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六 (1)

1. 嘔吐

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2. 虛中有實

凡虛損之人,胃氣本虛,而或飲食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也,不得不暫從清理,後再用培補。

3. 無陰則嘔

諸陽氣浮,無所依從,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不獨胃氣為病,所謂無陰則嘔是也,宜地黃湯加石斛、沉香之屬治之。

4. 清濁相干

有虛勞之人,每咳嗽而痰與食俱嗆出者,何也?蓋飲食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肺清道,肝濁道,清濁相干,以致嗆出。宜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

5. 噁心

—見飲食,便發畏惡,謂之噁心。

澄按:噁心實非心病,乃因胃口虛,而兼有熱有寒有痰故也。

6. 陰火噁心

胃口泛逆,兀兀不寧,欲吐不吐,如畏舟車之狀,此陰虛血少,陽氣下陷,陰火上騰也。或虛而兼痰兼火者,亦有之。

7. 吐酸吞酸

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日盛,故為酸也。脾胃虛弱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隨病加減。若肝木乘脾,脾土不舒,而吞酸吐酸者,宜逍遙散、暢郁湯。

8.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形瘦淡紫,每覺氣壅,腹痛背脹則吐,腹中氣塊翻動,嘈雜數日,乃吐黑水一盥盆,而作酸氣,吐後噯氣,飲食不進,過一二日方食,大便二三日不通,小便一日一次,常時難向右臥,午後怕食,食則反飽脹痛,行立坐臥不安,日輕夜重。二年後汪診之,脈皆浮弦細弱,此脾虛也。

脾失健運,故氣鬱而為脹痛;吐黑水者,蓋因土虛不能制水,故膀胱之邪,乘虛而侮其脾土。經曰:以不勝侮其所勝是也。酸者,木之所司,脾土既虛,水挾木邪而凌之焉。醫作痰治,而用二陳剛劑,則脾血愈虛;又作血治,而用四物柔劑,則是以滯益滯;又作熱治,而用黃連解毒,則過於苦寒;又作氣治,而用丁香、藿香,則過於香燥,俱不中病。

遂以人參三錢,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香附、陳皮、神麯各七分,黃芩、甘草各五分,吳萸三分,煎服。旬余又犯油膩,病作如前而尤重,仍以前方加減,或湯或丸散,服至半年而愈。

又治陽山之內,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十餘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即檳榔、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加當歸、白芍,以補脾土,不月而愈。

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少,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用二陳、黃連,更加內熱作嘔。薛曰:東垣有云:邪熱不殺穀,此脾胃虛弱,未傳寒中。以六君加炮薑、木香,數劑,胃氣漸復,飲食漸進。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數劑全愈。後怒,飲食頓少,元氣頓怯,更加發熱,脈洪大而虛,兩尺如無,用益氣湯、八味丸,諸症悉退而愈。

古有一人患噁心,凡噁心則吐蟲數條,後乃頻作,累治不效。每用殺蟲藥,則吐蟲愈多。招孫尚先生診之,曰:六脈皆細,非蟲也。今雖吐蟲,乃臟寒蟲不能安,失居膈上,因而吐出。復用殺蟲藥,蟲為藥所苦,不能自安,所以蟲吐愈多也。硫黃、附子一兩為末,粳米糊丸,每服三十丸下之,五服後再不吐蟲,而噁心痛止。

9. 嘈雜

嘈雜一症,或作或止,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狀。

脾胃虧損,血少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

澄按:嘈雜之症,多屬痰火。而虛損嘈雜,多由中虛,脾氣不和,或服克伐太過,傷損脾元,致有此症。宜專養脾胃為主,或理脾陰正方、培土養陰湯,俱可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