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1. 經旨

《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刺志論》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白話文:

《靈蘭秘典》說:脾胃是人體的糧倉,五種味道都從這裡產生。

《刺志論》說:五穀充足則氣血旺盛,五穀虛空則氣血衰弱,這是正常的道理。反之,就是病了。如果五穀食入多而氣血少,這就是反常,是因失血或濕氣下沉所致。如果五穀食入少而氣血多,則是邪氣侵犯了胃和肺。

《本病論》說:飲食過度勞累就會傷脾。

《玉版》篇說:人體所接受的精氣來自食物,食物進入胃中,胃是水穀氣血匯聚之處,就如同大海一樣,從大海中升起雲氣,布滿天下;胃輸出的氣血,則流經經脈,而經脈是五臟六腑的總匯。

2. 脈法

脾氣受傷,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強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脈見,無胃氣也。

白話文:

脾氣受損,脈象浮大但無力;胃氣受損,脈象沉弱且難以摸到,這些都是氣虛的脈象,容易辨識。還有一些脈象雖然看起來很大很飽滿,像是食物積滯,但如果誤用疏泄的方法,反而會讓鬱悶加重。這是脾虛造成的假象,即使是洪大有力、堅強有力的脈象,也代表著陰氣受傷、胃氣受損。

脈象虛弱而滑利,代表胃氣尚存。脈象實大而堅硬,則表示身體過於虛弱。脈象逆反四季規律,則難以醫治。因此,不論是浮、沉、遲、數,都應該同時具備緩和滑利,才是真正的胃氣。如果只出現弦、鉤、毛、石、代等特殊脈象,或強勁無力,或微弱無神,則代表臟腑受損,缺乏胃氣。

3. 脾胃虛實論

徐東皋曰: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疾去,而恆易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蓋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故也。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益甚。若不見機,攻盡元氣則死矣。如虛熱者,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何也?經曰:服寒而反熱者,奈何?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若胃氣不虛,雖有病者,不攻自愈。

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觀夫藜藿野人之病,嘗不藥自愈可知矣。故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大醫。

白話文:

徐東皋說:凡是治療疾病,胃氣充實的,用攻伐之法就能治癒,而且容易痊癒;胃氣虛弱的,用攻伐之法卻不能治癒。這是因為本氣虛弱,用攻伐之法反而會使胃氣更加虛弱,藥力就無法發揮。如果過於峻猛地攻伐,就會傷及元氣,導致病情加重。如果不能察覺病情,將元氣耗盡,就會導致死亡。就像虛熱的人,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熱症加重,這是為什麼呢?經書上說:服用寒涼之藥而反倒發熱,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說:治療疾病要治其根本,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如果胃氣不虛弱,即使有病,也能不加治療而自行痊癒。

所以,中醫用藥,也常能收到很好的療效。看看那些吃粗茶淡飯的野人,常常不藥而愈,就可以知道這點。因此說:治療疾病如果不察明脾胃的虛實,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醫生。

4. 虛損以調理脾胃為主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也。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瀉利等症作矣。

故潔古制枳朮丸,東垣發《脾胃論》,使人知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完整的系統,脾胃是其中最重要的器官。胃負責接收食物,其陽氣主導氣機運作;脾負責消化吸收,其陰氣主導血液生成。胃主管食物的接收,脾主管營養的運化。

接收和運化相互配合,將食物轉化為精氣,精氣上升滋養全身,糟粕則下降排出體外,這樣身體就能保持健康。

然而,如果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不正常,就會損傷脾胃。胃受損就不能正常接收食物,脾受損就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如果脾胃都受到損害,消化吸收功能就會嚴重受阻。

這樣,人體的元氣就會變得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進而出現飽脹、胸悶、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因此,古代醫家才創制了「枳朮丸」,東垣也撰寫了《脾胃論》,旨在提醒人們重視脾胃的調理。後人稱其為醫學之道,確實有其道理。

5. 脾胃補瀉

脾附於胃之外,形如馬刀,聞聲則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體,喜燥而惡濕。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黃,其聲歌,其液涎。脾之合肉也。損於脾,則肌肉消瘦,飲食不甘,不能為肌膚。故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白話文:

脾臟位於胃的外部,形狀像馬刀,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便磨碎食物。脾臟以健運為本,喜乾燥而厭濕潤。

