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六 (2)

1. 升陽益胃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脾臟和胃部虛弱的人會感到懶散、喜歡躺著,肌肉無法得到充分的支持。秋天空氣乾燥,溼熱減少,身體變得沈重且關節疼痛,嘴裡發苦,舌頭乾燥,食物沒有味道,排便不正常,尿液排出次數增多,不想吃東西,吃了後消化不良。如果同時出現肺部疾病,就會有冷感、害怕寒冷的情況,心情沮喪不快,臉色不好看而且不平靜,這是因為陽氣不能上升的原因。應該提升陽氣並增強胃功能,這就是「升陽益胃湯」的作用。

2. 內傷外感論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無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

白話文:

飲食不節、過度勞累、七情六慾傷身,屬於內傷。而受到風寒暑濕侵襲,則屬於外感。內傷發熱,時而發熱時而停止;外感發熱,則持續高燒不退。內傷怕冷,只要暖和一點就舒服了;外感怕冷,即使穿厚衣服或靠近火堆也無法消除。內傷怕風,不懼強風,反而害怕微風;外感怕風,只要一吹風就感到不適。內傷頭痛,忽而疼痛忽而停止;外感頭痛,則持續不斷,直到表邪侵入內部才會停止。

內傷伴隨濕氣,可能不會感到口渴,或者心火上炎導致肺熱,也會感到口渴。外感通常需要兩三天,表熱才侵入內部,才會感到口渴。內傷則因熱傷氣,導致四肢沉重乏力,倦怠嗜睡。外感則因風傷筋,寒傷骨,導致全身筋骨疼痛。內傷則呼吸短促,氣息不足;外感則呼吸喘促,氣息充盈。內傷則手掌心發熱,外感則手背發熱。天氣與肺氣相通,鼻子是肺部的外在表現。

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外感則人迎大於氣口。右氣口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之證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傷元氣,禍如反掌。

補中益氣湯,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五分),陳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白話文:

如果外感傷寒,就會鼻塞;傷風就會流鼻涕,但是仍然能夠正常飲食,味覺正常,腹部舒適,大小便也正常。地氣與脾臟相通,嘴巴是脾臟的外在表現。

如果內傷,就會懶得說話,食慾不佳,味覺不靈,小便顏色發黃,大便或便秘或腹瀉。左邊的人迎脈主表,外感時人迎脈的跳動會比氣口脈強勁。右邊的氣口脈主裡,內傷時氣口脈的跳動會比人迎脈強勁。

內傷屬於不足,需要溫補和調和。外感屬於有餘,需要發汗、催吐或瀉下。

如果把內傷的症狀誤認為外感,而妄加發汗,就會嚴重損傷元氣,後果不堪設想。

補中益氣湯可以用於治療陰虛內熱,症狀包括頭痛、口渴、體表發熱、自汗、畏寒風、脈象洪大、心煩不安、四肢乏力、懶於言語、氣虛無力,活動時氣喘。

方劑: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五分)、陳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騰,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氣,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澀者用),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五錢),陳皮(四錢),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黃連(各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煮,空腹或上午服用。趙養葵說,後天脾土的運作,離不開先天之氣,而這股先天之氣由於勞累而下沉到腎和肝,導致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所以用升麻和柴胡來輔助人參和黃耆。此方目的在補氣,增強後天脾胃中先天之氣。因為脾胃喜甘味而惡苦味,喜補益而惡攻伐,喜溫暖而惡寒冷,喜通暢而惡阻滯,喜上升而惡下降,喜乾燥而惡潮濕,此方正符合這些脾胃的特性。

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嗜睡,以及秋燥季節濕熱退去後出現的體重減輕、關節疼痛、口苦舌乾、食慾不振、味覺減退、大便失調、小便頻繁等症狀。同時,如果伴隨有肺病、怕冷發抖、心情鬱悶等症狀,則說明陽氣不升。

處方: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澀者用),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五錢),陳皮(四錢),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黃連(各二錢)。

