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二十六
2. 嘔吐噁心吞酸嘈雜
3. 嘔吐
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白話文:
經典裡說:在少陰病當中,會出現嘔吐、咳嗽、上氣與喘息的情況,這是因為陰氣聚集在身體下方,而陽氣則上升到了上方。所有的陽氣上浮,沒有陰氣可以依附平衡,因此就會產生嘔吐、咳嗽、上氣與喘息的症狀。
4. 虛中有實
凡虛損之人,胃氣本虛,而或飲食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也,不得不暫從清理,後再用培補。
白話文:
凡是那些體質虛弱、元氣耗損的人,他們的胃功能本來就弱,有時候食物會在胃裡消化不良,無法順利進行消化,這就是所謂在虛弱的狀態中還夾帶著實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先暫時清理胃中的積食,等到胃部消化功能恢復一些後,再進一步使用調理補養的方法來增強體質。
5. 無陰則嘔
諸陽氣浮,無所依從,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不獨胃氣為病,所謂無陰則嘔是也,宜地黃湯加石斛、沉香之屬治之。
白話文:
所有的陽氣飄浮,沒有陰氣來平衡和依附,因此會出現嘔吐、咳嗽及上氣等症狀。這是由於陰虛而導致的嘔吐,並不只是單純的胃部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無陰則嘔」的情況。應該使用地黃湯再加入石斛、沉香這一類的藥物來治療。
6. 清濁相干
有虛勞之人,每咳嗽而痰與食俱嗆出者,何也?蓋飲食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肺清道,肝濁道,清濁相干,以致嗆出。宜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
白話文:
有那些體質虛弱、過度勞累的人,每次咳嗽時,痰和吃進去的食物都會一起被嗆出來,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肝氣運行不順,同時肺部又有外來的病邪侵擾。肺部應該是清潔的通道,肝臟處理的是較渾濁的物質,當清潔的和渾濁的兩種功能互相干擾,就會導致食物和痰液一起被嗆出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適合服用二陳湯,並添加木香、杏仁、細辛和枳殼這些草藥來治療。
7. 噁心
—見飲食,便發畏惡,謂之噁心。
澄按:噁心實非心病,乃因胃口虛,而兼有熱有寒有痰故也。
白話文:
【噁心】
一看見食物,就會感到害怕和厭惡,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噁心。
進一步解釋:噁心其實並不是心臟有問題,而是因為胃部虛弱,同時可能伴有胃熱、胃寒或痰多的情況所導致的。
8. 陰火噁心
胃口泛逆,兀兀不寧,欲吐不吐,如畏舟車之狀,此陰虛血少,陽氣下陷,陰火上騰也。或虛而兼痰兼火者,亦有之。
白話文:
感覺胃部不舒服,食物好像往上湧,心裡煩悶不安,想吐又吐不出來,這種狀態就像害怕搭船坐車會暈車暈船一樣。這通常是因為身體陰分不足、血液量少,導致身體的陽氣往下墜,而使陰火向上竄升所造成的。當然,也有時候是因為身體虛弱同時伴隨著痰多和火氣大的情況。
9. 吐酸吞酸
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日盛,故為酸也。脾胃虛弱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隨病加減。若肝木乘脾,脾土不舒,而吞酸吐酸者,宜逍遙散、暢郁湯。
白話文:
[關於胃酸逆流]
酸味是木的味道,當體內火氣過旺剋制了金氣,進而無法平衡木氣,導致肝火逐漸旺盛,因此產生酸味。脾胃功能弱時會生成痰,可能同時伴有吞酸、噯氣及腐臭感,咳嗽和噁心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六君子湯,根據病情進行藥物增減。
如果因為肝氣過盛影響到脾臟,使脾臟運作不順暢,從而引起吞酸和胃酸逆流的情況,則適合使用逍遙散或暢鬱湯來治療。
10. 治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形瘦淡紫,每覺氣壅,腹痛背脹則吐,腹中氣塊翻動,嘈雜數日,乃吐黑水一盥盆,而作酸氣,吐後噯氣,飲食不進,過一二日方食,大便二三日不通,小便一日一次,常時難向右臥,午後怕食,食則反飽脹痛,行立坐臥不安,日輕夜重。二年後汪診之,脈皆浮弦細弱,此脾虛也。
脾失健運,故氣鬱而為脹痛;吐黑水者,蓋因土虛不能制水,故膀胱之邪,乘虛而侮其脾土。經曰:以不勝侮其所勝是也。酸者,木之所司,脾土既虛,水挾木邪而凌之焉。醫作痰治,而用二陳剛劑,則脾血愈虛;又作血治,而用四物柔劑,則是以滯益滯;又作熱治,而用黃連解毒,則過於苦寒;又作氣治,而用丁香、藿香,則過於香燥,俱不中病。
遂以人參三錢,黃耆一錢五分,歸身一錢,香附、陳皮、神麯各七分,黃芩、甘草各五分,吳萸三分,煎服。旬余又犯油膩,病作如前而尤重,仍以前方加減,或湯或丸散,服至半年而愈。
又治陽山之內,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熱,十餘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即檳榔、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加當歸、白芍,以補脾土,不月而愈。
