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五 (3)
上集卷之二十五 (3)
1. 足膝冷
虛人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原也。
澄按:病人不能節欲,以至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遊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症。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而龍歸大海也。宜八味丸。
白話文:
【對於足膝冰冷的情況】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如果膝蓋以下感到冰冷,這通常是因為身體的命門功能衰退,導致身體內的火氣無法回歸根本位置。
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患者未能節制慾望,以致於命門的活力衰退,腎臟中的陰氣過盛,使得原本應該藏在體內的龍火(象徵生命活力)找不到容身之地,於是向上遊走而不願回歸,因此會出現上半身煩熱、咳嗽等症狀。對於這樣的病情,高明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溫補腎臟的藥物,順應藥物的性質,引導其回到原本的位置,讓身體執行像秋冬一樣陽氣潛伏的生理機制,使龍火能回到大海般的腎臟中。適合的藥方為八味丸。
2. 治案
—人年逾三十,神色清減,初以傷寒過汗,嗣後兩膝冷,身則惡寒,食則易飢,日見消瘦,頻頻夢遺,筋骨疼痛,久伏枕榻,醫用滋陰降火罔效。汪視左脈浮虛而緩,右則浮弦而緩,此陽虛耳。病者曰:易飢善食,夢遺,似屬陰虛,若作陽虛,而用參、耆,恐益余病。汪曰:古人謂脈數而無力者,陰虛也;脈緩而無力者,陽虛也。
今脈虛浮弦緩,則為陽虛可知。以症論之,病屬陰虛,陰虛則熱發午後。午後屬陰,則午後當遍身發熱惡熱,揭胸露肘,蒸蒸熱悶煩躁矣。茲患是症俱無,何以認為陰虛?夫陽虛則惡寒惡風,雖天暖日和,猶畏出門庭。今患兩足膝冷,身多畏寒,皆陽虛之驗。又汗多亡陽,非陽虛而何?食則易飢者,非陰虛火動也。
蓋脾胃以氣為主,氣屬陽,脾胃之陽已虛,又瀉以苦寒屬陰之藥,故陽愈虛,而內空竭,須假穀氣以扶助之,是以易飢而欲食,雖食亦不生肌肉也。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飲食不為肌膚,其此之謂歟?夢遺亦非特陰虛。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陽既虛,則陽之精氣,不能養神。
心以藏神,神失所養,則渾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夢寐不寧,安得而不遺乎?經曰:氣固精實。陽虛則不能固,而精門失守,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今若助陽以使其固,養胃以守其關,何慮遺之不止。乃以參、耆各二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載,隨時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療理乃安。
—婦人年逾三十,形色脆白,久病虛弱。汪診治十餘年,不能盡去其疾。一日復診之,左則似有似無,右則浮濡無力。汪曰:疇昔左脈不若是,今倏反常,深為可慮。越三日診之,兩手脈皆浮濡,惟右則略近於快而已。乃知脈之昨今異狀者,由虛然也。近患頭眩目昏,四肢無力,兩膝冷弱,或時氣上衝胸,梗於喉中不得轉動,則昏憒口噤,不省人事,內熱口渴,鼻塞食減,經水漸少。
汪用參三錢,歸身、白朮、麥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黃柏七分,枳實五分,甘草四分,煎服。若缺藥日久,則病復作,服之仍安。
