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十 (1)
上集卷之三十 (1)
1. 童子疳勞論
吳澄曰:童子疳勞,即小兒疳積也,初起於脾,後傳於腎。脾土一虛,不能攝五臟之氣而成耳。蓋小兒好食甘甜,膠滯膩積,脾胃受傷,不能消化,變而為疳,即大人之五勞也。幼科徒知用消積清熱化疳,大苦大寒之劑,而不知五勞曲折,疳症虛實,脾胃強弱,一概施之。稟氣實者,可以獲效。
若腎氣不足,脾元素虧者,惟有待死而已,其能愈乎?即大方中亦然,不獨童子也。
白話文:
吳澄說:兒童的疳勞病,其實就是小兒的疳積病,這病一開始在脾臟,之後會影響到腎臟。一旦脾臟的功能減弱,它就無法調節其他臟腑的氣血,從而形成疾病。因為小孩子通常喜歡吃甜食,這些食物容易造成腸胃的負擔,積滯不化,傷害脾胃,進而轉變為疳病,這和成人可能出現的五勞病是一樣的道理。在兒童醫學上,醫生們往往只知道使用消食、清熱、化解疳積的大苦大寒藥物,卻忽略了五勞病的複雜性,以及疳積病的虛實情況,還有脾胃功能的強弱,一律使用同樣的治療方式。對於體質較強的孩子,這種治療可能會有效。
但如果孩子的腎氣不足,脾臟本來就虧損的情況下,除了等死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呢?這種病又怎麼可能治好呢?這種情況不只是在兒童身上會發生,成人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2. 疳勞
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終宜以調補胃氣。
澄按:疳積一症,在小兒則為五疳,在大人又為五勞。又二十以下曰疳,二十以上曰勞。總由脾胃虛弱,津液枯涸。幼科治療,多用清涼,不審虛實,致令胃虛而亡其津液,內則發熱,外則肌肉削瘦。一臟虛而髒髒皆虛,漸加瘠瘦,久不能痊。必須大補氣血,兼消疳、清熱、殺蟲之藥,疊相間服。
又有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非溫補不可。總以察其虛實為要。如氣弱者,必須兼四君、異功、益氣湯之類;血虛者,必兼四物、六味、培土養陰、理脾益榮湯之類,隨症酌宜,勿執偏治。
白話文:
【疳勞】
疳,指的是乾燥之意,是因為脾胃中的津液乾涸所導致的病症。如果發生在小孩身上,我們稱之為「五疳」;若是在成人身上,則稱為「五勞」。無論如何,最終的治療方向應該是調整並補充胃氣。
進一步說明,疳積這個病症,對小孩來說就是「五疳」,對成人而言則是「五勞」。另外,二十歲以下的人患病稱為「疳」,二十歲以上的人患病則稱為「勞」。這些病症的共同原因是脾胃功能衰弱,導致津液枯竭。在兒童醫學中,常常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但若不區分虛實,可能造成胃部更虛弱,並且流失津液,內部會產生熱度,外部則是肌肉逐漸消瘦。一個器官虛弱後,其他器官也會跟著虛弱,身體慢慢變得瘦弱,長時間無法康復。治療時,必須大量補充氣血,同時搭配消疳、清熱、殺蟲的藥物,交替使用。
另外,也有因為陰虛而產生的假性熱象,脾臟和腎臟功能衰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溫補是必要的。總體來說,判斷病人的虛實情況是最重要的。例如,如果病人氣力微弱,應該搭配四君子湯、異功散、益氣湯等藥物;如果是血液不足,則應該搭配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培土養陰湯、理脾益榮湯等藥物,根據具體病情來適量使用,不要堅持一種治療方式。
3. 五疳
二十歲以下曰疳,二十歲以上曰癆。皆由脾胃虛弱,血氣枯滯,生積、生熱、生痰,乘臟氣之虛傳入為疳。間有熱者,亦虛熱耳。故治表不可妄表過涼,治虛不可峻溫驟補。
白話文:
「在二十歲以下的小孩患病稱為『疳』,而二十歲以上的人患病則稱為『癆』。這些病大都因為脾胃功能弱,導致血液和氣血運行不順,從而產生積食、熱氣、痰多的情況,再趁著臟腑機能虛弱時轉化成為疳疾。偶爾會有發熱的情況,但那也是虛弱導致的熱。因此,在治療上,不能胡亂用藥讓身體過於寒涼,同樣的,對於虛弱的狀況也不能立即使用強烈的溫補藥物。」
4. 心疳
心疳,虛熱面黃,頰赤壯熱,驚啼,神志恍惚不寧,宜田氏安神丸。面黃頰赤,身壯熱,當用錢氏補心安神丸主之。
白話文:
【心疳】
心疳這種病症,會出現體虛、發熱、臉色泛黃,但兩頰卻異常紅潤,並且有高燒的情況。患者還會出現驚嚇哭泣,精神恍惚且情緒不安的症狀,適合使用田氏安神丸來治療。
若病人臉色黃而兩頰紅,全身有高燒的情況,應使用錢氏補心安神丸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5. 肝疳
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在肝疳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白色的膜覆蓋在眼睛上;如果是筋疳,就會有拉血便且身體逐漸消瘦的現象。對於這兩種情況,應該使用補肝的地黃丸來治療。
這句古文中醫文的意思是:患有肝疳的人,會有視力模糊,眼前好像有白色膜狀物遮擋的症狀;而患有筋疳的人,則會有血便,並且身體會變得非常瘦弱。對此,中醫建議使用地黃丸來補肝,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6. 脾疳胃疳
脾疳,面黃腹大,喜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胃疳,飲食不消,多吐。
白話文:
【脾疳胃疳】
