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六
2. 李東垣治虛損法
吳澄曰:東垣治虛損之法,專主乎升。蓋為虛損門中氣虛下陷者而立法,非概為治虛勞者設也。蓋陰虛於下,法不宜升,而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假令勞倦內傷,而不發補中益氣之論,則內傷外感之辨不明,殺人多矣。此亦虛損門中一大闕略事也。惟不當升而升之,則陽氣偏盛,而變為火矣,非東垣之法也。
白話文:
吳澄說:李東垣在治療虛損的病症時,主要採用提升(升清)的方法。這是專門針對虛損病症中氣虛且有下陷情形所制定的療法,並不是全面性地用來治療所有虛勞的病人。因為如果下焦出現陰虛,理論上是不適合使用提升法的,同樣地,下焦出現陽虛時,更是不應該使用提升法。
假設對於因過度勞累和疲倦導致內傷的患者,如果不提出補中益氣的理論,那麼對於內傷和外感的區別就會模糊不清,進而可能導致許多病人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這也是在虛損病症治療中的一大缺失。
如果在不適合提升的情況下強行提升,會導致陽氣過剩,轉而成為火氣,這就不是李東垣的治療原則了。
3. 脾胃論
古之至人,窮陰陽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元氣、穀氣、營氣、衛氣、清氣、春升生髮之氣,此六者,以穀氣上行,皆胃氣之別稱也。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之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
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甘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劑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在古代,那些極為聰明的人,窮盡了陰陽變化的奧祕,深入探討生死之間的奧妙,他們撰寫了《內經》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人的生命根基在於胃氣。人是藉由攝取飲食中的精華來生存的,所謂的元氣、穀氣、營氣、衛氣、清氣以及春天時身體生發的活力,這六種氣,由於穀氣向上運行,實際上都是胃氣的不同稱呼。
如果穀氣無法上升,那麼生長的法則就會失效,這時候身體就沒有足夠的陽氣來保護營衛,也就無法抵禦風寒,進而產生寒熱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胃的氣力不足所導致的。然而,這種情形與外感風寒的症狀雖然類似,但其病理卻截然不同。
內傷脾胃,傷害的是氣力;外感風寒,傷害的是身體的形質。外感風寒屬於過剩,對於過剩的情況,應使用排瀉的方式治療;內傷脾胃屬於不足,對於不足的情況,應使用補充的方式治療。發汗、瀉下、催吐、剋制,這些都是排瀉的方式。溫暖、和諧、調節、滋養,這些都是補充的方式。如果把內傷脾胃的不足病症誤認為是外感風寒的過剩病症,而使用排瀉的方式治療,這就是讓虛弱的情況更加虛弱。《難經》中有句話說:「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這種情況下導致的死亡,實際上是醫生的失誤造成的。
那麼,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中氣,提升陽氣,用甘寒的藥物來消滅火氣,這樣就可以治癒了。《內經》中有句話說:「勞累的人要溫補,受損的人也要溫補」。因為甘溫的藥物能夠消除大熱,但是絕對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胃土。基於這個道理,現在創立了補中益氣湯這一味藥方。
4.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息,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瘥,以黃耆建中湯治之。
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
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白話文: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中提到,陰虛會導致內熱的產生。岐伯解釋說,當人過度勞累疲倦,身體的形氣衰退,消化能力也會下降,導致上焦(指膈肌以上的部位)運行不暢,下脘(即胃部)消化不良,進而使胃氣變熱。這股熱氣上蒸至胸中,造成體內的內熱現象。
《舉痛論》中指出,勞累會消耗體內的氣力,讓人喘息且容易出汗,這是因為體內外的能量都已超支,所以氣力被大量消耗。若一個人情緒起伏不定,生活作息不正常,或過度勞累,這些都會損害體內的氣力。氣力衰退後,體內的火氣會變得旺盛,火氣旺盛時,就會影響到脾臟的功能。
脾臟主管四肢,因此當身體感到疲憊且無力行動時,人會變得懶得說話,動作緩慢且呼吸困難,皮膚表面發熱並自發性出汗,心裡煩躁不安。在生病期間,應保持心情平靜,安靜地坐下休息,以養護體內的氣力。可以使用味道甘甜且性質偏涼的食物來消除體內的火氣,用酸味食物來收斂散失的氣力,再以甘溫食物補充體內中氣。古人有云,對於勞累的人要溫補,對於氣力受損的人也要溫補,就是這個道理。《金匱要略》中記載,健康人的脈搏若顯得異常大,或極度虛弱,都是勞累的徵兆。勞累所引起的疾病,脈搏通常浮大,手腳容易煩熱,病情在春夏之交更為嚴重,到了秋冬才會好轉,這類病症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這也是溫補的意涵。古代的賢明之人,飲食有節制,生活作息規律,不會隨便過度勞累,因此身心皆能達到平衡,活到百歲才離世,這就是所謂的「未病先防」。然而,現在的人們遠離聖賢的智慧已久,飲食失去節制,生活作息紊亂,隨便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受到傷害,胃氣和元氣也逐漸消散,無法滋養全身的血管,也不能滋潤臟腑,保護全身。因此,自然界的氣候貴在清靜,過度的陽氣反而會帶來煩惱和勞累。
唉!在飲食和情緒波動之間,在冷暖更迭和生活作息之際,我們豈能不小心謹慎呢?
