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8)
上集卷之十三 (18)
1. 嗽血
又肺主皮毛,失養則皮毛疏豁,而風寒易入。又脾為心之子,子虛則竊母氣以自養,而母亦虛,故夜夢不安。脾屬濕,濕喜下流,故入脾為㿗疝,且㿗疝不痛而屬濕。宜用參、朮、茯苓補脾為君,歸身、麥冬、黃芩清肺養心為臣,川芎、陳皮、山楂散郁為佐,煎服。後以人參四錢,黃耆三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桂枝各一錢,煎服而安。
生生子治一人,冬月目病,醫為發散太過,至春間吐血碗余,及夏下午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晨冷汗淋漓,大便溏,一日兩行,飲食少,肌肉消十之七,脈數。據症脈,法在不治。乃用瀉白散,五味子、白芍藥、貝母、馬兜鈴加入服下,其夜貼然而臥不嗽,惟大便溏。前藥加白扁豆、茯苓、山藥,汗亦漸止。
復與瀉白散加石斛、馬兜鈴、貝母、陳皮、苡仁、白芍藥、五味子、桔梗,調理三月而痊。
又治金文臺,壯年咳嗽吐血,腹中常痛,夜多口渴夢遺,背心作脹,兩手脈短弱,兩關弦大,左尺弱,右尺滑大。心血不足,中焦有痰積,膈間有瘀血,陰分有淫火。乃先為清肅上焦,用山梔子、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貝母、橘紅、益元散,服十貼。背脹漸消,惟咳不止,改用黃芩、杏仁、半夏曲、益元散、黃連、瓜蔞仁、甘草,十貼而嗽止,惟腹痛不除。再以遇仙丹同丹溪保和丸進之,大便下稠積痰甚多。
後用人參、茯苓、白芍、紫菀、知母、麥冬、甘草、當歸、五味子,調理而愈。
江篁南治一人,患嗽血,初一二劑用知貝母、天麥門冬、歸、芍清肺之劑,夜加脅疼,繼用人參錢半,脅疼減。後再參至兩錢,左脈近大而快,右略斂少帶弦而駛,每嗽則有血,大便溏,一日三更衣。以人參三錢,白朮、紫菀各一錢半,茯苓、白芍各一錢,甘草九分,丹皮八分,加茅根,小溲、脈弦快稍減。加黃耆二錢,百部六分,是日嗽止,血漸少。
既而嗽亦止,仍便清,乃倍參、耆、朮、山藥、陳皮、甘草、苡仁、白芍等藥,兼與健脾丸而愈。
白話文:
咳嗽吐血
肺主司皮膚毛髮,營養不足則皮膚毛髮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脾臟是心的後天之本,脾虛則會奪取心臟的氣血來滋養自己,導致心臟也虛弱,所以晚上睡覺不安穩。脾臟屬濕,濕邪喜歡向下流注,所以濕邪入侵脾臟會導致疝氣,而這種疝氣不痛,屬於濕邪導致。治療應以人參、白朮、茯苓補益脾臟為主藥,用生地黃、麥冬、黃芩清熱養肺、滋養心臟為輔藥,川芎、陳皮、山楂行氣散瘀為佐藥,煎服。之後再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桂枝等藥煎服,可使病情好轉。
一位醫生治療一位病人,冬天患有眼疾,醫生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過度,到了春天吐血一碗多,夏天午後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晨出冷汗,大便稀溏,一天兩次,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十分之七,脈搏頻數。根據症狀和脈象,不適合攻伐之法。於是使用瀉白散,並加入五味子、白芍藥、貝母、馬兜鈴服用,當晚睡得安穩,不再咳嗽,只是大便仍然稀溏。之後在原方中加入白扁豆、茯苓、山藥,出汗的症狀也逐漸減輕。
再次使用瀉白散,並加入石斛、馬兜鈴、貝母、陳皮、薏苡仁、白芍藥、五味子、桔梗,調理三個月後痊癒。
又治療一位名叫金文臺的人,壯年患咳嗽吐血,腹部經常疼痛,晚上口渴多夢遺精,背部脹滿,兩手脈搏短弱,寸口脈弦大,左尺脈弱,右尺脈滑數。這是心血不足,中焦痰積,膈間瘀血,陰分有虛火。先要清肅上焦,用山梔子、牡丹皮、丹參、茯苓、甘草、貝母、橘紅、益元散,服用十劑。背部脹滿逐漸消失,但咳嗽不止,改用黃芩、杏仁、法半夏、益元散、黃連、瓜蔞仁、甘草,服用十劑後咳嗽停止,但腹部疼痛未除。再用遇仙丹和丹溪保和丸,大便排出稠厚的痰飲很多。
之後用人參、茯苓、白芍藥、紫菀、知母、麥冬、甘草、當歸、五味子調理,痊癒。
江篁南醫生治療一位咳嗽吐血的病人,開始用知母、貝母、天花粉、麥冬、生地黃、當歸、白芍藥等清肺的藥物治療,一二劑後晚上加重脅痛,接著用人參半錢,脅痛減輕。之後人參加至兩錢,左脈較大而快,右脈略斂少帶弦而數,每次咳嗽都帶血,大便稀溏,一天要換三次衣服。於是用人參、白朮、紫菀、茯苓、白芍藥、甘草、丹皮,並加入茅根,尿量增加,脈弦數稍減。再加黃耆、百部,當天咳嗽停止,出血減少。
之後咳嗽也停止了,但大便仍然稀溏,於是加倍人參、黃耆、白朮、山藥、陳皮、甘草、薏苡仁、白芍藥等藥,並服用健脾丸,最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