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六 (2)
上集卷之六 (2)
1. 升陽益胃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在脾胃功能虛弱的情況下,人會變得懶散且容易疲倦想睡,四肢感覺無力。正值秋季天氣乾燥的時候,濕熱的症狀稍微減輕,但身體仍感覺沉重,關節疼痛,口中發苦,舌頭乾燥,對食物沒有胃口,大便機能紊亂,小便次數頻繁,食慾不佳,即使吃了食物也難以消化。同時還可能伴有肺部的問題,如忽冷忽熱、畏寒,情緒低落,臉色不好看,皮膚狀態差,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陽氣無法正常上升所導致的。因此,應當使用升陽益胃的療法,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升陽益胃湯」。
2. 內傷外感論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無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
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外感則人迎大於氣口。右氣口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之證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傷元氣,禍如反掌。
補中益氣湯,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五分),陳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騰,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氣,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澀者用),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五錢),陳皮(四錢),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黃連(各二錢)
《集解》曰: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和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自正旺而邪服矣。
黃耆人參湯,治脾胃虛弱等症。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倍),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更加五分),白朮(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各三分),當歸(酒洗),炙甘草(各二錢),五味子(九個)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服之。忌酒、濕面、大料之類,及過食冷物。
加味黃耆湯,治陽虛惡寒之症。又名保元湯。
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肉桂,甚者加附子。
上五味,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
升陽順氣湯,治春月口淡無味,夏月雖熱猶寒,飢飽失常,以致腹脅滿悶,短氣,喜怒不節,以致憂思氣結,恐懼氣下等症。
黃耆(一兩),人參(三分),甘草(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一錢),升麻(一錢),柴胡(一錢),黃柏(五分),神麯(一錢五分),半夏(三錢),草豆蔻(二錢)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耆(四分),人參,甘草(各三分),陳皮(二分),白朮(五分),茯苓(三分),桑白皮(五分),五味子(二十粒),地骨皮(二分),麥門冬(二分),青皮(一分)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調中益氣湯,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得一澀。其症四肢滿悶,肢節煩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心煩不安,四肢懶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和而數等症。
黃耆(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陳皮(各二分),蒼朮(四分)
上七味,以水煎熱服。
雙和散,治心力俱勞,氣血俱傷,或房室之後勞役,或勞役之後犯房,大病後虛勞氣乏等症。
黃耆,川芎,當歸,熟地(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七分五),白芍(二錢五)
上七味,加薑、棗,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治勞神過度,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或服升補藥後,氣浮心亂,以此鎮固之則愈。
生地,硃砂(另飛,為衣),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一錢五分)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或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俱可。
保元湯,治氣血虛弱之總方也。小兒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
柯韻伯曰:人知火能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此義唯東垣知之,故曰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則火邪自退。丹溪雲氣有餘便是火,不知氣上騰便是水。
當歸補血湯,治男婦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當歸(二錢),黃耆(一兩)
吳鶴皋云: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肌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症生焉。此症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辨耳。《內經》所謂血虛脈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黃耆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云: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吳澄曰:《蘭室秘藏》、《脾胃論》、《辨惑論》,皆以升發脾胃為主,其論甚詳,茲特摘數條,以見其立法之妙。若欲盡其精微,則當細究《東垣十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