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七 (2)

1. 食後反飽

人有能食難化,而食後反飽才是,乃脾氣虛弱,不能腐化水穀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劑,或加熱渴嘔吐,或腹脹泄瀉等症者,乃是脾胃復傷,急用六君加白芍、木香、炮姜補之。亦有脾氣鬱結者,當解鬱健脾。若用清涼降火,以致中氣虛痞而不食,或食入而反出,又以為膈噎,用行氣化痰者,必不救也。

白話文:

有人雖然能夠吃很多,但食物難以消化,吃完後反而感到很脹,這是由於脾氣虛弱,無法正常地分解消化食物。如果服用像是清胃、平胃這類藥物,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如熱渴、嘔吐、腹部脹痛或是腹瀉等,這代表脾胃進一步受損。此時應緊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白芍、木香、炮製過的薑來補養。

另外,也有人是因為脾氣鬱結,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舒緩鬱結並強健脾胃。如果錯誤地使用清涼藥物降火,會導致中氣虛弱,造成不思飲食,甚至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被誤診為食道疾病。如果再用行氣和化痰的藥物,病情必然無法好轉,無法救治。

2. 飲食不甘論

吳澄曰:脾胃為後天之根本,飲食為萬化之源頭。蓋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氣;虛損之賴以可治者,亦脾胃也。脾胃旺則飲食自甘,脾胃虧則飲食無味。故凡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勇怯。脾胃無損,諸可無慮。若見飲食不甘,此必脾胃漸敗,此將不食之機,豈但不甘而已哉。

吳又曰:飲食不甘,多因脾胃有虧,有藥誤傷,有生冷傷,有停滯傷,有惱怒傷,有火內格,有津液不足。藥誤傷者,脾胃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虛損之人,陰虛多熱,喜服滋陰降火之劑,病未降而脾胃先受其傷也。生冷傷者,素稟陰虧,內多虛熱,喜食生冷瓜果,致傷胃氣,此虛損之通弊,人多不察也。

有停滯傷者,虛損之人,脾陰不足,胃陽又虧,多食肥濃凝滯之物,以為補益,孰知停駐難消,飲食漸減,而傷食惡食也。有怒氣傷肝,木旺乘土,脾胃受傷,致飲食不甘,此因善怒所致。一中氣薄弱,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為虛火。若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為無火也。

一胃中元氣盛,津液足,則能食不傷,過時而不飢。無別故而飲食不甘者,乃胃弱津液少也。況今時之人,所願不遂,稟氣益薄,先天不足,日從事於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赴火,而不自知;耽於菸酒色欲之樂,甚至離魂喪魄,而不自惜,廢寢忘食,靡有虛日,遂致脾氣日傷,元氣日削,絕谷而斃,終莫之救,悲哉!

白話文:

吳澄說:脾胃是人出生後生存的根本,飲食則是萬物生長能量的來源。人之所以能生存,依賴的是脾胃之氣;虛弱損耗的身體能得以治療,也是靠著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胃功能旺盛,自然飲食會覺得香甜;若是脾胃功能衰退,飲食就會變得沒有味道。因此,醫生在診斷疾病時,一定要先判斷脾胃的強弱;在治療疾病時,也必須先考慮脾胃的健康狀況。只要脾胃沒有受到損傷,大多數的情況就不用太過擔心。如果出現了對飲食失去興趣的症狀,這一定是脾胃功能正在逐漸衰弱的徵兆,這可能是即將無法進食的前兆,不只是飲食沒有味道那麼簡單。

吳澄進一步解釋:對飲食失去興趣,多半因為脾胃功能的衰退,可能是藥物誤用導致的傷害,或是食用生冷食物造成損傷,也可能因為食物停滯不消化造成傷害,或是情緒煩躁影響脾胃,或是體內火氣旺盛,或是體內津液不足。藥物誤用導致的傷害,指的是脾胃偏好溫暖、不喜歡寒冷,偏好乾燥、不喜歡濕潤。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他們可能陰虛而多熱,喜歡服用滋養陰虛、降低火氣的藥物,然而,在疾病尚未被控制之前,脾胃卻先受到了藥物的傷害。生冷食物造成的傷害,是因為體質本來就有陰虛,體內虛熱多,喜歡食用生冷的瓜果,這樣會傷害到胃氣,這是虛弱人士常見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到。