脾臟的味道甘甜,氣味香醇,顏色黃潤,發出歌聲,其分泌的液體是唾液。脾臟與肉相合。

脾臟受損,就會導致肌肉消瘦,飲食無味,無法滋養肌膚。因此要調整飲食,適當調節寒溫。

脾臟喜緩慢,如果吃飯過快,可以用甜味來緩解,以甘味補脾,以苦味瀉脾。

6. 脾虛升陽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奉者,脾胃和,穀氣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壽。降者,脾胃不和,穀氣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關甚巨,所以脾虛久病宜升陽,扶胃藥中,每寓升發之品。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陰精」與「陽精」的概念。「陰精」指的是身體中的營養物質,而「陽精」則是指能量或活力。

古文意指:如果一個人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即「陰精」),那麼他就能長命百歲;相反地,如果他的身體缺乏能量(即「陽精」),那他就會早逝。這其中的道理非常重大,因此在治療長期疾病時,我們通常要提升患者的陽氣,並使用一些有助於提高患者消化功能、增加營養吸收的草藥。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任何治療之前,都應該先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7. 脾虛補腎

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房勞過度,下焦陽虛,不能上蒸脾土,熟腐水穀,故飲食少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或食而嘔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補脾不效者,當責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也,其症必兼腎泄、遺精。宜八味丸、四神丸治之。

白話文:

如果脾胃和腎臟能夠正常溝通協調,則食物會自然地被消化吸收;但如果過度性生活導致下半身陽氣虛弱,無法向上溫暖並幫助脾胃將食物煮熟分解,就會出現食慾減退、胸部和隔膜堵塞感、不吃東西卻脹滿不適、吃下去的東西嘔吐出來或者難以消化等症狀,並且會出現腹瀉的情況。使用補益脾胃的方法無效時,應該考慮是腎中的“少火”不夠旺盛所引起的症狀,因爲火可以滋養土壤(即脾胃)。這種病症通常還會伴隨著遺尿和遺精的症狀。適合使用的藥物有【八味丸】和【四神丸】來治療此病。

8. 胃虛補心

有前富後貧,身心悲苦,或銳志功名,或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由是飲食減少,肌肉瘦削,宜補養心臟。蓋脾為己土,以坎中之水為母;胃為戊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先補心。甚則每多驚悸怔忡,健忘不寐。宜歸脾湯加益智仁。

白話文:

曾經富有,後來貧窮,身心飽受煎熬,或是積極追求功名,或是勞心費神,導致氣散血耗,都會造成心臟虛弱,無法滋養胃氣。因此食慾不振,身體消瘦,需要補養心臟。因為脾土以坎中之水為母,胃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須先補心。嚴重時容易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可以使用歸脾湯加上益智仁來治療。

9. 胃氣為本

經曰:人以胃氣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白話文:

古文中說:“人的生命是以胃氣為基礎的,所以如果斷了飲食,就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這裡所指的“沒有胃氣”,是指只出現五臟的脈象而沒有平和柔和的脈象。

10. 真陽不足

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甘,或脹悶痞塞,或痛滯不消,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土氣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食矣。

白話文:

如果因為性生活太頻繁而導致身體虛弱、元氣不足,無法讓脾胃得到足夠的能量來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出現食慾不佳、腹脅部脹滿、疼痛等症狀時,就必須要瞭解並治療腎臟問題。當腎功能強健後,下腹部會有熱感,可以幫助脾胃正常地工作,使得胃腸道的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11.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必先藉胃氣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藥力不能行,必致元氣敗亡而已。

白話文:

凡是治療疾病,必定要先依靠胃氣作為藥物發揮作用的關鍵。如果胃氣充實,用藥攻伐,就能驅除病邪,疾病往往容易痊癒。這是因為胃氣強盛,藥力容易通行。

然而,如果胃氣虛弱,即使用藥攻伐也無法驅除病邪,這並非藥物無法治病,而是因為胃虛本就衰弱,攻伐反而會使其更加衰弱,導致藥力更難通行。

如果長期用藥攻伐,不僅藥力難以發揮作用,更可能導致元氣耗損,最終走向死亡。

12. 脾胃強弱

東垣云: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若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大凡食積痞塊,證為有形。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積自除矣。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

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以消導。不然,反致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

白話文:

東垣說:脾胃之氣強壯,則可以多吃而不傷身,即使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感到飢餓。如果脾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就應該培補脾氣。如果脾胃虛寒,就應該溫養脾胃。如果命門火衰,就應該溫補命門火。總之,食積痞塊,症狀是有形的。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衰則虛,只要養護正氣,積塊自然就會消除。雖然說堅硬的可以削去,外來的可以去除,但如果胃氣沒有虛弱,元氣還很充實,才能使用這些方法。

有些人久病體虛,或天生元氣虛弱,就應該以固本為主,輔以消導積食。否則,反而會導致痞滿不食,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