白話文:
[治療案例]
— 有一位超過三十歲的人,看起來氣色清瘦,起初因為感冒過度出汗,後來雙膝感到冰冷,身體經常覺得寒冷,吃東西容易餓,但卻逐日消瘦,頻繁地在睡夢中遺精,筋骨疼痛,長期臥牀不起,醫生使用滋補陰液、降火的藥物但效果不佳。汪醫師檢查他的脈象,發現左手脈象浮虛而緩慢,右手脈象則浮弦而緩慢,判斷這是陽氣虛弱的現象。病人表示自己容易餓且食量大,頻繁夢遺,似乎屬於陰虛,如果當作陽虛來治療,使用人參、黃耆這類藥物,擔心會加重病情。汪醫師解釋,古人說脈搏快速但無力是陰虛,脈搏緩慢無力則是陽虛。
現在他的脈象虛弱、浮弦緩慢,可以確定是陽虛。從症狀來看,病症似乎屬於陰虛,陰虛通常在下午發熱。下午屬於陰,所以應該會全身發熱、怕熱,想要掀開衣服露出手肘,感覺悶熱且煩躁。但病人並未出現這些症狀,為什麼要認定為陰虛呢?陽虛的人會畏寒、怕風,即使天氣溫暖、陽光和煦,還是害怕出門。現在病人雙腳膝蓋冰冷,身體常感寒冷,這些都是陽虛的證據。再者,大量出汗會喪失陽氣,如果不是陽虛又是什麼?他吃東西容易餓,不是因為陰虛導致的火氣上升。
脾胃運作主要依靠氣,氣屬於陽,脾胃的陽氣已經虛弱,如果再服用苦寒、屬陰的藥物,會讓陽氣更虛弱,身體內部空虛,必須藉助食物來扶助,因此容易餓想吃東西,就算吃了也不會長肉。古籍提到,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又說飲食無法滋養肌膚,這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頻繁夢遺也不是單純的陰虛。古籍寫道:陽氣可以養神,柔順可以養筋。現在陽氣虛弱,無法養神。
心臟儲存精神,如果精神失去滋養,全身的筋骨就會感到疼痛。靈魂也無法安定,因此睡眠不安穩,怎麼可能不遺精呢?古籍說:氣固精實。陽虛就無法固精,精關失守,因此遺精頻繁且難以控制。古籍又說:腎臟是胃的門戶。如果能補助陽氣使其固守,滋養胃部以守護門戶,就不必擔心遺精不止。於是使用了人參、黃耆各二錢,白朮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煮服用半年,根據季節的寒熱變化調整輔助藥材,最終病情得以穩定。
— 有一位超過三十歲的婦人,皮膚蒼白,長期患病體弱。汪醫師治療她十多年,但始終未能完全治好她的病。有一天再次診察,發現她的左手脈象若有似無,右手脈象則浮軟無力。汪醫師說:過去她的左手脈象並非如此,現在突然反常,非常令人擔憂。三天後再次診察,雙手脈象都浮軟,只有右手脈象略顯有力。由此可知,脈象異常是由於虛弱所致。最近她感到頭暈眼花,四肢無力,雙膝冰冷無力,偶爾會感到胸口脹氣,喉嚨梗塞無法轉動,然後陷入昏迷、口閉,失去意識,內心燥熱、口渴,鼻子堵塞、食慾減退,月經量逐漸減少。
汪醫師使用了人參三錢,當歸身、白朮、麥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黃柏七分,枳實五分,甘草四分,煎煮服用。如果間隔太久沒有服藥,病情就會復發,服藥後病情就會好轉。]
3. 喘急渴煩等症
吳澄曰: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精,施而在下焦。真陰虧損,精不化氣,則上下不交,而為喘促。火炎上蒸而乾渴,津液不足而煩躁,逼陽於上而面赤,火不歸原而膝冷。此金水二臟俱傷,而上下皆受其病矣。豈同雜證中為痰為火,以有餘實證概治乎?
白話文:
吳澄說:肺是主管氣的器官,腎則是氣的根本。腎掌管精氣,作用在身體的下部。如果真陰(腎陰)出現損耗,精氣無法轉化為氣,那麼肺與腎的正常運作就會失調,導致呼吸困難。當火氣上湧,會造成口渴,體內津液不足會讓人感到煩躁,過多的陽氣被逼到頭面部,使臉色發紅,同時因為火氣未能回到其根本,使得膝蓋感覺冰冷。這表示肺和腎兩個器官都受到了傷害,上下身都有病狀。這怎麼能跟一般疾病中的痰多或火旺一樣,用處理實證(實質性的病變)的方法來全面治療呢?
