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上集卷之一
2. 統治大法
3. 經旨
《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調經論》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五禁》篇: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調經論》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經旨】
《上古天真論》說:現在的人,把酒當水喝,放縱成為常態,醉酒後進入房事,用慾望消耗盡他們的精氣,用過度勞累耗散他們的真元,不知道保持飽滿的狀態,不懂得適時地調養精神,只顧滿足自己的心情,逆反了生命應該有的快樂,生活作息沒有節制,因此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
《本神》篇說:五臟是負責儲存精氣的地方,不能受到傷害,一旦受傷就會失去防護導致陰虛,陰虛後就會沒有了氣力,沒有了氣力就會死亡。
《調經論》說:陽氣不足會導致身體表面感到寒冷,陰氣不足會導致內部產生熱感。
《決氣》篇說:精氣流失會導致聽力下降;氣力流失會使視力模糊;津液流失會導致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液體流失會導致關節活動不便,面色枯槁,腦髓萎縮,小腿痠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流失會導致面色蒼白,皮膚失去光澤,脈搏空虛,這些都是相應的症狀。
《通評虛實論》說:邪氣過盛就是實證,精氣損失就是虛證。
《五禁》篇:黃帝問:什麼叫做五奪?岐伯回答:形體肌肉已經被消耗,這是一奪;大量失血後,這是二奪;大量出汗後,這是三奪;大量排便後,這是四奪;新產婦或者大量出血後,這是五奪。
《調經論》說:氣力集中在一起,就是血虛;血液集中在一起,就是氣虛。存在就是實證,不存在就是虛證,所以氣力集中就沒有血液,血液集中就沒有氣力,現在血液和氣力相互失去聯繫,所以形成了虛證。黃帝問:陰氣如何產生實證?岐伯回答:情緒的喜怒無度會導致陰氣上逆,上逆後下部就會虛弱,下部虛弱陽氣就會流動,所以就形成了實證。黃帝問:陰氣如何產生虛證?岐伯回答:高興會使氣力下沉,悲傷會使氣力消失,氣力消失後脈搏就會虛弱,因為寒涼的食物,寒氣充滿全身,血液凝滯氣力消散,所以就形成了虛證。
《本神》篇說:因此智慧的人養生,必須順應四季變化,適應冷暖,控制情緒,安逸地生活,節制陰陽,調節剛柔,這樣邪氣就不會侵襲,可以長壽。
4. 脈法
虛損之脈,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者,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者,則百無一生矣。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四言脈訣》曰:骨蒸勞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損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
《李氏脈法》曰:虛脈多弦,弦大無力為血虛,弦微無力為氣虛,沉微為氣虛甚,沉澀為血虛甚,寸微尺大為血虛有火,浮急中空為血脫氣孤。
白話文:
【脈法】
在診斷虛弱或損耗的病情時,不論脈象是浮、是沉、是大、是小,只要逐漸變得緩和,就表示身體正在逐漸恢復生機。然而,如果脈象非常緊繃(弦),病情通常會非常嚴重;如果脈象非常快(數),病情可能已到了危急關頭。如果脈象先由弦細再轉為更緊更快速,那這種情況下,生存的機會極其渺茫。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柔軟、緩慢、微弱都代表虛弱,脈象緊繃表示中度虛弱,脈象細且微小則顯示氣血兩虛。
《四言脈訣》中說到,骨蒸勞熱的病症,脈象快速代表虛弱,熱且脈象短小而滯塞,必定對身體造成傷害,極度勞累引起的各種虛弱症狀,脈象常會呈現浮、軟、微、弱,脾臟功能衰竭時脈象會變得緊繃,心火旺盛時脈象會變得快速且緊張。
《李氏脈法》指出,虛弱的脈象多呈緊繃,緊繃且大但無力表示血液虛弱,緊繃且微弱表示氣虛,脈象沉且微弱表示氣虛極度,脈象沉且滯塞表示血液極度虛弱,寸脈微弱而尺脈強大表示血虛且有火氣,脈象浮且快速但中間空洞表示血脫且氣孤。
5. 虛勞虛損虛怯癆瘵辨證
吳澄曰:勞者,勞倦內傷,妄勞心力,謂之勞。虛者,精神不足,氣血空虛,謂之虛。怯者,不能任勞。損者,五臟虧損。瘵則久生惡蟲,食人臟腑。大抵皆由五臟之火飛揚,男女聲色之過度,稟先天之不足。先因勞而致虛,由虛而致怯,怯久而致損,故癆瘵自漸而深。虛、勞、怯三者可治,損與癆瘵則難治矣。
白話文:
吳澄說:所謂勞,指的是過度的勞累在身體內部造成傷害,不當的耗費心力,這就是勞。虛,是指精神狀態不佳,氣血供應不足,這就是虛。怯,指的是無法承受勞累。損,則是五臟功能的衰退。至於瘵,是因為長時間存在惡性寄生蟲,侵蝕人的內臟。基本上,這些狀況都是由於五臟中的火氣過盛,或是男女之間過度的縱慾,以及先天的體質就不足所導致。最初是由勞累導致虛弱,再由虛弱導致怯懦,怯懦久了就會造成損耗,所以癆和瘵的病情會從輕微逐漸加重。虛、勞、怯這三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但若是到了損或癆、瘵的階段,治療起來就困難多了。
6. 虛損內候
由足三陰虛損,當於炎夏金衰水涸,不能嗇養,至冬月火氣潛藏,時親幃幕,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或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皆能致之。
白話文:
因腳部的三條陰性經脈虛弱耗損,在酷熱的夏天,身體金氣衰弱、水分不足,無法得到適切滋養,到了冬季,人體的火氣深藏體內,此時常處於溫暖的被窩中,或是如果在精血尚未完全充盈時就過早地消耗,亦或是正值氣血旺盛成長期卻因勞累和過度用心導致損耗,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疾病。
7. 虛損外候
外症:食少體倦,潮熱自汗,身熱咳嗽,腰脅作痛,男子則遺精寢汗,女子必帶漏經枯。《素問》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外部的症狀表現為食慾減退、身體疲倦乏力、時有低燒並自發出汗、身體發熱伴隨咳嗽、腰部和脅部感到疼痛。在男性身上,可能會出現遺精和睡覺時出汗的情況;而女性則可能有白帶異常和月經量減少甚至停經的問題。《黃帝內經·素問》中有提到,這類由心脾兩臟引發的疾病,往往與人的情緒壓抑,無法抒發有關,特別是在女性身上,可能表現為月經失調或停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