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二十七
2. 飲食不甘
3. 經旨
《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刺志論》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白話文:
【經旨】
《靈蘭祕典》說明:脾胃是身體中的糧倉官員,所有營養物質都從這裡產生。
《刺志論》提到:食物充足則氣力充沛,食物不足則氣力衰弱,這是正常的情況,若反過來就是生病了。吃得多但氣力卻少,這就是反常。沒吃東西但氣力卻多,這也是反常。吃得多氣力卻少,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或有濕氣積聚於下部。吃得少氣力卻多,可能是因為胃或肺有異常。
《本病論》指出:飲食不節制和過度疲勞會傷害脾胃。
《玉版》篇說明:人所接受的氣力來源,是食物。食物進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就像海洋能蒸發雲氣滋潤整個天下,胃所產生的氣血,經由經絡運行全身。經絡是五臟六腑的主要聯繫網絡。
4. 脈法
脾氣受傷,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強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脈見,無胃氣也。
白話文:
當脾氣受到傷害,脈象會顯得浮大但卻無力;若是胃氣受到傷害,脈象則會呈現沉弱且難以觸摸,這些都屬於脈象不足的情況,但比較容易在尋找與按壓時察覺到。另外,有時候脈象會顯得大且有飽脹感,看起來像是消化不良,但如果誤用了攻伐或疏利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鬱悶的症狀更加嚴重。這其實是因為脾虛而產生的假象,即使脈象顯得洪大,陰分也一定受損;脈象即使堅硬有力,胃部也一定受損。
如果脈象雖然弱但卻滑順,表示還有胃氣存在。如果脈象實且堅硬,則表示病情可能更為嚴重。如果脈象與四季的特性相違背,通常代表病情可能無法治癒。因此,不論是浮、沉、遲、數的脈象,最好都能同時看到緩慢滑順的特徵,這樣才能算是脈象中還有胃氣的表現。若只看到弦、鉤、毛、石、代等脈象,或是脈搏極度強勁但完全沒有和順之感,或者脈象極度微弱而毫無生氣,這些都可以歸納為真臟脈的出現,代表已經沒有胃氣了。
5. 脾胃虛實論
徐東皋曰:百凡治病,胃氣實者,攻之則疾去,而恆易愈;胃氣虛者,攻之不去。蓋以本虛攻之,則胃氣益弱,反不能行其藥力故也。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益甚。若不見機,攻盡元氣則死矣。如虛熱者,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何也?經曰:服寒而反熱者,奈何?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若胃氣不虛,雖有病者,不攻自愈。
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觀夫藜藿野人之病,嘗不藥自愈可知矣。故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不足以為大醫。
白話文:
徐東皋說:在治療各種疾病時,如果患者的胃氣充足,使用攻邪的療法能使病情迅速好轉,且通常容易痊癒;但若患者胃氣虛弱,使用同樣的攻邪療法可能無法改善病情。這是因為本身已經虛弱的胃氣再受到攻擊,會變得更弱,以致於無法有效發揮藥物的功效。如果強烈地進行攻邪療法,可能會傷害到患者的元氣,導致病情更加惡化。如果不適時察覺,一味地耗盡患者的元氣,最終會導致死亡。例如,對於虛性發熱的患者,服用寒涼的藥物後,為何反而發熱更嚴重呢?根據古籍記載:服用寒性藥物卻出現反向的發熱反應,該怎麼辦?岐伯回答:這是由於治療時未顧及患者主要的氣的狀態,因此產生了反效果。如果患者的胃氣並未虛弱,即使患病,也可能不需治療就自然康復。
所以,中醫在用藥時,也會考慮這個原則,觀察那些生活清貧、食藜藿的人們生病時,往往能不靠藥物自行康復,這點可作為參考。因此,可以說,如果不瞭解脾胃的虛實情況來治療疾病,就不能稱為一個高明的醫生。
6. 虛損以調理脾胃為主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也。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損傷脾胃。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損,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而飽悶痞積,關格吐逆,腹痛瀉利等症作矣。