《集解》曰: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和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自正旺而邪服矣。

黃耆人參湯,治脾胃虛弱等症。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倍),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更加五分),白朮(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各三分),當歸(酒洗),炙甘草(各二錢),五味子(九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六君子」、「黃耆人參湯」兩種方劑。 「六君子」是一組有助於增強陽氣、滋養胃部、調理脾胃的草本植物配方。「加黃耆」是指在這個配方中加入黃芪來幫助補充肺部並穩定肌表。「芍藥」則是用來滋潤陰液、平衡血液循環。「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可以去除溼氣引起的疼痛並且提升清陽的能量。「茯苓、澤瀉」能夠降低溼熱以及排出身體中的污穢物質。「少佐黃連」可以用來消除陰火。整體而言,這種配方具有補血、疏肝的效果,可以使人的元氣充足且能量上升,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另一個方劑「黃耆人參湯」主要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等病症。其中包含有黃芪、升麻、人參、橘皮、麥門冬、蒼朮、白朮、黃柏、炒曲、當歸、炙甘草及五味子等成分。這些成分都有不同的功效,例如黃芪可增加免疫力、改善疲勞感;人參會增強體力並提高身體抵抗力等等。這個處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虛體弱等症狀,並有助於調節消化系統功能。

上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服之。忌酒、濕面、大料之類,及過食冷物。

加味黃耆湯,治陽虛惡寒之症。又名保元湯。

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肉桂,甚者加附子。

上五味,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

升陽順氣湯,治春月口淡無味,夏月雖熱猶寒,飢飽失常,以致腹脅滿悶,短氣,喜怒不節,以致憂思氣結,恐懼氣下等症。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混合成一劑,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稍微溫熱後服用,飯後服用。忌酒、濕面、大料等辛辣食物,以及過度食用冰冷食物。

加味黃耆湯,用於治療陽氣虛弱,畏寒的症狀,又稱保元湯。

藥材包括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肉桂,嚴重者可加附子。

以上五味藥材,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服用。

升陽順氣湯,用於治療春季口淡無味,夏季雖然炎熱卻仍然感到寒冷,食慾不振,腹脅脹悶,呼吸短促,喜怒無常,憂思氣結,恐懼氣虛等症狀。

黃耆(一兩),人參(三分),甘草(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一錢),升麻(一錢),柴胡(一錢),黃柏(五分),神麯(一錢五分),半夏(三錢),草豆蔻(二錢)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耆(四分),人參,甘草(各三分),陳皮(二分),白朮(五分),茯苓(三分),桑白皮(五分),五味子(二十粒),地骨皮(二分),麥門冬(二分),青皮(一分)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藥方及其成分:

黃芪(一兩),人參(三分),甘草(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一錢),升麻(一錢),柴胡(一錢),黃柏(五分),神曲(一錢五分),半夏(三錢),草豆蔻(二錢)

這十一種藥材是:黃芪、人參、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黃柏、神曲、半夏和草豆蔻。這些藥物被用來製作參術調中湯,並且具有瀉熱補氣、止咳平喘以及調理脾胃的功效。

黃芪(四分),人參,甘草(各三分),陳皮(二分),白朮(五分),茯苓(三分),桑白皮(五分),五味子(二十粒),地骨皮(二分),麥門冬(二分),青皮(一分) 這個藥方包含了黃芪、人參、甘草、陳皮、白朮、茯苓、桑白皮、五味子、地骨皮、麥門冬和青皮等十二種中藥材料。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名爲“參術調中湯”的處方,該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並有助於調節胃腸道功能及促進食慾。

上十一味,以水二盞煎服。

調中益氣湯,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得一澀。其症四肢滿悶,肢節煩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心煩不安,四肢懶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和而數等症。

黃耆(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陳皮(各二分),蒼朮(四分)

