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四 (5)
上集卷之十四 (5)
1. 咯血方
七珍散,治久病咯血成勞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黃粟米,黃耆(各一兩)
論曰:此純是氣藥,今以治血者,以久病傷脾肺,雖用血藥,恐滋潤之品,益足損脾,脾為金母,故只以脾為重也。虛則補其母,且培其土,能不作瀉,縱咯血甚,尚可調治。若滋陰藥多,病雖似減,一旦食少作瀉,則不可知矣。故血症必用脾肺藥收功,亦一定之法也。
聖餅子,治咯血等症。
青黛(一兩),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以黃耆煎湯,炒如褐色,二味研作餅子,入柿餅內,濕紙包煨,連柿餅研細,米湯服下。
荷葉散,治咯血,用此方最良。
荷葉(不拘多少,焙乾為末)
上米飲或白湯送下。
思袍散,治咯血、吐血、唾血,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乾荷葉,茅根(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三錢,濃煎桑白皮湯,食後溫服。
羅用蒲黃、荷葉二味。
丹溪方,治咯血。
桑白皮(一錢五分),半夏(炒),知母,貝母,茯苓,生地,陳皮(各一錢),阿膠(炒),甘草,杏仁(炒,各五分),梔子,桔梗,柳桂(二分,入此以治上焦)
上用薑、蔥、白水煎服。
又方,治咯血、衄血。
白芍藥(一兩),犀角(二錢五分)
上為末,新汲水調服一錢,血止為限。
白及散,治咯血。
白及(一兩),藕節(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地黃散,治一切吐血、咯血,能解一切毒,及諸熱煩躁。
茜草根(四錢),大豆子,黃藥子,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下。加人參二兩,治痰嗽有血。
白話文:
【咯血方】
[七珍散],適用於長期咯血導致勞損的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黃粟米、黃耆(各1兩)
說明:這些全都是調理氣血的藥材,現在用來治療血癥,是因為長時間的疾病已傷害到脾臟和肺部。雖然使用了補血的藥物,但滋潤的成分可能會進一步損壞脾臟,脾臟是肺臟的母親器官,所以我們更重視脾臟的健康。在虛弱的情況下,應補充其母親器官,同時培養身體的根基,這樣即使不會造成腹瀉,就算咯血情況嚴重,還是可以得到調理。如果過多使用滋補陰液的藥物,病症看似減輕,但一旦食慾減退並出現腹瀉,那後果就難以預料了。因此,治療血癥必須使用脾肺藥材來達到最終的療效,這是一個固定的原則。
[聖餅子],適用於咯血的症狀。
青黛(1兩)、杏仁(49粒,去皮尖)
使用黃耆煎煮的湯汁,將藥材炒至呈褐色,然後研磨成餅狀,放入柿餅中,用濕紙包裹後烘焙,再連同柿餅一起研磨成細粉,以米湯服用。
[荷葉散],適用於咯血,這個配方非常有效。
荷葉(不限量,烘乾後磨成粉末)
以米湯或是清水送服。
[思袍散],適用於咯血、吐血、唾血,以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乾荷葉、茅根(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3錢,以濃煎的桑白皮湯,在飯後溫熱服用。
[丹溪方],適用於咯血。
桑白皮(1錢5分)、半夏(炒)、知母、貝母、茯苓、生地、陳皮(各1錢)、阿膠(炒)、甘草、杏仁(炒,各5分)、梔子、桔梗、柳桂(2分,加入此藥材來治療上焦)
以上藥材與薑、蔥一同以清水煎煮服用。
另一個配方,適用於咯血、鼻血。
白芍藥(1兩)、犀角(2錢5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以新汲取的冷水調和服用1錢,直到血止。
[白及散],適用於咯血。
白及(1兩)、藕節(5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1錢,以清水服用。
[地黃散],適用於各種吐血、咯血,能解除所有毒素,以及各種熱症引起的煩躁。
茜草根(4錢)、大豆子、黃藥子、甘草(各2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2錢,以新汲取的冷水服用。如果痰中有血,可以加入2兩的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