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七

2. 朱丹溪治虛損法

吳澄曰:丹溪治虛損之法,專主乎降。蓋為虛損門中陰虛火旺者立法,亦非概治虛損證也。夫有東垣之升,自有丹溪之降。氣下陷而不能升者,當用東垣之法為先;火上升而不能降者,則用丹法之法莫緩。此陰陽對待一定之理,合二公之法而參之,則無一偏之弊耳。

白話文:

吳澄說:朱丹溪治療虛弱損傷的疾病,主要採用降法。這是針對在虛弱損傷病症中,屬於陰虛火旺的情況所制定的療法,並不是全面適用於所有虛弱損傷的病狀。就像有李東垣的升法存在,自然就有朱丹溪的降法相對應。對於氣血下陷,無法上升的情況,應首先使用李東垣的升法;如果火氣上昇,無法下降,那就應該毫不遲疑地使用朱丹溪的降法。這是陰陽相互對應,平衡的必然道理。將兩位醫學家的方法結合起來參考使用,就可以避免過於偏向一方的弊端。

3. 陰虛不足論

天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有形之後,猶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配。男子精通,女子經行,是陰氣之難成也。

男子八八而精絕,女子七七而經斷。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諸動屬火,相火易動,而五陽厥陽之火相煽妄動,熬煎燒灼,而難成易虧之陰,幾何其能存也!

白話文:

【陰虛不足理論】

天空代表陽性,運作在大地之外;大地則是陰性,位於中央,由天空的大氣支撐著。太陽是實體,屬於陽性,運行在月亮之外。月亮是空缺的,屬於陰性,接受太太陽的光輝而發亮。人類接受天地間的氣息而生存,天上的陽性氣息形成了我們的氣,地上的陰性氣息則形成了我們的血,因此,我們的氣總是過剩,而血總是不足。

在形成具體形態後,我們仍需藉助母乳和食物的滋養,陰氣才得以生成,並與陽氣相互配合。男子開始精滿,女子開始月經,這都說明瞭陰氣生成的困難。

男子在64歲時精盡,女子在49歲時月經停止。陰氣的生成,只能供應約30年的使用,這時候已經開始出現虧損。各種活動都會產生熱量,這熱量容易激發,而五臟六腑的熱量互相煽動,導致過度的活躍,煎熬、燒灼,對原本就難以生成且容易虧損的陰氣來說,其保存的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4.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陰也,補精以生陰,實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人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故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溫,養也,溫以存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佐補藥,名曰溫補,豈旨也哉!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精氣不足時,應以食物的滋味來補充]

內容翻譯爲: 滋味是陰性,通過補充精氣來促進陰性能量的生成,這是根本之道。然而,所謂的滋味,指的是像穀物、蔬菜、水果這些天然食材所具有的平和之味,它們由天賦予,因此具有補陰的功效,而不是那些經過人爲加工,味道偏重的醋醬或烹飪食品。古書上說:陰性的能量來源於五味,這不就是天賦予的滋味嗎?又說:人的五臟六腑,可能因五味過度而受傷,這不就是人爲加工的滋味嗎?所以,善於養生的人,不能因爲說滋味能補充精氣,就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否則會加速自身的災禍。另外,如果身體形態不足,應該用溫養的方式去調理。

“溫”就是養護的意思,通過溫養來保存和滋養,使內在的能量自動充盈,當能量充盈後,體態自然就會完整健康。說到補充和溫養,兩者各有其深意,《局方》全部都用溫熱的藥材輔助補藥,稱之爲溫補,但這真的是其中的深意嗎?

5. 補陰配陽

人年老成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則食進,故亦暫可。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溫劑決不可用。

白話文:

當人老了身體衰弱,精力與血液都大量消耗。這時身體的陰氣不足於與陽氣相調和,導致單獨的陽氣幾乎要失控。然而,上天賦予我們的胃氣,還在勉強維持,再藉助食物中的陰氣滋養,所以才得以留住並穩定下來。《局方》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虛弱,因為脾臟得到溫暖就會增加食慾,所以這種方法短期內似乎是可行的。但是人的體質有強有弱,病情有輕有重,一旦處理不當,後果該如何挽回呢?我寧願採取更謹慎的方法,確保萬無一失,因此決定不使用溫熱的藥物。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對於年老體弱,陰氣不足的情況下,是否使用溫熱藥物進行治療的觀點。作者認為應更謹慎,避免可能的風險。

