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二十五

2. 喘急

3. 經旨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膨膨而喘咳。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白話文:

根據《舉痛論》所述,當人過度勞累時,會喘息並大量出汗,身體的內在和外在能量都超出常態,因此會導致體力的消耗。

《經脈》篇提到,肺部與手太陰脈相關,當這部分失調時,會引發肺部膨脹,並且伴有喘息和咳嗽的症狀。腎臟與足少陰脈相連,當這部分失調時,會出現雖餓但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咳嗽或吐痰時可能夾帶血絲,並伴有喘息的症狀。

4. 脈法

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數。上氣脈數,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

白話文:

如果脈象滑順,且手腳溫暖,這表示身體狀況良好,生命徵兆穩定;反之,若脈象阻滯不暢,同時四肢冰冷,則是病危的徵兆。理想的脈象應呈現浮而緩慢的狀態,不應過於急促或頻率過高。當患者有上氣的症狀,同時脈象頻率快,身體發熱,無法安睡,這是死亡的前兆;同樣地,若有上氣的症狀,臉部浮腫,脈象浮大,亦顯示病情嚴重,預後不佳。

5. 喘症

肺主氣也,一呼一吸,上升下降,榮衛息數,往來流通,安有所謂喘?惟夫邪氣伏藏,痰涎浮湧,呼不得呼,吸不得吸,於是上氣促急,填塞肺脘,激亂爭鳴,如鼎之沸,而喘之形狀具矣。

虛損有陰虛,有陽虛。陽虛之症,雖類陰虛,而行動則氣喘,治宜參、耆之屬。陰虛或熱或嗽,或痰多,飲食漸減,或失紅,日漸羸瘦,而獨不氣喘。

氣虛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續。陰虛喘者,氣從臍下直衝精道。

脾肺氣虛而喘者,不過在上中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庶可回生。其有久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或上為喘咳,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榮氣暴絕,孤陽無依,而為喘者,此名孤陽絕陰,剝極之候,已為難治,更無蹈剝廬之戒也。

澄按:雜症之喘,有虛有實,而惟虛損之喘,則有虛無實也。若兼外邪,是為虛中挾實,亦不能作實症治。蓋其本臟氣虛,或陰虛火動,為孤陽飛越之狀。虛勞至此,亦危甚矣。若初起而元氣未虧,兼挾痰火者,猶可施治。若病久者,甚屬可憂。

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保金湯。或但以氣虛而無熱者,惟獨參湯。若火鑠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而作喘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火在陰分,宜玉女煎,然惟夏月有此症。若陰虛,自小腹火氣上衝而喘者,宜補陰降火,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之類,或培土養陰湯。

白話文:

[喘症]

肺臟主管氣息,一呼一吸,氣息上下流動,營衛之氣平穩運行,往來無阻,何來喘息之說?然而,一旦邪氣潛伏於內,痰液湧現,導致呼氣吸氣困難,於是出現上氣不接下氣,胸口憋悶,氣息紊亂,就像鍋中的水煮沸一般,這就是喘息的典型表現。

虛弱可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陽虛的症狀雖然與陰虛相似,但在活動時會出現氣喘,治療應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陰虛可能伴有發熱、咳嗽、痰多、食慾逐漸下降、失血,身體逐漸消瘦,但通常不會有氣喘的症狀。

氣虛引起的喘息,特徵為呼吸急促,無法順利接續。陰虛引起的喘息,則是氣息從肚臍下方直衝向生殖器。

由脾肺氣虛導致的喘息,主要發生在上半身和胸腔,因身體的氣血生成尚未受損,病情相對較輕。若是由肝腎氣虛所致,則病變出現在下半身,同時影響全身,病情嚴重。這種情況應迅速補充根源,以增強真氣,纔有可能恢復健康。長期患病加上喘息,或長時間服用消痰、散氣的藥物反而加重喘息,或上半身喘息咳嗽,下半身卻出現腹瀉,或是產後女性因大量失血,導致氣血突然衰竭,孤陽無依,出現喘息,這種現象稱為孤陽絕陰,是極度危險的症狀,治療難度大,需謹慎處理。

綜合症狀的喘息,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但唯有虛損導致的喘息,只有虛證而無實證。如果同時存在外邪侵擾,則為虛中夾實,也不能按照實證來治療。因為根本原因在於臟腑氣虛,或陰虛導致火旺,呈現孤陽飛躍的狀態。虛勞到這種程度,病情非常危急。若剛開始發病且元氣未損,同時伴隨痰火,仍可進行治療。但若是長期患病,就相當令人擔憂。

脾肺氣虛,上焦有微熱和口渴,並伴有喘息,可使用生脈散、保金湯。若僅僅是氣虛而無發熱,則適合單用人參湯。若是火氣傷害肺臟,上焦熱度高,煩躁口渴多汗,並伴有喘息,應使用人參白虎湯。若火氣在陰分,適合用玉女煎,但此症狀通常只在夏季出現。若陰虛,從小腹火氣上沖而引發喘息,應補陰降火,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等藥物,或使用培土養陰湯。

