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五 (1)
上集卷之二十五 (1)
1. 經旨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膨膨而喘咳。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舉痛論》說:當人疲倦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出汗和全身虛弱的情況,因此身體的能量也會被消耗掉。 《經脈》篇章提到:肺屬於手太陰經絡,如果它出了問題就會導致肺部擴張、胸悶以及咳嗽;腎屬於足少陰經絡,如果它出了問題就會讓人感到餓但不想吃東西,而且在咳嗽或吐痰時還可能會帶出血來,同時也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形。
2. 脈法
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數。上氣脈數,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
白話文:
如果脈搏滑動、手腳暖和,則有生命;如果脈搏渾濁、四肢寒冷,則會死亡。脈搏應該緩慢而深沈,不應快速且淺薄。呼吸困難的人若脈搏快速,身體發燒並無法入睡,則會死亡;呼吸困難的人面部浮腫,脈搏浮大,也會死亡。
3. 喘症
肺主氣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榮衛息數,往來流通,安有所謂喘?惟夫邪氣伏藏,痰涎浮湧,呼不得呼,吸不得吸,於是上氣促急,填塞肺脘,激亂爭鳴,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狀具矣。
虛損有陰虛,有陽虛。陽虛之症,雖類陰虛,而行動則氣喘,治宜參、耆之屬。陰虛或熱或嗽,或痰多,飲食漸減,或失紅,日漸羸瘦,而獨不氣喘。
氣虛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續。陰虛喘者,氣從臍下直衝精道。
脾肺氣虛而喘者,不過在上中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庶可回生。其有久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或上為喘咳,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榮氣暴絕,孤陽無依,而為喘者,此名孤陽絕陰,剝極之候,已為難治,更無蹈剝廬之戒也。
白話文:
肺臟掌管人體的呼吸,每一次的吸氣吐氣,都如同升降交替,帶動著人體的氣血運行。如果沒有受到外邪的干擾,呼吸自然平和順暢,何來喘息之苦?然而,一旦外邪侵入,痰濕積聚,呼吸變得困難,就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胸口悶塞、呼吸急促,仿佛沸水翻滾一般,這就是喘息的症狀。
身體虛損可以分為陰虛和陽虛。陽虛的症狀雖然與陰虛相似,但通常伴隨氣喘,治療時要使用參、耆等補益陽氣的藥物。而陰虛則可能出現發熱、咳嗽、痰多、食慾減退、面色蒼白、體重減輕等症狀,但並不會出現氣喘。
氣虛導致的喘息,表現為呼吸急促,無法連貫。而陰虛引起的喘息,則氣息會從肚臍下方直衝向生殖系統。
脾肺氣虛引起的喘息,只會影響上焦和中焦,氣血生化功能尚未衰竭,病情較輕。但如果肝腎氣虛,就會影響下焦,並且氣血生化功能衰竭,病情就比較嚴重。遇到这种情况,要尽快救治根本,補充真氣,才能有望恢復健康。
如果原本就患有其他疾病,又出現喘息,或者長期服用消痰散等藥物反而加重喘息;或者上半身出現喘咳,下半身出現腹瀉;或者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導致氣血虛弱,出現喘息,這都屬於危重病症,叫做「孤陽絕陰」,已經非常難治,更需要小心谨慎,避免加重病情。
澄按:雜症之喘,有虛有實,而惟虛損之喘,則有虛無實也。若兼外邪,是為虛中挾實,亦不能作實症治。蓋其本臟氣虛,或陰虛火動,為孤陽飛越之狀。虛勞至此,亦危甚矣。若初起而元氣未虧,兼挾痰火者,猶可施治。若病久者,甚屬可憂。
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保金湯。或但以氣虛而無熱者,惟獨參湯。若火鑠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而作喘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火在陰分,宜玉女煎,然惟夏月有此症。若陰虛,自小腹火氣上衝而喘者,宜補陰降火,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之類,或培土養陰湯。
白話文:
一般來說,喘病有虛症和實症,但虛損引起的喘病,又可以分為虛虛和虛實。如果病人同時伴有外邪入侵,就屬於虛中挾實,不能像實症一樣直接治療。因為病根在於臟氣虛弱,可能是陰虛火動,導致陽氣虛浮無根。虛勞發展到這個地步,情況十分危急。如果病症剛開始,元氣未受損,只是伴隨痰火,還可以治療。但如果病程已久,就十分令人擔憂。
