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六 (1)
上集卷之二十六 (1)
1. 嘔吐
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少陰”(指人體中的腎臟)有時會出現嘔吐、咳嗽和呼吸困難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內的陰氣聚集於下方,而陽氣則停留在上方。所有的陽氣都漂浮在外,沒有固定的依靠,因此就會引起嘔吐、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2. 虛中有實
凡虛損之人,胃氣本虛,而或飲食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也,不得不暫從清理,後再用培補。
白話文:
凡是身體虛弱的人,其脾胃功能原本就較差,但有時也可能因為食物積聚在腸胃裡無法消化,造成「虛中有實」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必須先進行清潔處理,然後再使用滋養的方法來增強體力。
3. 無陰則嘔
諸陽氣浮,無所依從,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不獨胃氣為病,所謂無陰則嘔是也,宜地黃湯加石斛、沉香之屬治之。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用簡易的方式解說就是:當人體內的陽氣浮動且沒有固定的位置時,會出現嘔吐和咳嗽等症狀。這是由於陰氣不足而引起的嘔吐,不只是胃部出了問題,也就是「無陰則嘔」的意思。可以使用含有熟地黃、石斛和沈香的地黃湯來治療這種病症。
(以上只是簡單的轉換,並未考慮到個人身體狀況及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請勿自行服用藥物或進行任何治療措施)
4. 清濁相干
有虛勞之人,每咳嗽而痰與食俱嗆出者,何也?蓋飲食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肺清道,肝濁道,清濁相干,以致嗆出。宜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
白話文:
對於體虛的人來說,經常咳嗽,並且痰和食物一起嗆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導致肝氣不順暢,而肺部又受到外邪的侵襲。肺主清氣,肝主濁氣,清濁之氣相互影響,因此才會導致嗆咳。建議服用二陳湯,再加入木香、杏仁、細辛、枳殼,以改善這種狀況。
5. 噁心
—見飲食,便發畏惡,謂之噁心。
澄按:噁心實非心病,乃因胃口虛,而兼有熱有寒有痰故也。
白話文:
當看到食物就產生厭惡感,這叫做噁心。澄清一下:噁心實際上不是心臟的問題,而是因為胃部虛弱,並且同時存在著熱、冷和痰等因素所造成的。
6. 陰火噁心
胃口泛逆,兀兀不寧,欲吐不吐,如畏舟車之狀,此陰虛血少,陽氣下陷,陰火上騰也。或虛而兼痰兼火者,亦有之。
白話文:
胃口感到反胃,心神不安定,想吐又吐不出來,就像害怕坐船或搭車一樣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身體裡缺乏血液和陰液,同時陽氣下降導致的。也可能是一種虛弱狀態加上痰或者熱的情況出現。
7. 吐酸吞酸
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日盛,故為酸也。脾胃虛弱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隨病加減。若肝木乘脾,脾土不舒,而吞酸吐酸者,宜逍遙散、暢郁湯。
白話文:
中醫認為,酸味屬於木的特性,而火能克制金,但無法平息木的氣息。當肝火旺盛時,就會表現為酸味。
如果脾胃虛弱導致生痰,或伴隨吞酸、噯腐、咳嗽、噁心等症狀,可以用六君子湯治療,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
如果肝木過於旺盛,導致脾土不舒,出現吞酸吐酸的情況,可以用逍遙散或暢郁湯治療。
8.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形瘦淡紫,每覺氣壅,腹痛背脹則吐,腹中氣塊翻動,嘈雜數日,乃吐黑水一盥盆,而作酸氣,吐後噯氣,飲食不進,過一二日方食,大便二三日不通,小便一日一次,常時難向右臥,午後怕食,食則反飽脹痛,行立坐臥不安,日輕夜重。二年後汪診之,脈皆浮弦細弱,此脾虛也。
脾失健運,故氣鬱而為脹痛;吐黑水者,蓋因土虛不能制水,故膀胱之邪,乘虛而侮其脾土。經曰:以不勝侮其所勝是也。酸者,木之所司,脾土既虛,水挾木邪而凌之焉。醫作痰治,而用二陳剛劑,則脾血愈虛;又作血治,而用四物柔劑,則是以滯益滯;又作熱治,而用黃連解毒,則過於苦寒;又作氣治,而用丁香、藿香,則過於香燥,俱不中病。
白話文:
一位三十歲的病人,身材消瘦,面色淡紫,經常感到氣悶,腹痛背脹就會嘔吐,腹中氣塊翻滾,持續好幾天,然後吐出像洗臉盆那麼多黑水,伴隨著酸味,嘔吐後打嗝,吃不下東西,要過一兩天才勉強進食,大便兩三天不排,小便一天一次,經常難以向右側躺臥,下午怕吃東西,吃了就覺得飽脹疼痛,站著、坐著、躺著都不舒服,白天輕微,晚上加重。兩年後,汪醫生診斷他的脈象浮而弦細且弱,這是脾虛的表現。