4. 喘急例方
百合固金湯,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
生地(二錢),熟地(三錢),麥冬(一錢五分),白芍(炒),當歸,貝母,甘草(各一錢),元參(八分),百合(一錢),桔梗(八分)
人參胡桃湯,治喘急不得臥。
人參(一錢五分),胡桃(五枚)
用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定喘湯,治諸喘久不愈。
白果(三七枚、去殼,研),款冬花,桑白皮,麻黃,半夏(各三錢),蘇子(二錢),黃芩(炒),杏仁(各一錢五分)
貞元飲,治氣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其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症也。凡診此症,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醫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乃青皮、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炙甘草(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
氣虛者加人參。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
兩儀膏,治精氣大虧,百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者,莫妙於此。其未有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奇。
人參(八兩或四兩),大熟地(一斤)
上二味,用好甜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柤取汁,稍濃乃入磁罐,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和服。
若勞損咳嗽多痰,加貝母四兩。
《局方》安腎丸,治腎經積冷,下元衰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遺精,小便頻數,臍腹撮痛,食少體瘦,神困健忘。常服壯元陽,益腎水。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焙,去皮臍,各一斤),白朮,山藥,茯苓,肉蓯蓉(酒浸,炙),巴戟(去心),破故紙(炒),萆薢,桃仁(麵炒),石斛(炙),白蒺藜(炒,去臍,各三斤)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疝氣,茴香湯下。《三因》安腎丸,無茯苓、肉桂二味。
白話文:
【喘急治療方】
- 百合固金湯:適用於肺部受損、咽喉疼痛,伴有喘息咳嗽及咯血的情況。
- 生地(6公克)、熟地(9公克)、麥冬(4.5公克)、炒白芍、當歸、貝母、甘草(各3公克)、元參(2.4公克)、百合(3公克)、桔梗(2.4公克)。
- 人參胡桃湯:針對喘息嚴重到無法平躺的情形。
- 人參(4.5公克)、胡桃(5個)
- 配合三片薑和一個棗子,一同煎煮服用。
- 定喘湯:適用於長期喘息未能痊癒的患者。
- 白果(約37顆、去殼後研碎)、款冬花、桑白皮、麻黃、半夏(各9公克)、蘇子(6公克)、炒黃芩、杏仁(各4.5公克)。
- 貞元飲:專治氣短如喘,呼吸急促,氣管感覺堵塞,情況危急。通常人們只知這是呼吸困難,病症在上部,卻未意識到根源在肝腎虧損,導致氣機失調。診斷此症時,脈象必定微弱無力,如果同時出現緊張的脈象,尤其危險。
- 熟地(約24-30公克或更大劑量)、炙甘草(6-9公克)、當歸(6-9公克)
- 氣虛者可加入人參。肝腎陰虛,手腳冰冷者,則應添加肉桂。
- 兩儀膏:適用於精氣大量虧損,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或是由於過度消耗導致真陰耗損。對於虛在陽分,氣不化精者,適合參朮膏;若是虛在陰分,精不化者,這方最為有效。對於尚未達到大病程度,但長期感到陰虛者,用來調理身體,效果特別顯著。
- 人參(240或120公克)、大熟地(450公克)
- 將上述兩味藥材用好甜水浸泡一夜,再用桑柴文武火煎煮至濃稠。若仍有藥味未盡,可再加水煎煮,待汁液稍濃後倒入磁罐,用重湯熬製成膏狀,加入真白蜜(120或225公克)攪拌均勻,每次服用時以熱水沖服。
- 若是勞損引起的咳嗽多痰,可額外添加貝母(120公克)。
- 《局方》安腎丸:適用於腎臟寒涼積聚,下元衰弱,視力模糊、耳鳴,四肢乏力,夜晚遺精,頻繁小便,肚臍周圍疼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精神疲倦、記憶力衰退。長期服用能壯大元陽,滋補腎水。
- 肉桂(去粗皮,避免火烤)、川烏(烘焙,去皮,各450公克)、白朮、山藥、茯苓、肉蓯蓉(酒浸後炙)、巴戟(去心)、破故紙(炒)、萆薢、桃仁(麵炒)、石斛(炙)、白蒺藜(炒,去心,各1350公克)
-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30-50粒,可用溫酒或鹽水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疝氣患者,則用茴香湯送服。《三因》安腎丸配方中,沒有茯苓和肉桂兩種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