如果病人脾肺氣虛,上焦略微發熱口渴,並且出現喘息,可以用生脈散、保金湯來治療。如果只是氣虛沒有發熱,可以用獨參湯。如果熱邪灼傷肺金,上焦發熱嚴重,煩躁口渴多汗,並且出現喘息,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如果熱邪在陰分,可以用玉女煎,但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在夏季。如果陰虛,小腹火氣上衝導致喘息,可以用補陰降火的方法,比如在六味地黃湯中加黃柏、知母等藥物,或者使用培土養陰湯。
4. 治案
羅兼甫治一人,六旬余,素有喘症,或唾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喘促。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症減。此坎離丸能泄衝脈之火者,故如此效。
汪石山治一婦人,年五十餘,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全似命絕之狀。令速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於前方加瓜蔞實一錢五分,白朮、當歸、白芍、黃芩各一錢五分,服二十餘帖而安。此生脈散之功也。
白話文:
羅兼甫治療一位六十多歲的病人,他平時就有喘病,有時還會吐血痰,平時不喘,但只要稍微活動就會喘不過氣。羅兼甫馬上用黃柏、知母和滋腎丸,空腹服用七八十丸,病人的症狀減輕了。這是因為坎離丸能泄去衝脈之火,所以才會如此有效。
汪石山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她平時就有咳嗽的毛病,突然有一天劇烈喘息,痰像泉水一樣湧出,全身汗水像油一樣流出來,脈搏浮而洪大,看起來像是快要斷氣了。汪石山馬上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藥下去,喘息和汗水就停止了,三帖藥後痰也慢慢減少。之後又在藥方中加入瓜蔞實一錢五分,白朮、當歸、白芍、黃芩各一錢五分,服用了二十多帖藥後就痊癒了。這是生脈散的功效。
生生子治一婦人,患喘嗽,夜分氣壅不能臥,本體素弱,脈右滑大,左細弱,每咳嗽必連連數十聲,痰不易出,甚至作吐。以東垣人參平肺散加減治之,四日而愈。人參、桑白皮、地骨皮、青皮、茯苓、五味子、知母、滑石、麥芽、天麻、粳米、甘草,水煎服。夜與白丸子。
白話文:
生生子醫治一位婦人,她患有喘咳,夜間氣息壅塞,無法平躺,本身體質虛弱,脈象右邊滑大,左邊細弱,每次咳嗽都會連續數十聲,痰液不易排出,甚至會嘔吐。生生子根據東垣的人參平肺散加減治療,四天后病症痊癒。
藥方如下:人參、桑白皮、地骨皮、青皮、茯苓、五味子、知母、滑石、麥芽、天麻、粳米、甘草,水煎服用。夜間服用白丸子。
5. 口渴
虛損多渴。內熱陰虛,引水自救,非真渴也,宜六味地黃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在說:身體虛弱且常常口渴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缺乏陰氣而感到燥熱。這種情況下會大量喝水來自我救護,但並不是真正的口渴。可以考慮使用「六味地黃湯」這個方子治療。
6. 真水不足
水之本在腎,真水不渴,何渴之有?火炎上蒸,津液乾枯,而渴病生焉。治宜補腎水,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漓。宜味補飲、六味地黃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如果人體中的「腎」(即腎臟)功能正常,那麼身體就不會感到口渴。然而當火熱上升,導致身體內的水分流失過多時,就會出現口渴症狀。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滋養和增強腎臟的功能,同時保持身體內部的水分充足且流通順暢,這樣就能夠防止疾病發生。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滋陰降火功效的食物或藥物來進行調理,例如【六味地黃丸】等。
7. 血渴
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血後亡津,名曰血渴。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渴止。宜理脾益榮湯、味補飲、當歸養血湯。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度勞累和精神消耗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或者在出血後失去津液,就會出現所謂的「血渴」症狀。應該使用甜而溫暖且帶有酸性的藥物來滋潤身體中的陰部,等陰部得到滋潤,口渴的情況自然會停止。可以服用「理脾益榮湯」、「味補飲」或是「當歸養血湯」這三種方子之一進行治療。
8. 治法
初病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津液,皆本乎腎,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則津液自化。宜麥冬飲子、地骨皮散、理脾益榮湯。
白話文:
剛開始生病,應該以養肺清心為主,時間長了就應該滋補腎臟和脾胃。因為五臟的津液,都源自腎臟,腎臟溫暖,氣就能上升,肺臟就會滋潤;腎臟寒冷,氣就無法上升,肺臟就會枯燥。另外,五臟的精華,都依靠脾胃來運化,脾胃強壯,心腎就能相互滋養,脾胃健康,津液就能自然生成。建議服用麥冬飲子、地骨皮散以及益榮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