食物停滯不消化造成的傷害,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他們的脾臟陰分不足,胃部的陽氣也虧欠,他們大量食用肥厚、不易消化的食物,認為這樣可以補充體力,然而,這些食物在體內停留難以消化,反而讓飲食的量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厭食的情況。情緒煩躁影響脾胃,肝氣過旺影響脾胃,也會造成對飲食失去興趣,這是由於經常發怒所導致。另一種情況是,中氣薄弱,腎臟的水份不足,虛火上昇,導致嘔吐,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這就是所謂的虛火。如果嘔吐後食物又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無火。

胃部的原氣充足,津液豐富,就能正常進食而不會受傷,即使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餓。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卻對飲食失去興趣,這就是因為胃部功能衰弱,津液不足。當今社會,人們的願望常常不能實現,體質越來越差,先天條件不足,每天忙於勞動和名利的追求,甚至置自己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沉迷於煙酒、色慾的享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每天熬夜忘食,這樣的日子一天接著一天,最終導致脾氣越來越衰弱,原氣越來越削減,不吃東西最後死亡,再也無法挽回,真是令人悲痛啊!

3. 治案

薛立齋治一婦人,年逾二十,不進飲食者二年矣。日飲清茶果品之類,面部微黃浮腫,形體如常,仍能履步,但體倦怠,肝脾之脈弦浮,按之微而結滯。薛用六君子加木香、吳萸,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餘,仍服六君之劑而安。

李士材治張七澤夫人,穀食不安,小便不禁。李曰:六脈沉遲,兩尺益甚,水泉不藏,轉輸違度,是衰火不生弱土也。投以理中湯,與八味丸互進,再劑而驗,十劑而瘥。

又治宋敬夫令愛,中氣素虛,食少神倦,忽然喘急厥逆,不知人事,咸為立斃矣。李曰:氣虛之極,土府違轉輸之職,金空失治節之權,非大溫大補,奚以拯其積虛?人參一兩,熟附子三錢,煎成加醇酒進之,一劑即蘇,十劑愈。

白話文:

[治療案例]

薛立齋治療了一位超過二十歲的婦女,她已經有兩年沒有正常進食了。她每天只喝清茶和一些水果,她的臉色有些微黃且浮腫,但她的身體狀況看起來還算正常,仍然能夠行走,只是總感到疲憊。她的肝脾脈象呈現弦浮,輕按下去會發現有些結滯。於是薛立齋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和吳茱萸來治療,結果吐出大量的痰積,她的飲食情況立即改善,身體開始消瘦,躺在牀上休息一個多月後,持續服用六君子湯,病情得到穩定。

李士材治療張七澤的夫人,她吃不下飯,而且小便控制不住。李士材診斷說:她的脈象顯示全身的脈搏都偏遲緩,尤其是雙腳的脈象更為嚴重,這是因為腎功能不足,無法正常調節水液,導致脾胃運化能力減弱。他開出了理中湯和八味丸,交替服用,服用兩次後就見效,十次後病情完全好轉。

另一次,他治療宋敬夫的女兒,她本來中氣就虛弱,食慾不好,精神疲憊,突然間呼吸急促,手腳冰涼,失去意識,大家都以為她死了。李士材說:這是氣虛到極點,脾胃功能紊亂,肺臟失去了對身體的調節,必須使用大溫大補的藥物才能挽救她長期的虛弱。他使用一兩的人參和三錢的熟附子煎煮,加入濃烈的酒一起服用,一劑下去她就醒過來,服用十劑後病情痊癒。

4. 飲食不甘例方

資生丸,治婦人男子,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能使飢。

人參,白朮(各三兩),茯苓,山藥,陳皮,麥芽,神麯,蓮肉(各二兩),苡仁,芡實,扁豆,山楂(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藿香(各一兩),白豆蔻(八錢),川連(四錢)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湯下。

羅東逸曰: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苡仁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曲、麥、豆蔻、藿、桔之辛香,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六君之燥,能補能運,臻於至和,名之資生,信不誣矣。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或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飲食,消痰涎,闢風寒濕冷邪氣。

人參,茯苓,白朮,厚朴(姜炒,各二兩),神麯(二兩五錢),麥芽,橘紅(各五錢),甘草(一兩,炒),蒼朮(米泔水浸,去皮,五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大健脾丸,一名百穀丸。

人參,茯苓,陳皮(各二兩),枳實,青皮,半夏曲,山楂,白朮(各三兩),穀芽,白豆蔻(各五錢)

川黃連(一兩六錢,同吳萸五錢浸,炒),木香(五錢)

