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二
2. 秦越人《難經》治虛損法
吳澄曰:秦越人治虛損之祖也,其發明五臟治法,優入聖域。雖無方可考,而調治之法,已耀然矣。後世諸賢千方百論,有能逃此數語乎?故立為首篇。
白話文:
吳澄說:秦越人是治療虛弱損傷病狀的先驅,他創立了針對五臟的治療方法,這些貢獻卓越至極,堪稱聖境。雖然我們無法找到具體的藥方來參考,但他在調理與治療的方法上,已經非常明確且發揚光大了。後世的眾多賢能,縱使有千百種理論,又有誰能夠脫離這幾句話的範疇呢?因此,將這段內容列為開頭篇章。
3. 損其肺者益其氣
治法,如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麥冬、山藥之類。
白話文:
處理肺部功能減弱的方法,可以使用像是四君子湯這種藥方,並且添加黃耆、五味子、麥冬、山藥等草藥來增強治療效果。
4. 肺虛治法
肺虛者,呼吸少氣,鬨然喘乏,咳嗽嗌乾者,宜紫菀散調其氣。若短氣,少氣不足以息者,四君子湯;氣促氣短,上焦虛而熱者,加生脈散;虛而寒者,十全大補湯;表虛不任風寒者,黃耆建中湯;皮膚灼熱,不耐風寒,補中益氣湯;皮膚乾燥,日漸黑瘦,麥門冬飲子,咽喉乾者亦同;津液不到咽者,四君子加五味子、桔梗。
白話文:
[治療肺虛的方法]
肺臟虛弱的人,會有呼吸短淺、氣力不足,甚至喘息疲乏,咳嗽及喉嚨乾燥的情況,適合用紫菀散來調理氣血。
如果呼吸急促,感覺氣息短淺,可用四君子湯。
對於呼吸急迫且氣短,上半身虛弱且有熱感的人,可以加入生脈散。
若是虛弱且怕冷的人,可使用十全大補湯。
對於表面虛弱,不能承受風寒的人,可使用黃耆建中湯。
皮膚感到灼熱,無法忍受風寒的人,適合補中益氣湯。
皮膚乾燥,逐漸變得黝黑消瘦的人,可用麥門冬飲子,同樣適用於喉嚨乾燥的人。
對於唾液分泌不足到達喉嚨的人,可在四君子湯中加入五味子和桔梗。
5. 肺經虛分陰陽
肺中先為憂、愁、思、慮所傷,而衛氣不充,腠理不密,時有畏風寒之狀,不咳嗽而咽嗌間頻頻欲咳,面白無神,魄汗不止,體倦懶言,語微自怯,此本經氣虛,謂之陽虛也。六脈微弱,或微細不數,按之無力而空,以參、耆溫補衛氣為主。如至申酉兩顴見紅,唇紅煩咳口乾,不畏風而畏熱,或痰中有紅絲,夢遺精滑,二便燥結,六脈虛數,數而不清,此本經血少,謂之陰虛也。
白話文:
[肺經虛分陰陽]
肺部健康先受到過度的憂慮、愁緒、深思和考量的影響,導致防禦機能下降,皮膚毛孔失去保護功能,常會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雖然不會劇烈咳嗽,但喉嚨部位卻經常有想咳嗽的感覺,面色蒼白且精神萎靡,容易出汗,身體疲倦,說話無力,語音微弱且自己感到膽怯,這些都是肺經氣血不足的表現,我們稱之為陽虛。
在診斷上,脈象呈現出微弱或細小且不快速的特徵,按壓下去感覺空洞無力,治療上應以人參、黃耆等溫補藥物來增強體內的防禦能力。
如果到了下午到傍晚臉頰兩側出現紅暈,嘴脣紅且煩躁咳嗽,口乾舌燥,不怕風卻怕熱,或是痰液中夾雜紅色絲狀物,夜晚夢遺,精液易滑出,大小便乾燥且難解,脈象虛弱且快速,快速但不清爽,這表示肺經的血液供應不足,我們稱之為陰虛。
6. 肺經真火動
肺如華蓋,其位高,其氣清,其體浮,形寒飲冷先傷之。至於邪火剋金,則傷之重也。故醇飲之人,肺先受熱,胃厝火邪,終日熏蒸,咳嗽喘急,或成癰痿,聲啞無音,皮毛乾枯,癯瘦骨立,此真火之動於肺也,不治。
白話文:
肺臟像宮殿的華麗屋頂,位置高,氣質清淨,質地輕盈,易被寒冷和冷飲所傷害。若受到邪惡的火氣侵蝕,對肺臟的傷害更是嚴重。因此,常大量飲酒的人,肺臟會先受到熱氣的影響,胃部存有火氣,整天都受到這種熱氣的薰蒸,可能導致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形成肺部病變,聲音嘶啞無法出聲,皮膚和毛髮變得乾燥枯槁,身體消瘦到只剩下皮包骨,這就是肺臟受到真正火氣的侵害,若不治療,情況不會好轉。
7. 損其心者調其營衛
治法,如八珍湯,加枸杞子、棗仁、石斛、柏子仁之類。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使用像是八珍湯這樣的藥方,然後添加枸杞子、酸棗仁、石斛、柏子仁等藥材來調理。
8. 心虛治法
心虛者,恍惚憂煩,少顏色,或驚悸多汗,宜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之類。虛而煩熱渴者,十全大補湯。心懸如大飢之狀者,平補鎮心丹主之。
白話文:
[心虛的治療方法]
心臟功能虛弱的人,會有精神恍惚、憂鬱煩躁,面色蒼白,或者容易驚恐、心跳加速及多汗的情況,適合服用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等藥物。
若是虛弱又伴有煩熱口渴的症狀,則應使用十全大補湯。
如果心臟的虛弱感嚴重,像極了極度飢餓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平補鎮心丹來調理。
9. 心經虛分陰陽
