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二 (1)
上集卷之二十二 (1)
1. 怔忡驚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例方
平補鎮心丹,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亂夢,如墮岸谷。常服安心腎,益榮血。
人參,龍齒(各二兩五錢),白茯苓,茯神,麥冬,五味子(各一兩二錢五分),車前子,遠志(制),天冬,山藥(薑汁炒),熟地(酒蒸,各一兩五錢),棗仁(炒、三錢),硃砂(一兩五錢)
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飲或溫酒下。
—方,加肉桂一兩二錢五分。一方,加當歸、柏子仁、石菖蒲。
寧志丸,治怔忡驚悸,癲癇。
人參,棗仁(酒浸),茯苓,柏子仁,當歸,遠志(酒浸),茯神,石菖蒲,琥珀(各五錢),乳香,硃砂(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棗湯下。
寧志膏,治因驚失志。
人參,棗仁(泡,去皮,炒),硃砂(各五錢),滴乳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人參丸,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參,茯神,茯苓,棗仁(炒),遠志,益智,牡蠣(各五錢)
硃砂(二錢五分)
上為末,棗肉丸。
琥珀多寐丸,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
真琥珀,羚羊角(細鎊),人參,白茯神,遠志,甘草(等份)
上為末,用豬心血和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嚼。
十四友丸,治驚悸怔忡。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遠志,茯神,棗仁(炒),茯苓,阿膠,龍腦,紫石英,薄荷,硃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八物定志丸,補心神,安魂魄,去熱除痰。
人參(五錢),石菖蒲,茯神,遠志(制,各一兩),麥冬,白朮(各五錢),硃砂(一錢),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溫膽湯,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症。
半夏(湯泡),枳實,竹茹(各一兩),陳皮(一兩五錢),茯苓(七錢),炙甘草(四錢)
每服五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方加人參、柏子仁為丸,硃砂為衣。
羅東逸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鬱。蓋東方木德,少陽之溫和氣也。若大病後,或久病,或寒熱甫退,胸膈之餘熱未盡,必致傷少陽之和氣。故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而不寧也;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郁炙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土家濕熱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當清熱,及解利三焦。
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而臣以甘草、生薑,調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陳,下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淡滲,致中焦之清氣,且以祛邪,且以養正。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畏寒而怯,屬命門火衰,當與乙癸同源而治矣。
白話文:
平補鎮心丹:治療心血不足,偶爾心悸不安,晚上多做噩夢,感覺像掉入懸崖峭壁。長期服用可以安心寧神、滋補腎氣、益氣養血。
配方:人參、龍齒(各25克),白茯苓、茯神、麥冬、五味子(各12.5克),車前子、遠志(炮製過)、天冬、山藥(用薑汁炒)、熟地黃(酒蒸,各15克),棗仁(炒,7.5克),硃砂(15克)。
製法: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硃砂作為外衣。
用法:每次服用80-90丸,早晚用米湯或溫酒送服。
另有兩個變方:一個加肉桂12.5克;一個加當歸、柏子仁、石菖蒲。
寧志丸:治療心悸不安、驚恐,以及癲癇。
配方:人參、棗仁(酒浸)、茯苓、柏子仁、當歸、遠志(酒浸)、茯神、石菖蒲、琥珀(各5克),乳香、硃砂(各3克)。
製法: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每次服用30-50丸,飯後用棗湯送服。
寧志膏:治療因受驚嚇而導致精神失常。
配方:人參、棗仁(泡水,去皮,炒)、硃砂(各5克),乳香(1克,另研磨)。
製法: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每次服用10丸,用薄荷湯送服。
人參丸: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配方:人參、茯神、茯苓、棗仁(炒)、遠志、益智仁、牡蠣(各5克),硃砂(2.5克)。
製法:用棗肉做成丸劑。
琥珀多寐丸:治療健忘、恍惚、神虛失眠。
配方:真琥珀、羚羊角(磨成細粉)、人參、白茯神、遠志、甘草(等量)。
製法:研磨成粉末,用豬心血和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劑,金箔作為外衣。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用燈芯草熬制的湯送服,嚼碎服用。
十四友丸:治療心悸不安。
配方: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黃、遠志、茯神、棗仁(炒)、茯苓、阿膠、龍腦、紫石英、薄荷、硃砂(各10克)。
製法: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每次服用50-70丸。
八物定志丸: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清熱化痰。
配方:人參(5克),石菖蒲、茯神、遠志(炮製,各10克),麥冬、白朮(各5克),硃砂(1克),牛黃(2克,另研磨)。
製法: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硃砂作為外衣。
用法:每次服用50丸,用米湯送服。
溫膽湯:治療氣鬱導致的胸悶、涎液增多、睡眠不安、心悸、膽怯,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疾病。
配方:半夏(用湯泡)、枳實、竹茹(各10克),陳皮(15克),茯苓(7克),炙甘草(4克)。
用法:每次服用5克,加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約150毫升,煎至約100毫升,飯後溫服。
另有變方:加人參、柏子仁,製成丸劑,硃砂作為外衣。
羅東逸曰:膽是人體中正平和的器官,也是清靜安寧的場所,喜歡平靜安寧,厭惡煩躁擾亂,喜歡柔和,不喜歡阻塞鬱結。東方屬木,少陽之氣溫和平和。如果大病初癒,或久病,或寒熱剛退,胸膈的餘熱未消,必然會損傷少陽的平和之氣。所以虛煩驚悸的人,中正的器官因熱蒸而不安;熱嘔吐苦的人,清靜的府邸因鬱熱而不得安寧;痰氣上逆的人,是土氣濕熱反乘,而木氣不能上升。遇到這些情況,首先應該清熱,以及通利三焦。
此方中用竹茹清除胃脘的陽熱;用甘草、生薑調和胃氣,使之平和;輔以二陳湯藥,再用枳實除掉三焦的痰濁;用茯苓淡滲,引導中焦的清氣上升,既能祛邪,又能養正。三焦平和了,少陽之氣也就平和了;三焦正常了,少陽之氣也就正常了,膽腑豈能不清寧和順呢?和順就是溫和,溫和它,實際上是涼潤它。如果膽腑確實畏寒怯弱,屬於命門火衰,就應該用溫補腎陽的藥物來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