脾疳的情況,會出現面色黃且腹部腫大的症狀,患者會有吃泥土的傾向,治療上應注重補脾,可以使用益黃散來調理。
胃疳的狀況,會有食物不易消化,頻繁嘔吐的現象。
7. 肺疳
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
白話文:
關於「肺疳」這種病狀,患者會出現氣喘及口鼻長瘡的情況。治療上應著重於補充脾肺的功能,可以使用「益黃散」這種藥方來進行治療。
8. 腎疳
腎疳,羸弱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腎疳】這是指一種病狀,患者身體極度虛弱消瘦,皮膚上長有瘡疥。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應著重於滋補腎臟,可使用地黃丸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
9. 疳勞
疳勞,骨蒸,五心潮熱,盜汗,咳嗽,泄瀉,腹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治。古方八物湯去白朮,加黃耆、柴胡、陳皮、半夏、使君子、蝦蟆灰、鱉甲各等份,薑、棗煎服。或連膽丸、豬肚丸,加蝦蟆灰救之。氣促者即死。
白話文:
[疳勞症狀],指的是類似於骨蒸(類似於潮熱)的症狀,病患會出現五心(雙手心、雙腳心和胸口)熱度升高,夜間盜汗,持續性咳嗽,腹瀉,腹部堅硬如同石頭,臉色蒼白如銀。如果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則是極其難以治療的。
根據古方,應使用八物湯去掉白朮,再加入黃耆、柴胡、陳皮、半夏、使君子、蝦蟆灰、鱉甲,所有藥材比例均等,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或者可以選擇連膽丸、豬肚丸,再加上蝦蟆灰來進行救治。如果患者呼吸急促,則預示著生命危在旦夕。
10. 小兒屍疰
小兒屍疰,勞瘦,或時寒熱。方用鱉頭一個,燒灰杵末,新汲水下五分匕,立效。
白話文:
[小兒屍疰] 小孩如果患有屍疰(一種中醫說法的虛弱疾病),表現為身體消瘦,或者時常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治療方法是使用一個鱉頭,燒成灰後研磨成細末,再用新汲取的井水吞服大約五分之一的茶匙量,就能立即見效。
11. 小兒癖積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化,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類。若不早治,必成勞疳。
白話文:
小孩患有癖積這種病,是因為飲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殘渣積存在腹部,導致腹內時冷時熱,孩子會不停地想喝水,可能伴有喘息和咳嗽的症狀,這些徵狀與潮熱非常相似。如果不及早治療,很有可能會發展成為嚴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在描述一種兒童疾病,起因於飲食消化不良,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症狀,並強調了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12. 無知斫喪
凡人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況童子乎?蓋人自生以後,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多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弱者,但知自診,而培以後天,則必獲壽。設稟賦本薄,而恣情縱欲,再伐後天,必成虛損。
白話文:
大意是:一般人如果性生活過度,多半會造成身體過度消耗,何況是對兒童來說呢?因為人從出生後,生命維繫主要靠後天的精氣。因此,精氣充沛,精神也會強壯,精神強壯必然長壽;精氣虛弱,氣力也會不足,氣力不足必然早逝。對於那些天生稟賦並不是很弱的人,只要懂得自我調理,滋養後天的精氣,就一定可以長壽。但如果天生體質就較弱,卻還任意放縱慾望,進一步消耗後天的精氣,必然會導致身體虛弱,造成健康損耗。
13. 保養萌芽
有年將未冠,壬水方生,保養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或伴非人,多端斫喪,苞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責者,不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海,俾知保身之道,則彼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懇禱,呼號悲慼,何濟於事哉。
白話文:
有個少年即將成年,他的生命力剛開始蓬勃,正是需要好好保養身體的時候。然而,許多不懂事的孩子,過早地耗損自己的精力,或者和不適合的人在一起,從事各種傷害身體的事。就像花朵還沒完全綻放,卻早早凋零,這種情況實在讓人感到悲傷。但這個責任,不在這些孩子身上,而在於他們的父親和老師。如果他們沒有先教導孩子們保護自己身體的方法,那麼孩子們又怎麼會知道事情的好壞呢?只在事情發生後才焦急祈禱,痛哭流涕,對事情又有什麼幫助呢?
這段話主要在強調青春期孩子的健康保養和性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