5.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
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利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
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脾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宜過之,此聖人之深戒矣。
白話文:
【飲食所傷論】
根據《陰陽應象論》中的說法,食物和飲料的寒熱性質,若不適當地攝取,會對我們的六腑造成傷害。《痹論》中提到,陰氣在平靜狀態時,能滋養我們的精神;但若過度活躍,就會導致健康損失。飲食過量,尤其是暴飲暴食,會直接傷害脾胃。這是一個整體性的描述,如果細分,其實包含了飲和食兩個方面。
飲指的是水分,是無形的氣。若大量飲用,可能會導致氣息逆亂,若是在寒冷環境下飲用冷飲,則會對肺部造成傷害。這樣可能引發喘咳、浮腫、腹脹或是水瀉等症狀。較輕微的狀況,可透過發汗及利尿的方式,使身體的濕氣從上下兩方排出,例如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草藥可以使用。對於嚴重的情況,若已形成腹部脹滿,可考慮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等草藥來利尿,這是治療的方法。
食指的是具體的食物,是有形的物質。如《生氣通天論》所述,飽餐一頓後,可能會導致筋脈鬆弛,進而引發腸胃疾病,甚至痔瘡。另外,若食物對太陰、厥陰造成傷害,導致脈搏異常,可能會出現嘔吐、胃脹、腹瀉等症狀,應視病情輕重,分別進行治療。對於寒性食物造成的傷害,可以使用半夏、神麴、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草藥來治療。對於熱性食物造成的傷害,則可以使用枳實、白朮、青皮、麥芽、黃連、大黃等草藥。
有時候,嘔吐也是必要的治療方式。《陰陽應象論》指出,對於位於上部的病患,嘔吐是一種有效的療法。瓜蒂散就是適用於這種情況的藥方。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治療方式都不應該過度,過度的治療反而會傷害脾胃。因為,原本飲食已經對身體造成傷害,再過度使用藥物,會再次傷害腸胃,使得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食物更難以消化,久而久之,身體會變得虛弱。因此,《五常政大論》提醒,使用劇烈藥物治療疾病時,應去除六成的病狀;使用較溫和的藥物,應去除七成的病狀。總的來說,使用任何藥物都不應該過度,這是聖賢對我們的深刻告誡。
6. 脾胃虛弱論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𥉂𥉂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
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咳,口沃白沫,舌強;腰背髀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黃耆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脾胃虛弱討論]
如果脾胃功能虛弱,必然導致上半身的氣力不足。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過高的溫度會損害原本的元氣,使人感到疲倦乏力,只想躺著休息,四肢無力,精神不佳,雙腿無力且柔軟。在早晚氣溫較低時,會感到寒冷,到了中午陽光充足時,又會覺得像火燒一樣熱,這顯示陰、陽、氣、血都處於不足的狀態。因此,可能因陰虛而發熱,也可能因氣虛而感到寒冷,對食物沒有興趣,眼睛感覺像是有火花閃爍,但實際上什麼都看不清楚,頻繁的小便,大便困難且便祕。
胃部靠近心臟的位置會感到疼痛,兩側肋骨下方也會痛,甚至會緊縮,肚臍周圍像是被繩子綁住一般,嚴重時就像是被刀刺,腹部難以伸展;胸部有堵塞感,偶爾會有噁心的感覺,或者咳嗽帶痰,口中流出白色的泡沫,舌頭活動困難;腰、背、大腿、眼睛都會痛,頭痛時常發生,不想吃東西,或者一吃就飽,完全沒有食慾,流汗特別多,就像陰氣覆蓋在皮膚上。這些都是因為天氣的熱度加劇了原本的病症,可用黃耆和人參熬煮的湯來調理。
以上是翻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