脾臟失去健運功能,所以氣機鬱結而導致脹痛;吐出黑水,是因為脾土虛弱無法制約水,所以膀胱的邪氣乘虛而侵犯脾土,正如經書所說:“以不勝侮其所勝”。酸味是木氣所管轄,脾土虛弱,水氣夾雜著木邪侵凌脾土。醫生如果誤認為是痰濕而用二陳湯等溫燥之劑,就會更加虛弱脾血;如果誤認為是血虛而用四物湯等柔潤之劑,就會以滯加滯;如果誤認為是熱症而用黃連解毒,就會過於苦寒;如果誤認為是氣虛而用丁香、藿香等辛香之物,就會過於香燥,這些治療方法都不對症。
遂以人參三錢,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香附、陳皮、神麯各七分,黃芩、甘草各五分,吳萸三分,煎服。旬余又犯油膩,病作如前而尤重,仍以前方加減,或湯或丸散,服至半年而愈。
又治陽山之內,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十餘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即檳榔、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加當歸、白芍,以補脾土,不月而愈。
白話文:
於是用人參三錢、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香附、陳皮、神麴各七分、黃芩、甘草各五分、吳萸三分,煎水服用。十多天后又因吃油膩食物而舊病復發,病情比之前更嚴重,就用之前的藥方加減,或是煎湯或是做成丸散,服用半年後痊癒。
另外,還治過一個住在陽山的人,平時容易生氣,胸膈不舒,吐很多痰,吞酸打嗝,食慾不振,手腳發熱,已經十多年了。他一直服用黃芩、連翹、枳實,或是檳榔、厚朴等藥物。左關脈洪大,右關脈跳動頻繁,這是肝火旺盛、血燥導致木氣克制土氣。早上服用六味丸滋養肝木,晚上服用六君加當歸、白芍補脾土,不到一個月就治好了。
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少,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用二陳、黃連,更加內熱作嘔。薛曰:東垣有云:邪熱不殺穀,此脾胃虛弱,未傳寒中。以六君加炮薑、木香,數劑,胃氣漸復,飲食漸進。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數劑全愈。後怒,飲食頓少,元氣頓怯,更加發熱,脈洪大而虛,兩尺如無,用益氣湯、八味丸,諸症悉退而愈。
古有一人患噁心,凡噁心則吐蟲數條,後乃頻作,累治不效。每用殺蟲藥,則吐蟲愈多。招孫尚先生診之,曰:六脈皆細,非蟲也。今雖吐蟲,乃臟寒蟲不能安,失居膈上,因而吐出。復用殺蟲藥,蟲為藥所苦,不能自安,所以蟲吐愈多也。硫黃、附子一兩為末,粳米糊丸,每服三十丸下之,五服後再不吐蟲,而噁心痛止。
白話文:
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婦人,她食慾不佳,大便不順暢,經常打嗝、反胃,還伴隨着口酸。醫生嘗試用二陳湯和黃連治療,反而加重了她的內熱,更讓她想吐。薛立齋說:「東垣先生曾經說過:邪熱不傷穀,這是脾胃虛弱,寒氣未傳到內臟。 」於是薛立齋就用六君湯加炮薑和木香,服用了幾劑之後,她的胃氣漸漸恢復,食慾也慢慢好轉。之後,他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木香、茯苓,服用了幾劑後,病人就完全痊癒了。後來,這位婦人因為生氣,食慾突然變差,元氣也衰弱,還發燒,脈搏雖然洪大卻虛弱,兩尺脈幾乎摸不到,醫生就用益氣湯和八味丸治療,各種症狀都消失了,病人也康復了。
古代有一個人經常感到噁心,每次噁心就會吐出幾條蟲子,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每次醫生都用殺蟲藥,反而吐出來的蟲子更多。後來,他找到孫尚先生看病,孫尚先生診脈後說:「六脈都細弱,並不是蟲子作祟。現在雖然吐出蟲子,是因為臟腑寒氣太重,蟲子無法安居在胃中,所以才會吐出來。你之前用殺蟲藥,反而讓蟲子更加痛苦,無法安穩,所以吐出的蟲子更多。」於是孫尚先生用硫黃和附子研磨成粉末,用粳米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顆,服用了五次之後,再也沒有吐出蟲子,噁心和疼痛也消失了。
9. 嘈雜
嘈雜一症,或作或止,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狀。
脾胃虧損,血少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
澄按:嘈雜之症,多屬痰火。而虛損嘈雜,多由中虛,脾氣不和,或服克伐太過,傷損脾元,致有此症。宜專養脾胃為主,或理脾陰正方、培土養陰湯,俱可選用之。
白話文:
肚子裡老是咕嚕咕嚕叫,一陣一陣的,好像空空如也,又不像真的餓,說不上是辣,也說不上是痛,胸口悶悶的,難受得說不出話來。這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就消化不了食物。這種情況多半是痰火作祟,或是脾胃虛弱,脾氣不調,或者吃藥過度傷了脾胃引起的。治療上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可以用滋補脾陰的方子,也可以用培土養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