故潔古制枳朮丸,東垣發《脾胃論》,使人知以調理脾胃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
白話文:
人的身體健康,主要取決於脾胃的功能。胃部主要負責氣的活動,而脾臟則主導血液的循環。胃部負責接受食物,脾臟負責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一接受一消化,就能轉化生成精氣和津液,讓營養物質向上輸送,廢棄物向下排泄,這樣身體就不會生病了。然而,人們往往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脾胃受到損傷。一旦胃部受損,就無法正常接受食物;脾臟受損,則無法有效消化食物。當脾胃都受損時,食物的接受和消化都會變得困難。這時,身體的元氣就會變弱,容易遭受各種疾病的侵襲,進而產生飽脹、悶悶不樂、食積、關節疼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古代醫家潔古創製了「枳朮丸」,東垣則發表了《脾胃論》的學說,讓人們瞭解到調理脾胃的重要性。後世醫家稱此為醫學中的王道,確實有其深遠的意義。
7. 脾胃補瀉
脾附於胃之外,形如馬刀,聞聲則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體,喜燥而惡濕。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黃,其聲歌,其液涎。脾之合肉也。損於脾,則肌肉消瘦,飲食不甘,不能為肌膚。故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白話文:
【脾胃的調理】
脾臟位於胃的外側,形狀像馬刀,會隨著聲音的刺激而活動,活動時能幫助消化食物。脾臟的功能是健壯且活躍的,它偏好乾燥而不喜歡濕潤。脾臟的特性味道是甜的,氣味是香的,顏色是黃的,對應的聲音是歌唱聲,它所主管的是肌肉。如果脾臟功能受損,會導致肌肉消瘦,吃東西覺得沒有味道,無法養育皮膚和肌肉。因此,我們應該調整飲食,讓身體保持適當的冷暖。
脾臟需要的是放鬆,所以當脾臟過於緊張時,應該多吃些甜的食物來幫助放鬆,用甜的食物來滋補脾臟,而用苦的食物來幫助脾臟排除多餘的濕氣。
以上就是脾胃補瀉的概念。
8. 脾虛升陽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奉者,脾胃和,穀氣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壽。降者,脾胃不和,穀氣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關甚巨,所以脾虛久病宜升陽,扶胃藥中,每寓升發之品。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是由陰精供養,那他將會活得長久;相反的,若由陽精主宰,則此人壽命可能較短。所謂由陰精供養,指的是脾胃運作和諧,能順利消化食物,就像春天和夏天一樣充滿生機,因此人會活得更長久。而由陽精主宰,表示脾胃運作失調,食物消化的過程紊亂,猶如秋天和冬天的蕭瑟,故人壽命較短。
升降的道理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對於長期患病且脾虛的人來說,應當提升體內的陽氣。在調理脾胃的藥物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能提升陽氣的成分,藉此達到調節身體的目的。
9. 脾虛補腎
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若房勞過度,下焦陽虛,不能上蒸脾土,熟腐水穀,故飲食少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或食而嘔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補脾不效者,當責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也,其症必兼腎泄、遺精。宜八味丸、四神丸治之。
白話文:
【脾虛補腎】
脾臟與腎臟相互影響,正常情況下,食物和水份可以被妥善消化。但如果性生活過度,導致下焦(指身體下半部)的陽氣不足,無法向上蒸發脾臟,使食物和水份充分消化,因此會有食慾不佳,胸口感覺悶堵,或者吃不下卻覺得脹,吃了就可能嘔吐,或者食物消化不良,以及大便稀軟不成形的情況。如果補脾的方法效果不大,那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火氣(指人體能量)不足,要知道火氣可以滋養脾臟,通常這種情況還會伴隨腎虧和早洩的問題。適合使用八味丸和四神丸來治療。
這樣翻譯可以嗎?