心經因使心費神,曲運神機,心血必耗,心氣必虧,心包之火逆甚,則心神必不寧而蕩散,心煩壯熱,不寐怔忡,口渴舌乾,盜汗遺精,小便短赤,飲食無味,不食空嘈,神夢飛揚,脈多浮數洪虛,因陰血少而神不安,以滋補之藥調治,此治心經之陰虛也。如脈微弱不數,澀弱少神,因陽氣衰則神自衰,以補益之藥調理,此治心經之陽虛也。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心臟機能過度使用導致的陰陽失衡]
當心臟工作過於頻繁,耗費過多精力,會造成心血消耗及心氣損失。心包的火氣若過於旺盛,心神就會變得不安定且易散亂,可能產生煩躁、高熱、失眠、心悸、口渴舌燥、盜汗、遺精、小便顏色深紅、對食物失去興趣、不吃東西時胃部空虛感強烈、精神恍惚等症狀,脈搏通常呈現快速或虛弱的特徵。這是因為陰血不足導致心神不寧,應使用滋補性藥物進行調理,這就是治療心臟陰虛的情況。
如果脈搏微弱,且非快速型,呈現遲滯及精神疲弱的現象,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導致精神狀態下滑,應使用補氣藥物進行調理,這就是處理心臟陽虛的狀況。
10. 心經真火動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亢極,形質焦枯,兼相熏蒸,日隆月熾,忽爾大痛,唇青甲黑,朝發夕死,百無救一。此真火之動於心也,不治。
白話文:
心臟就像是身體中的君王,是精神智慧的來源。當心臟的火氣過旺到極點,身體會變得乾燥枯萎,並且持續受到這種高溫的蒸烤,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某天突然劇烈疼痛,病人的嘴脣變青,指甲變黑,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去世了,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救治。這就是真正的心火亢進,基本上是無法治療的。
11.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治法,如二陳湯,或加白朮、益智、白芍、砂仁、人參之類。
白話文:
處理這種情況的方法,可以使用像二陳湯這樣的藥方,或者在其中添加一些其他成分,例如白朮、益智、白芍、砂仁、人參等,來調整和改善。
12. 脾虛治法
脾虛者,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少進,宜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藿香、香附。食後便臥,精神短少,補中益氣湯,加砂仁。手足痠軟,行步欹側,四君子湯,黃耆湯。手足顫振,筋惕肉瞤似風,十全大補湯。手足痠軟,不耐勞役,一有動作,多汗困熱,十全大補湯。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能食,理中丸,少加附子。
白話文:
對於脾虛的情況,主要症狀表現為面色蒼黃,身體消瘦,會有腹瀉且排泄物偏冷稀,腹部脹氣,腸道有咕嚕聲,四肢乏力,食慾不振。對此,建議服用益黃散、參苓白朮散,並可加入木香、藿香、香附等藥材。
在飯後容易感到疲倦想睡,精神不濟的情況下,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並添加砂仁。若出現手腳酸軟無力,行走時易傾斜不穩,則適用四君子湯和黃耆湯。如遇手腳顫抖,肌肉抽搐,像風吹似的,則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
同樣地,手腳酸軟,無法承受勞累,稍微活動就大量出汗,感到疲憊發熱,也應使用十全大補湯。若是內臟機能失調,中氣運轉不順,長時間無法進食,則需使用理中丸,但可酌量添加附子。
13. 脾經虛分陰陽
脾胃之元氣虛者,多因思慮傷脾,或因勞倦傷脾。脾虛胃弱,中宮營氣不和,肢體困倦,飲食日減,肌肉消瘦而解㑊,中滿噁心,脾泄飧泄,喜熱惡寒,睡臥不安,六脈微弱而緩。此營氣虛消之陽虛也。以溫補為先。如六脈數而不清,滑而無力,大便閉結,嘈雜,中消多食易飢,此脾陰虛,本經血虛胃熱,以清補為主。亦有因別經先病,而傳於脾胃者;有因脾胃先病,而傳於他臟者,當參酌而調補之。
白話文:
如果脾胃的原氣不足,大多是由過度思考導致脾臟受損,或是因勞累過度使脾臟受到傷害。當脾臟虛弱、胃部功能也跟著下降時,身體的營養運作就會失調,使人感到疲倦無力,食慾逐漸減退,肌肉也會漸漸消瘦且鬆弛,還會出現腹脹、噁心、容易拉肚子等症狀,偏好熱食、畏懼寒冷,睡眠品質不佳,脈搏呈現出弱且緩慢的情況。這就是因為營養氣息消散所導致的陽氣不足,治療上應以溫補為首要目標。
然而,如果脈搏頻率高但卻不清晰,滑動而缺乏力度,出現便祕、煩躁,以及雖食量增加卻容易感到飢餓的情況,這就是脾臟陰氣不足,本經脈血液不足及胃部過熱,治療上應該以清補為主要策略。
此外,也有部分情況是因為其他臟器先發生問題,再影響到脾胃,或是脾胃本身先出現問題,再影響到其他臟器,這種情況下,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來進行調理與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