薛立齋治一婦人,飲食少,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用二陳、黃連,更加內熱作嘔。薛曰:東垣有云:邪熱不殺穀,此脾胃虛弱,未傳寒中。以六君加炮薑、木香,數劑,胃氣漸復,飲食漸進。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數劑全愈。後怒,飲食頓少,元氣頓怯,更加發熱,脈洪大而虛,兩尺如無,用益氣湯、八味丸,諸症悉退而愈。
古有一人患噁心,凡噁心則吐蟲數條,後乃頻作,累治不效。每用殺蟲藥,則吐蟲愈多。招孫尚先生診之,曰:六脈皆細,非蟲也。今雖吐蟲,乃臟寒蟲不能安,失居膈上,因而吐出。復用殺蟲藥,蟲為藥所苦,不能自安,所以蟲吐愈多也。硫黃、附子一兩為末,粳米糊丸,每服三十丸下之,五服後再不吐蟲,而噁心痛止。
白話文:
[治療案例]
汪石山治療了一個三十歲的男子,他身形消瘦,皮膚呈淡紫色。他經常感到氣悶,腹部疼痛且背部脹痛時會嘔吐,腹中有氣塊翻滾,持續好幾天,然後吐出一碗盆的黑水,並散發酸味。嘔吐後會打嗝,無法進食,過了一兩天才開始吃東西,大便每兩三天才排一次,小便一天只有一次,平時很難向右側躺,下午以後就不敢吃東西,因為一吃就反胃脹痛,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都感到不舒服,白天輕微晚上嚴重。兩年後,汪醫生為他診斷,發現他的脈象都是浮弦細弱,這顯示他脾虛。
脾臟功能不佳,導致氣鬱而引起脹痛;吐出黑水,是因為脾虛無法控制水分,使膀胱的邪氣趁虛侵襲脾臟。醫書說:「因無法抵抗敵對力量而被剋制」就是這個道理。酸味,是木性所掌管的,脾臟已經虛弱,水與木相結合,進一步侵害脾臟。醫生用祛痰的藥方治療,使用了強烈的二陳湯,結果反而讓脾臟更虛;又改用調理血液的藥方,用了溫和的四物湯,但這樣反而加重病情;再試圖用清熱的黃連解毒湯,但太過寒涼;又試圖用調理氣機的丁香、藿香,但太過燥熱,這些方法都不適合。
於是,汪醫生使用人參9克,黃耆4.5克,當歸3克,香附、陳皮、神麴各2.1克,黃芩、甘草各1.5克,吳茱萸0.9克,煎煮服用。十多天後,他又吃了油膩的食物,病情復發且更嚴重,汪醫生依舊用之前的藥方,或是湯藥或是丸散,服用半年後痊癒。
另一個案例,是住在陽山內的一個人,平時容易生氣,胸膈不舒暢,大量吐痰,吞食時感到酸澀,噁心,食慾不佳,手腳發熱,已經十多年了。他服用的藥物不是黃芩、黃連、枳實,就是檳榔、厚朴。他的左關脈象弦洪,右關脈象弦數,這顯示肝火旺盛,血液乾燥,木克土。早上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肝臟,晚上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白芍補脾,不到一個月就痊癒。
薛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婦女,食慾不佳,如果不是大便不成形,就是噁心、噁吐。有人用二陳湯、黃連治療,反而引發內熱和嘔吐。薛醫生引用李東垣的話:「邪熱不會影響消化」,認為這是脾胃虛弱,尚未轉變為寒中。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木香,幾次治療後,胃氣逐漸恢復,食慾也逐漸增加。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炮薑、木香、茯苓,幾次治療後完全康復。後來她生氣,食慾驟減,元氣大衰,更出現發熱,脈象洪大而虛,兩尺脈象微弱,用益氣湯、八味丸治療,所有症狀都消失並痊癒。
古代有一個人常常噁心,每次噁心時就會吐出幾條蟲子,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每次用殺蟲藥,吐出的蟲子反而越來越多。孫尚先生為他診斷,說:「六脈都很細弱,這不是蟲害。現在雖然吐出蟲子,是因為內臟寒冷,蟲子無法安穩,移居到膈膜上方,因此被吐出來。如果再用殺蟲藥,蟲子受到藥物刺激,無法安穩,所以吐出的蟲子越來越多。」他使用硫磺、附子各一兩磨成粉,用糯米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粒,服了五次後,就不再吐蟲子,噁心和疼痛也都消失了。
11. 嘈雜
嘈雜一症,或作或止,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狀。
脾胃虧損,血少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
澄按:嘈雜之症,多屬痰火。而虛損嘈雜,多由中虛,脾氣不和,或服克伐太過,傷損脾元,致有此症。宜專養脾胃為主,或理脾陰正方、培土養陰湯,俱可選用之。
白話文:
這個症狀被稱為「嘈雜」,它可能時發時停,讓你感覺肚子空空的,好像什麼都沒吃一樣。這種感覺既不是真的餓,也不是真正的燒灼感,更不是劇烈的疼痛,但就是讓人覺得胸部與膈肌之間很不舒服,那種感覺難以形容。
當你的脾胃功能減退,血液不足,身體處於虛弱狀態時,就會出現這種煩躁且沒有胃口的症狀。脾胃虛弱的話,食物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
進一步解釋,「嘈雜」這種症狀,大多數情況是由於痰火導致的。然而,因虛弱造成的「嘈雜」,則是因為脾胃虛弱,脾胃氣機不調,或者服用過量的藥物傷害到脾臟,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治療上應該專注在調養脾胃,可以選擇使用調理脾胃陰虛的正方,或是培土養陰湯,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