10. 胃虛補心
有前富後貧,身心悲苦,或銳志功名,或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由是飲食減少,肌肉瘦削,宜補養心臟。蓋脾為己土,以坎中之水為母;胃為戊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先補心。甚則每多驚悸怔忡,健忘不寐。宜歸脾湯加益智仁。
白話文:
有人先前生活富裕,後來變為貧困,身心都感到悲傷痛苦,或是過度專注於追求功名,或是精神上長期處於計算勞累的狀態,導致氣力分散,血液消耗,這些都會讓心臟的功能減弱,無法有效地滋養胃部的運作。因此,飲食量逐漸減少,身體肌肉也變得消瘦,這時候應該要補養心臟。
因為脾臟在五行中屬己土,其母親元素是水(即腎);而胃在五行中屬戊土,其母親元素是火(即心)。所以,想要補養胃部,首先必須補養心臟。如果情況更嚴重的話,可能會經常感到驚恐不安、心悸,記憶力減退,晚上睡不著覺。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服用歸脾湯,並添加益智仁來調理。
11. 胃氣為本
經曰:人以胃氣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人的根本在於胃氣,因此人如果完全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就會死亡,同樣地,如果脈象顯示沒有胃氣也會致命。所謂的沒有胃氣,指的是隻出現了真臟脈(一種病理脈象),而沒有正常的胃氣脈象存在。換句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一個人如果完全不能進食或喝水,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同時,如果在診斷脈象時,只能發現病態的脈象,而找不到代表健康、養生的脈象,這也意味著身體狀況非常不妙。
12. 真陽不足
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甘,或脹悶痞塞,或痛滯不消,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土氣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食矣。
白話文:
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身體的真陽(元氣)變得衰弱,無法向上蒸發滋養脾臟,造成消化系統運作不佳。這會導致你吃東西時覺得沒有味道,或是有脹氣、悶堵、胃部不適,甚至食物消化不良。這時候,你需要知道的是應該補充腎氣。
如果腎臟功能強壯,丹田(下腹部)的火力就會旺盛,能夠向上蒸發滋養脾臟,使脾臟功能得到溫暖和調節,消化系統自然就能自我調整,胃口也會好轉。
換句話說,就是過度的性生活可能導致身體元氣不足,進而影響到消化系統的運作,需要通過補充腎氣來改善這種情況。
13.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治病,必先藉胃氣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藥力不能行,必致元氣敗亡而已。
白話文:
【胃氣為行藥之主】
凡是治療疾病,必定要先依靠胃氣作為藥物運行的關鍵。如果患者的胃氣充足,用藥後病症往往能順利消除,疾病也較容易痊癒,這是因為胃氣強健,藥效就容易發揮。
然而,若患者胃氣虛弱,即使使用藥物,病症也可能難以去除,這並不是藥物無法對抗疾病,而是由於胃氣本來就不足,再受到藥物的刺激,就會更形衰弱,導致藥力更難以發揮效用。若長期過度使用藥物,不僅是藥力無法發揮,甚至可能導致身體的根本能量耗盡,最終導致健康嚴重衰退。
14. 脾胃強弱
東垣云:脾胃之氣壯,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若脾氣虛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補之。若脾胃虛寒者,宜溫養之。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補之。大凡食積痞塊,證為有形。所謂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惟當養正,則積自除矣。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元氣尚實,乃可用也。
或病久虛羸,或元氣素弱者,亦當固本為主,而佐以消導。不然,反致痞滿不食,而益其病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當脾胃的功能強健時,可以吃很多食物而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即便超過平時的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如果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應該要適當地進行滋補。對於脾胃虛寒的人,應當用溫和的方式來調養。如果生命之火衰退,應該溫和地進行補充。
通常來說,食物積滯形成的痞塊,是有形的症狀。所謂邪氣過剩就會導致實證,而正氣耗損就會導致虛證,因此我們應該養護正氣,那麼積滯自然就會消除。雖然常說要削除堅硬的積滯,去除外來的病邪,但如果胃氣並未虛弱,體內元氣還很充足,那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然而,對於長期患病、身體虛弱,或是本來元氣就較弱的人,應該以鞏固根本為主要目標,輔以幫助消化的方法。否則,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反而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