上為末,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丸綠豆大,每服百丸。

徐東皋曰:此方健脾養胃,滋穀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強中益氣,百病不生。

張景岳曰:此方雖佳,但脾多畏寒,若非有火,當去黃連,加炮姜二兩為妙。

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大便或閉或溏,此皆胃虛所致。常服之和中理氣,消痰積,去積滯,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五錢),厚朴(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一兩),檳榔,枳實(各五錢),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用生薑自然汁為丸,每服三十丸。

東垣和中丸,用四君、乾薑、木瓜、陳皮。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山藥,扁豆(去皮,薑汁炒),蓮肉(去心,各一斤半),白朮(二斤,米泔浸,炒),桔梗,砂仁,苡仁(炒),茯苓(去皮),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水煎服。

吳鶴皋曰: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故見羸弱矣。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

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白話文:

[飲食不佳處方]

  • 資生丸:適用於男女,有助調節中焦,養護胃部,使餓時能增進食慾,飽時能幫助消化。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各90克)、茯苓、山藥、陳皮、麥芽、神麯、蓮子肉(各60克)、薏苡仁、芡實、扁豆、山楂(各45克)、甘草、桔梗、藿香(各30克)、白豆蔻(24克)、黃連(12克)。

將以上十七種材料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兩丸,佐以米湯吞服。

羅東逸表示:此方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蓮子、芡實、山藥、扁豆、薏苡仁等甘平之物補充脾臟;陳皮、神麯、麥芽、豆蔻、藿香、桔梗等辛香之物調理胃氣;對於濕熱,則用黃連清熱燥濕。此方既不像參苓白朮散易產生滯留,又不像香砂六君子湯過於燥熱,既能補又能促進運化,達到極致的和諧,命名為資生,確實恰如其分。

  • 養胃進食丸:適用於脾胃虛弱,心腹部脹滿,臉色蒼黃,肌肉消瘦,倦怠嗜睡,或食慾不佳。長期服用有助滋養脾胃,增進飲食,消除痰涎,抵禦風寒濕冷的邪氣。

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厚朴(薑炒,各60克)、神麯(62.5克)、麥芽、橘紅(各15克)、甘草(30克,炒)、蒼朮(米泔水浸泡,去皮,150克,炒)。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用水調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服用,佐以米湯吞服。

  • 大健脾丸:又稱為百穀丸。

成分包括:人參、茯苓、陳皮(各60克)、枳實、青皮、半夏麯、山楂、白朮(各90克)、穀芽、白豆蔻(各15克)。

川黃連(48克,與吳茱萸15克一同浸泡,炒)、木香(15克)。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碎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百丸。

徐東皋指出:此方能強健脾胃,滋養穀氣,消除濕熱,舒暢胸膈,消除痞滿,增強中焦氣血,百病不侵。

張景嶽表示:此方雖然優秀,但脾胃多畏寒,若非因火氣,應去除黃連,加入炮製薑二兩更為理想。

  • 和中丸:適用於長期病患對食物失去興趣,且大便可能便祕或稀軟,這都是胃虛所致。長期服用可調和中焦,理氣,消除痰積,去除積滯,強健腸胃,增進飲食。

成分包括:白朮(75克)、厚朴(60克)、陳皮(48克)、半夏(30克)、檳榔、枳實(各15克)、甘草(12克)、木香(6克)。

使用生薑汁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

東垣和中丸,使用四君子湯、乾薑、木瓜、陳皮。

  • 參苓白朮散: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嘔吐或腹瀉,或長期腹瀉,或大病後調養脾胃。

成分包括:人參、山藥、扁豆(去皮,薑汁炒)、蓮子肉(去心,各750克)、白朮(1000克,米泔水浸泡,炒)、桔梗、砂仁、薏苡仁(炒)、茯苓(去皮)、甘草(各500克)。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6克,用米湯調和吞服,或加入薑、棗,用水煎煮服用。

吳鶴皋表示:脾胃是萬物之母,各種臟腑和身體部位,接受來自脾胃的能量才能強壯。如果脾胃衰弱,其他部位無法獲得足夠能量,因此會顯得虛弱。應該以脾胃為主,然而脾胃喜歡甘甜,討厭苦澀;喜歡香氣,討厭污穢;喜歡乾燥,討厭濕潤;喜歡順暢,討厭阻滯。

此方中,人參、扁豆、甘草是甘甜的;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薏苡仁是甘甜且微乾的;砂仁辛香且乾燥,能開胃醒脾;桔梗甘甜而略帶苦澀,甘甜使它性質溫和,所以是其他藥材的載體,苦澀使它喜愛下降,因此能讓天地之間的氣息得以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