應該包含「托法」。人體元氣的強弱、邪氣的強弱、病機的寒熱、臟腑的虛實,這些因素都有差異,不能一成不變。所以身體強壯就用攻法,身體虛弱就用補法,虛中夾實就用托法。這種方法,即使是神醫扁鵲復活,也無法改變我的觀點。
疾病有疾病的虛實,元氣也有元氣的虛實。能夠掌握元氣的虛實,就能夠有效應對疾病的虛實,就能夠預料疾病變化,掌控治療方向。而且,六淫之氣無處不在,四季更替,年年如此,我們應該注重調和元氣,不必過於在意外邪的感染程度。如果身體強健,即使感染嚴重,也如同輕微感染;如果身體衰弱,即使感染輕微,也如同嚴重感染。
氣煦血濡,精神完固,隨其所感而應之,則用攻,攻可也;用補,補亦可也;用托,托亦可也。不然,倘元氣空虛,氣血虧竭,而欲用攻,攻可克乎?精神不足,真元無存,而欲用補,補可起乎?邪實正虛,真元枯槁,而欲用托,托可出乎?大抵攻、補、托三法,而托常居攻、補之中,能托則可以補,可以無補;能托則可以攻,可以無攻,權衡在我,是三法總歸之於托之一法也。
而托之一法,亦兼二法焉,兼攻而托,是為解托;兼補而托,是為補托,是二法仍歸之一法也。此所謂審元氣之盛衰,察病情之虛實,而施攻、補、托之三法也。其二法十三方,見上集治法。
白話文:
身體氣血充盈,精神飽滿,就能隨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需要進攻就進攻,需要補益就補益,需要托邪就托邪。但如果元氣虛弱,氣血不足,想用進攻的方法,能成功嗎?精神不濟,真元耗竭,想用補益的方法,能奏效嗎?邪氣盛實,正氣虛弱,想用托邪的方法,能奏效嗎?總之,進攻、補益、托邪三法中,托邪常常居於其中。能托邪就能補益,也能不補益;能托邪就能進攻,也能不進攻。權衡取捨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法歸根結底都屬於托邪這一法。
而托邪這一法也兼具其他兩種方法,兼顧進攻和托邪,稱為解托;兼顧補益和托邪,稱為補托。這兩種方法仍然歸屬於托邪這一法。這就是所謂的審察元氣的盛衰,觀察病情虛實,然後運用進攻、補益、托邪三種方法。這兩種方法以及十三種方劑,在上一卷的治法中都有記載。
3. 形氣俱病
虛人傷風,屢散屢發,形氣俱病,虛者當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
白話文:
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如果得了感冒,即使多次使用疏散的方法治療仍然會復發,這樣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外感病症,還可能影響到他的整體健康狀態。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滋養調理身體,再配合一些舒緩病情的方法。
如果不顧及患者的身體狀況而一味地進行疏散治療,可能會使脾胃功能更加衰弱,讓邪氣趁機侵入,反而使得病情加重。
4. 治法
陽虛者,助衛內托散。陰虛者,益營內托散。陰陽兩虛者,雙補內托散。用心太過,寧神內托散。房勞太過,補真內托散。七情內傷,寧志內托散。勞力太過,理勞神功散。
以上補托之法。
寒重熱輕,柴陳和解湯。熱重寒輕,柴芩和解湯。日輕夜重,升柴拔陷湯。表實裡虛,葛根解托湯。餘邪不盡,寧神內托散。
以上解托之法。
白話文:
[陽虛的治療:使用能補充體內陽氣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陰虛的治療:使用能滋養體內陰液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陰陽兩虛的治療:同時使用能滋養體內陰液與補充陽氣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心經過度使用的治療:使用能安定心神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房事過度的治療:使用能補充真元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情緒過度影響的治療:使用能平靜情緒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勞累過度的治療:使用能調理勞累的藥物,進行內服及外敷的治療方式。
以上都是補救及輔助的治療方法。
當寒邪較重而熱邪較輕時,使用柴胡、陳皮等藥物和解寒邪的方法。 當熱邪較重而寒邪較輕時,使用柴胡、黃芩等藥物和解熱邪的方法。 當白天病情較輕而夜晚加重時,使用升麻、柴胡等藥物治療,以拔除病情。 當表面有實邪而內部有虛弱時,使用葛根等藥物進行治療,以解毒並引導病情。 當餘邪未盡時,使用安定心神的藥物進行治療。
以上都是解毒及消除病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