6. 老人虛損治法

人年老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倍生薑。一日或一劑,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此丹溪治母之方。)

補天丸,治氣血衰弱,六脈細數,虛勞證。

紫河車(一具),黃柏(酒炒),龜板(酥炙,三兩),杜仲(薑汁炒),牛膝(酒浸,二兩),陳皮(一兩)

冬加生薑半兩,夏加炒五味子一兩。

酒糊為丸。

汪訒庵曰:黃柏、龜板滋腎之藥,杜仲、牛膝腰膝之藥,皆以補腎而強陰也。河車名曰渾沌皮,用氣血以補氣血,假後天以濟先天,故曰補天。加陳皮者,於補血之中而兼調其氣也。冬月寒水用事,故加乾薑以助陽。夏月火旺鑠金,故加五味子以保肺。

補腎丸

黃柏(酒炒褐色),龜板(酥炙,各三兩),杜仲(薑汁炒,去絲),牛膝(各二兩),陳皮(一兩),乾薑(五錢,冬用),五味子(一兩,夏用)

粥湯下一百丸。

坎離丸(一名大補陰丸,又名虎潛丸。)

熟地黃(三兩),人參,天門冬(去心),川當歸,鎖陽(酒洗),龜板(炙),鱉甲(炙,各一兩五錢),川牛膝,知母(炒,各二兩),杜仲(薑汁炒,去絲),黃連,黃柏(酒炒),黃芩(各一兩),薄桂,芍藥(各五錢)

冬及春加乾薑一兩,盜汗加黃耆一兩。

共為末,豬脊髓煉為丸。石臼中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沸湯入鹽少許下一百丸,空心、午前、臨臥各進一服。上地黃、天門冬另研。

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四兩),熟地黃,龜板(炙,各六兩)

豬脊髓煉蜜為丸,鹽湯下。

汪訒庵曰: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能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

虎潛丸,治陰分精血皆損。

黃柏(半斤,酒炒),知母(酒炒),熟地黃(各三兩),陳皮,芍藥,牛膝(各三兩),龜板(炙,四兩),鎖陽,當歸(各一兩五錢),虎骨(酥炙,一兩)

冬加乾薑五錢。

酒煮羊肉為丸,鹽湯下。

吳鶴皋曰:虎,陰也,潛藏也。是方欲封閉精血,故曰虎潛。人之一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黃柏、知母所以滋陰;地黃、歸、芍所以養血;牛膝能引諸藥下行;鎖陽能使陰精不泄;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故用以補陰;虎得天地之陰氣最強,故用以壯骨;陳皮所以行滯;而羊肉之用,取其補也。

補陰丸

龜板(酥炙),歸身(酒洗),鎖陽(酒浸,大便秘者為宜),陳皮,牛膝(各一兩),生地(一兩五錢),白朮(二兩),乾薑(七錢五分),五味子(三錢),黃柏(炒),虎脛骨,茯苓,白芍(各五錢),甘草(炙,三錢),菟絲子(四兩,酒蒸另研)

如無紫河車,以豬髓為丸。

小補陰丸

漏天機(炙),鱉甲(炙),熟地黃(酒蒸另研,各三兩),人參,黃柏(炒,各一兩)

蜜丸或粥丸。湯下四十丸。

補氣用人參、然蒼黑人服之,反助火邪而鑠真陰,可以白朮代之。若肥白人多服最好,又必加陳皮同用。肥白人發熱用人參,黃耆。瘦人發熱用四物加地骨皮。久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忌附子,可用生耆多服。

竹瀝,本草云大寒,泛觀之,似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產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何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經曰: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有大熱者,寒而能補,正與病對。

大寒,言其功,非獨言氣也。人終世食筍,未有因其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

大補丸,治腎經火燥,下焦濕。

黃柏(酒炒褐色)

為末,水丸。隨症用藥送下。

吳鶴皋曰:黃柏苦而潤,苦故能瀉火,潤故能就下也。

天一丸,降心火,益腎火。

天冬,麥門,當歸,生地(各一兩),茯苓,山藥,黃柏,知母,酒連,黃耆(各二兩),五味子,硃砂(各一兩,另研為衣)

煉蜜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空心鹽湯下。

補心丸

硃砂(二錢五分),瓜蔞仁(五錢),歸身尾(四錢)

豬心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