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三 (3)

1. 血痹虛勞病脈症

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耳。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徐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之火盛,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火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治虛煩,實未嘗補心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徐注曰:五勞者,血、氣、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主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則羸瘦,大肉欲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也;不能飲食,胃不運化也。其受病之原,則因食、因憂、因飲、因房室、因飢、因勞、因經絡榮衛氣傷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回薄之間,干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症必肌膚甲錯。

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則上熏於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症乃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蟲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熱,氣滯乃不行,故以黃芩清熱,杏仁利氣,大黃以行之,而以甘、芍、地黃救其元陰。則中之因此而裡急者,可以漸緩;虛之因此而勞極者,可以漸補。

故曰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

白話文:

血痹虛勞病脈症

這是說正氣運行順暢,風邪自然會消退。薯蕷用量最多,且以此為湯藥名稱,是因為它寒熱不偏,燥濕不滯,脾腎兩臟都適用,故以它為主藥,其他藥材則輔助其功效。

虛勞導致虛煩失眠,可用酸棗仁湯治療。

徐註解說:虛勞已經很虛弱,又兼有煩躁,這是夾雜了火邪;失眠是因為火邪導致氣機不暢,過度則傷及心臟。然而心火旺盛,實際上是因肝氣鬱結,導致神魂不安,肝氣過盛而生火。所以用酸棗仁入肝經安神為主藥,川芎疏通肝氣鬱結為臣藥,知母清瀉肺胃之氣,甘草瀉去心火,茯苓引導水氣向下焦為佐藥。雖然治療虛煩,但並非直接補益心臟。

五勞導致極度虛弱,消瘦腹脹,無法進食,因飲食、憂慮、飲酒、房事、飢餓、勞累、經絡氣血受損等原因,體內有瘀滯的血液,皮膚粗糙如鱗,雙目黯黑。緩解症狀並補益虛弱,可用大黃䗪蟲丸治療。

徐註解說:五勞是指血、氣、肉、骨、筋五臟的虛勞病。但病症必然由脾胃受損而起,虛弱難以恢復。所以虛弱到極點就會消瘦,肌肉好像要脫落一樣;腹脹是因為脾氣運化失常;不能進食是因為胃失運化。患病的根源,由於飲食、憂慮、飲酒、房事、飢餓、勞累、經絡氣血受損等不同原因,都會逐漸發展到極度虛弱的程度。如果體內有血液在受傷時溢出,停留在肌肉之間,乾燥而不消散,就會使病情長期存在,症狀必然是皮膚粗糙如鱗。

皮膚粗糙如鱗,如同魚鱗一般。肝主血,主目。乾涸的血液之氣內阻於肝,就會上熏於目而導致雙目黯黑。必須拔除病根,外在症狀才會消退,所以用乾漆、桃仁、四種蟲藥來破除瘀血。但瘀血久留必然生熱,氣機阻滯則不通暢,所以用黃芩清熱,杏仁理氣,大黃通便,再用甘草、芍藥、地黃滋養陰液。這樣,因瘀血而導致裡急腹痛的,就能逐漸緩解;因虛弱而導致極度勞累的,就能逐漸得到補益。

所以叫做緩解症狀並補益虛弱,用大黃䗪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