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7)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7)

1. 嗽血

嗽血者,有聲而痰易出,痰中有血是也。

治法

《統旨》云:嗽出痰內有血,名血嗽。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肺者難治,漸以成勞也。然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一錢,痰盛加瓜蔞、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嗽血而氣急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張景岳曰:王節齋以咳嗽見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症不多耳。愚意王氏之說,乃多以火為言,故凡血因火動而為咳嗽者,則不得不於滋陰藥中,加清火等劑。

如黃芩、桑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龍膽草清肝火;黃柏、知母清腎火;貝母、瓜蔞、竹葉、枇杷葉潤肺化痰。此等治法,非不可用,然惟火之偶盛,而根本未虧者,則但去其火,自無不愈。若用此法概治勞損,總不過暫解燃眉,終非救本之道。蓋凡陰虛生火等症,多以真陰受傷,水虧而然。

此其所重在陰,不當在火。若治火太過,則脾胃俱敗,必致不救,此所以虛火宜補也。且常有過服天冬、生地之類,致傷胃氣,不能生金而不愈者;又有妄用黃柏、知母之屬,愈損真陰,遏絕生氣而不復者。此又傷而復傷,則尤為脾、肺、腎三陰虧損之害。故凡欲壯水而補陰者,無如一陰煎、左歸飲,或五陰煎、五福飲、大補元煎、六味丸等方,斯為最妥。

其有火本無根,化源失守,或誤用寒涼,而病及脾肺,則有以寒在上焦,而為嘔惡、為短氣、為眩暈者;有以寒在中焦,而為膨滿、為痰涎、為飲食不運者;有以寒在下焦,為腹疼、為溏泄、為小水不化、為足寒膝冷等症,則理中湯、理陰煎,或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皆當隨症隨臟擇而用之。勿謂見血者,多是肺受熱邪,而但知滋陰降火,則必為人害矣。

若土不生金,食少泄瀉而兼嗽血者,宜理脾陰正方。若中氣不能攝血而嗽血者,宜資成湯加乾荷葉、枇杷葉。若腎陰不足而嗽血者,宜味補飲。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形瘦而蒼,年逾二十,忽病咳嗽咯血,兼吐黑痰,醫用參、術之劑,病愈甚。診之兩寸關浮軟,兩尺獨洪而滑,此腎虛火旺而然也。遂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白朮、陳皮、麥冬之類治之,月餘尺脈稍平,腎熱亦減,依前方再加人參一錢,兼服枳朮丸加人參、山梔以助其脾,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其腎,半年而愈。

又治一人,年逾三十,形色清癯,病咳嗽吐痰,或時帶紅,飲食無味,易感風寒,行步喘促,夜夢紛紜,又有㿗疝。醫用芩、連、二陳,或用四物降火,或用清肺,初服俱效,久則不應。診之脈皆浮濡無力而緩,右手脾部濡弱頗弦,曰此脾病也。脾屬土,為肺之母,虛則肺子失養,故發為咳嗽。

白話文:

咳嗽吐血,伴隨咳嗽聲,痰液容易咳出,痰中帶血。

治療方法:

《統旨》中記載:咳嗽痰中帶血,稱為血嗽。原因有二:肺部熱邪壅盛者較易治療,只需清熱涼血即可;久咳傷肺者難治,容易轉為勞損。熱咳帶血,宜用金沸草散加阿膠,痰多則加瓜蔞、貝母;勞咳帶血,宜用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咳嗽吐血且氣急者,加杏仁;痰中帶血絲者,是陰虛火旺,勞傷肺臟,宜用滋陰保肺湯。

張景岳說:王節齋認為咳嗽頻繁,是肺部受熱邪侵犯,氣化為火,火盛則陰血不安,隨火上升,故治療應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之藥。但也有人氣虛而咳血,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這種情況較少。我認為王氏之說多以火論,凡因火動而咳嗽吐血者,應在滋陰藥中加入清火藥物。

例如:黃芩、桑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龍膽草清肝火;黃柏、知母清腎火;貝母、瓜蔞、竹葉、枇杷葉潤肺化痰。這些方法並非不可用,但僅適用於火邪一時旺盛,而臟腑根本未受損害的情況,去除火邪即可痊癒。如果用這些方法治療勞損,只能暫時緩解,並非治本之法。因為陰虛生火等症,多因真陰受損,陰液虧虛所致。

治療的重點在於滋陰,而非單純清火。若過度清火,則脾胃受損,病情難以痊癒,所以虛火宜補。常有過服天冬、生地等藥,傷及胃氣,影響金氣生髮而難以痊癒;也有濫用黃柏、知母等藥,過度損傷真陰,遏制生機而無法恢復。這樣反覆損傷,更會導致脾、肺、腎三陰虧損。所以要滋陰補腎,最好使用一陰煎、左歸飲,或五陰煎、五福飲、大補元煎、六味丸等方劑,效果最佳。

如果火邪本無根基,或因誤用寒涼,而病及脾肺,則可能出現寒邪在上焦,引起嘔惡、氣短、眩暈;寒邪在中焦,引起腹脹、痰涎、消化不良;寒邪在下焦,引起腹痛、大便溏瀉、小便不利、手腳冰冷等症狀,則應根據病情和臟腑,選用理中湯、理陰煎,或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方劑。不要以為見血就認為是肺部受熱邪侵犯,只知道滋陰降火,這樣反而會害人。

如果脾胃虛弱,導致不能生金,出現食少便溏並伴有咳嗽吐血,則應使用理脾陰正方。如果氣虛不能攝血而咳嗽吐血,則應使用資成湯加乾荷葉、枇杷葉。如果腎陰不足而咳嗽吐血,則應使用味補飲。

治療案例:

汪石山治療一人,形體消瘦面色蒼白,二十多歲,突然咳嗽咯血,並吐黑色痰液,醫生用人參、白術等藥治療,病情加重。診脈發現寸關脈浮軟,尺脈洪大滑利,這是腎虛火旺所致。於是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白朮、陳皮、麥冬等藥治療,一個多月後尺脈稍平,腎熱減輕,繼續服用原方,並加人參,同時服用枳朮丸加人參、山梔以健脾,六味地黃丸加黃柏以滋腎,半年後痊癒。

又治療一人,三十多歲,形體消瘦,面色清癯,咳嗽吐痰,有時帶血,飲食無味,易感風寒,行走氣喘,夜間多夢,並患疝氣。醫生用黃芩、黃連、二陳湯,或用四物湯降火,或用清肺藥物,初期有效,久服則無效。診脈發現脈浮弱無力而緩,右手脾部脈濡弱而略弦,這是脾虛。脾屬土,為肺之母,脾虛則肺失所養,故而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