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上集卷之十八
2. 七情內郁
3. 經旨
《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愁憂恐懼即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疏五過論》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脈滿去形。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白話文:
【經旨】
在《剛柔》篇章中提及:過度的憂慮、恐懼、憤怒會傷害氣,氣受損會影響臟器,導致臟器生病。憂愁過多會傷害心臟。憤怒使得氣逆流,由下往上,會傷害肝臟。過度的憂慮和恐懼也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或攝入過多寒涼飲食會傷害肺部。
《本神》篇章中提到:心靈過度緊張和思慮會傷害精神,精神受損會使人產生恐懼感,失去自我控制,肌肉萎縮,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可能會在冬天死亡。長期的憂愁不解會傷害脾臟的意志力,意志受損會使人精神混亂,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可能會在春天死亡。過度的悲傷會傷害肝臟中的魂魄,魂魄受損會使人行為狂亂,失去理智,生殖器縮小,筋肉抽搐,兩側肋骨無法抬起,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可能會在秋天死亡。過度的喜悅會傷害肺臟中的魄力,魄力受損會使人行為狂亂,皮膚乾燥,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可能會在夏天死亡。
過度的怒氣會傷害腎臟中的意志力,意志受損會使人記憶力減退,腰部和脊椎無法彎曲,毛髮枯槁,面色憔悴,可能會在夏季末期死亡。持續的恐懼會傷害精氣,精氣受損會使骨骼痠痛,肢體無力,精氣時常自行流失。
《疏五過論》篇章中指出:從高貴地位突然跌落至卑微,即使未受到外邪侵襲,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稱之為“脫營”。從富有突然變為貧窮,稱之為“失精”,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受阻,疾病會同時發生。情緒劇烈起伏,先樂後苦,都會傷害精氣,精氣枯竭,身體會逐漸衰弱。過度的憤怒會傷害陰氣,過度的喜悅會傷害陽氣,氣血上沖,脈搏滿溢,形體衰弱。因此,即使未受到外邪侵襲,地位下降也會使精神受損,身體必將衰敗。從富有突然變為貧窮,即使未受到外邪侵襲,皮膚會乾燥,筋肉會萎縮,可能導致四肢無力,肌肉抽搐。
4. 脈法
郁脈多沉伏,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皆然。郁脈或促,或結,或澀。
景岳曰:凡郁之脈,在古人皆以結、促、止節為郁脈,使必待結、促、止節而後為郁,則鬱症不多見矣。故凡鬱症,但見氣血不順,而脈不和平者,其中皆有郁也。惟情志之郁,則如弦、緊、沉、澀、遲、細、短、數之類,皆能為之。至若結、促之脈,雖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促、結也。
惟氣血內虧,則脈多間斷,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此以不相接續,尤屬內虛。故凡辨結、促者,又當以有神無神辨之,其或來去有力,猶可郁論。若以無力之結、促,而悉認為氣逆痰滯,妄行消散,則十誤其九矣。
白話文:
鬱悶的脈象大多呈現沉伏狀,如果鬱悶在上部,會在寸脈顯現;如果鬱悶在中部,會在關脈顯現;如果鬱悶在下部,會在尺脈顯現,左右兩手的脈象都是這樣。鬱脈可能表現為促脈(跳動快速),也可能表現為結脈(跳動緩慢),或者澀脈(跳動困難)。
景嶽說:古人在診斷鬱症時,通常將結脈、促脈、停頓的脈象視為鬱脈。但如果必須等到出現這些特徵後才能診斷為鬱症,那麼鬱症的病例就不會太多。因此,只要是出現氣血運行不順暢,脈象不平和的情況,都可以認為存在鬱症。尤其是因情緒問題導致的鬱症,如弦脈(緊張)、緊脈(收縮)、沉脈(深藏)、澀脈(阻塞)、遲脈(緩慢)、細脈(微弱)、短脈(不足)、數脈(頻繁)等都可能是其表現。至於結脈和促脈,雖然常見於鬱症患者,但有鬱症的人不一定都會出現這兩種脈象。
只有當氣血內虛時,脈象才會多出現間斷。如果平時沒有結脈,卻因為生病突然出現結脈,這表明脈象無法正常連接,更屬於內虛的表現。因此,判斷結脈和促脈時,還應根據有無神氣來區分。如果脈象來去有力,仍可從鬱症的角度進行討論。但如果將無力的結脈和促脈一概視為氣逆(氣流逆反)或痰滯(痰液積聚),盲目地進行消散治療,那將會導致九成的診斷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