上七味,以水煎熱服。

雙和散,治心力俱勞,氣血俱傷,或房室之後勞役,或勞役之後犯房,大病後虛勞氣乏等症。

黃耆,川芎,當歸,熟地(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七分五),白芍(二錢五)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用兩杯水煎煮後服用。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脈象弦而洪大,緩慢且沉,按壓時感到澀滯。症狀包括四肢沉悶、肢節疼痛難以彎曲伸展、身體沉重、心煩不安、四肢乏力、口無味覺、大小便清稀且次數頻繁等。

黃耆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陳皮各二分,蒼朮四分。

以上七味藥材,用清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雙和散,用於治療心力交瘁,氣血兩虧,或房事過度後勞累,或勞累後過度房事,或大病後虛弱無力等症狀。

黃耆、川芎、當歸、熟地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七分五,白芍二錢五。

上七味,加薑、棗,水煎服。

硃砂安神丸,治勞神過度,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或服升補藥後,氣浮心亂,以此鎮固之則愈。

生地,硃砂(另飛,為衣),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一錢五分)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或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俱可。

保元湯,治氣血虛弱之總方也。小兒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上面七味藥材,再加上薑和棗,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硃砂安神丸用來治療思慮過度、心神煩亂、心悸不安、噁心欲吐、氣血逆亂、發熱、神志恍惚等症狀。或者服用補益藥物後,氣上衝心、心神不寧,用此藥鎮安固護,就能痊癒。

生地黃、硃砂(另行研磨成粉末,包在藥丸外層)、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一錢五分)。

將這些藥材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五十丸或二十丸,用唾液送服,也可以飯後用溫水或涼水送服。

保元湯是治療氣血虛弱的通用藥方,尤其適合虛弱的小兒出痘疹。

黃芪(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

柯韻伯曰:人知火能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此義唯東垣知之,故曰參、耆、甘草除煩熱之聖藥,要知氣旺則火邪自退。丹溪雲氣有餘便是火,不知氣上騰便是水。

當歸補血湯,治男婦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當歸(二錢),黃耆(一兩)

吳鶴皋云: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肌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症生焉。此症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辨耳。《內經》所謂血虛脈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黃耆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云: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白話文:

柯韋柏說:人們都知道火可以剋制金,卻不知道氣能夠制伏火;人們知道金可以產生水,卻不知道氣就是水。這個道理只有李杲曉得,所以他才會說人參和黃耆加上甘草是消除煩躁高燒的最佳良方,要知道只要元氣旺盛,那麼火邪自然就會消退了。朱震亨說「氣過剩就等於是火」,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其實氣上升就等同於水啊! 當歸補血湯用來治療男女身體燥熱臉色發紅、口乾舌燥想喝水以及脈搏跳動快速且浮弱的情況。 當歸(2錢),黃耆(1兩) 吳鶴鳧說:血液充足的話身體就會感到冷靜舒適,但是如果血液不足的話身體就會感覺到燥熱不適。有些人因為工作疲憊或是其他原因導致陰血耗損,因此使得陽氣偏盛,所以各種病症也就接踵而至了。這種情況看起來就像是白虎一樣,只是脈搏跳動強烈但是很虛弱而已,這也就是《內經》所提到的「血虛脈虛」的概念。當歸味道厚重,屬於陰中的陰性食物,因此具有滋養血液的功效。然而黃耆的味道甜膩,是一種增益元氣的食物。現在在配方中使用了大量的黃耆,而且還稱它為補血的原因就在於有形的血液無法自己再生產,而是必須靠著無形的元氣纔能夠生成新的血液。《內經》曾言道「陽生陰長」,正是指的這個意思。

吳澄曰:《蘭室秘藏》、《脾胃論》、《辨惑論》,皆以升發脾胃為主,其論甚詳,茲特摘數條,以見其立法之妙。若欲盡其精微,則當細究《東垣十書》焉。

白話文:

吳澄說,《蘭室祕藏》、《脾胃論》和《辨惑論》都是以提升脾胃爲主要治療方法,他們的論述非常詳細,這裏只是挑選了幾條來展示他們創立療法的巧妙之處。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精髓,則應當仔細研讀《東垣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