6. 治案

羅兼甫治一人,六旬余,素有喘症,或唾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喘促。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症減。此坎離丸能泄衝脈之火者,故如此效。

汪石山治一婦人,年五十餘,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全似命絕之狀。令速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於前方加瓜蔞實一錢五分,白朮、當歸、白芍、黃芩各一錢五分,服二十餘帖而安。此生脈散之功也。

生生子治一婦人,患喘嗽,夜分氣壅不能臥,本體素弱,脈右滑大,左細弱,每咳嗽必連連數十聲,痰不易出,甚至作吐。以東垣人參平肺散加減治之,四日而愈。人參、桑白皮、地骨皮、青皮、茯苓、五味子、知母、滑石、麥芽、天麻、粳米、甘草,水煎服。夜與白丸子。

白話文:

[治療案例]

羅兼甫醫師治療了一位六十多歲的患者,這位患者長期有喘息的問題,偶爾會咳出血痰,平時沒有喘息的症狀,但只要稍微活動就會呼吸急促。羅醫師緊急使用黃柏、知母及滋腎丸,讓患者在空腹時服用七十到八十粒,患者症狀有所緩解。這是因為坎離丸能夠清泄衝脈中的火熱,因此有如此顯著的效果。

汪石山醫師治療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這位婦女原本就有咳嗽的毛病,突然有一天開始劇烈喘息,咳出大量如泉水般的痰,全身汗如雨下,像油一般,脈搏浮而洪大,看起來就像生命垂危的樣子。汪醫師馬上讓她服用麥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煮後服用。第一劑藥後,她的喘息和出汗都停了下來,三劑後,痰量也逐漸減少。接著在原處方中加入瓜蔞實一錢五分,白朮、當歸、白芍、黃芩各一錢五分,連續服用了二十多劑後病情穩定下來。這就是生脈散的功效。

生生子醫師治療了一位患有喘息和咳嗽的婦女,到了夜晚,因氣道堵塞無法躺下休息,她的身體本來就虛弱,右手脈象滑大,左手脈象細弱,每次咳嗽都會連咳數十聲,痰很難咳出,甚至會嘔吐。生生子醫師使用東垣的人參平肺散,進行增減調配來治療她,四天後病情好轉。處方包含:人參、桑白皮、地骨皮、青皮、茯苓、五味子、知母、滑石、麥芽、天麻、粳米、甘草,用水煎煮服用,晚上則服用白丸子。

7. 口渴

虛損多渴。內熱陰虛,引水自救,非真渴也,宜六味地黃湯。

白話文:

對於口渴這件事,如果因為身體虛弱損耗而常感到口渴,這通常是體內有熱或陰虛的表現,身體會自行調節去喝水來緩解,但這種渴並不是真正的因為缺水而渴。適合服用六味地黃湯來調理身體。

8. 真水不足

水之本在腎,真水不渴,何渴之有?火炎上蒸,津液乾枯,而渴病生焉。治宜補腎水,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漓。宜味補飲、六味地黃湯。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身體水分的根本來源在於腎臟,如果腎中的真水充足,怎麼會有口渴的問題呢?但如果火氣上升蒸發了身體的津液,導致津液乾涸,那麼口渴的病症就會產生。治療上應該補充腎臟的水分,滋潤身體的津液,讓津液流通不凝滯,持續生成而不枯竭,確保氣血順暢無阻。適合用的藥方有味補飲和六味地黃湯。

9. 血渴

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血後亡津,名曰血渴。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渴止。宜理脾益榮湯、味補飲、當歸養血湯。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內傷,精力耗損,胃部機能下降無法正常運作,或是因失血過多而喪失體液,這種情況被稱為「血渴」。治療上應使用甘甜溫和且帶酸的藥物,用以滋養身體的陰分,當陰分得到滋養,口渴的症狀就會減緩。適合使用的藥方有理脾益榮湯、味補飲、以及當歸養血湯。

10. 治法

初病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津液,皆本乎腎,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則津液自化。宜麥冬飲子、地骨皮散、理脾益榮湯。

白話文:

[治療方法],內容如下:

在疾病初期,應注重調養肺部並清心火,若是長期患病,則需著重滋補腎臟及調養脾胃。因為人體五臟的津液,其根本都來自於腎臟,因此當腎臟溫暖時,氣機能順利上昇,使肺部保持濕潤;反之,若腎臟寒冷,氣機無法上昇,肺部就會乾燥。此外,五臟的精華,全由脾臟負責運輸,脾臟功能旺盛時,心臟和腎臟可相互協調,脾臟健康,人體津液就能自行生成。適合服用的藥方有麥門冬飲、地骨皮散、理脾益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