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八 (1)

1. 郁論

吳澄曰:百病皆生於郁。故凡病之屬郁者,十常八九。有本氣自鬱而病者,有別臟所乘而鬱者。《內經》所論,只言五行勝復之理,故有五氣之郁。丹溪推而廣之,則有氣、血、痰、火、濕、食之六郁。趙氏又推而廣之,凡傷風、傷寒、溫暑、時疫外感等症,皆作郁看。余又推而廣之,凡七情五志,勞傷積食,各病皆屬於郁。

蓋情志怫抑,無不關於心,郁者心病也。童男、室女、師尼、寡婦,所欲不得,或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名利場中榮辱所關,或衣食牽累,利害切身,因而抑鬱成勞損者,不知凡幾,皆心之郁以致之也。趙氏以木氣一郁,而五氣相因皆郁,主以逍遙散。予謂心氣一郁,而百病相因皆郁,宜用趙敬齋補心丸,並歸脾湯。

蓋心藏神而生血,心鬱則不能生血而血少,血少則怔忡健忘,驚悸,盜汗,遺精之虛症生矣。心鬱則不能生脾土,脾傷則不能統血,不能統血則吐衄,不眠食少,腸紅崩漏,體倦神疲之虛症生矣,故主以歸脾湯。歸脾者,治勞傷心脾之聖藥也。心者君主之官,五臟系皆通於心,一有不平,心即應之。

補心之方,前哲不少,然未能貫乎五臟。惟趙敬齋補心丸一方,極其縝密,能安養心神,治心氣不足也。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則女子不月。有不得隱曲者,蓋指憂心悄俏,抑鬱不伸,有無可如何之狀,生氣日削,神氣日喪,而在女子則為不月也。嗚呼!天不滿東南,地缺陷西北,則天地亦無全功,而人生朝露,寄居塵世,氣運不齊,機緣難湊,豈盡十全,從心所欲,惟居命以俟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故無入而不自得焉。

孔聖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氏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此皆治郁之真詮,卻病之妙諦。然非有根基上智之人,襟懷曠達之士,終久擺脫不開,必愈病而愈郁,愈鬱而愈病,惟有待斃而已。雖千百劑逍遙、歸脾何益也?

白話文:

[對於鬱結的探討]

吳澄曾經說過,各種疾病大多源於鬱結。因此,屬於鬱結導致的病症,十之八九是存在的。有的是由於自身氣息鬱結導致生病,有的是其他臟腑功能失調造成的鬱結。《黃帝內經》裡提到的,主要是五行之間的制約和反制原則,所以有五種氣息的鬱結。丹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氣、血、痰、火、濕、食六種鬱結。趙氏更進一步,認為包括風寒、傷寒、溫熱、暑熱、時疫等所有外感疾病,都可以視為鬱結。我再次擴展這一理論,認為所有的情緒、五志(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勞累傷身,食物積滯等疾病,都與鬱結有關。

情緒壓抑,無不影響心臟,鬱結實際上就是心臟的問題。如童男、室女、師尼、寡婦,慾望得不到滿足,或由富轉貧,由貴變賤,在名利場中經歷榮辱,或因生活壓力,個人利益受到威脅,因此鬱悶成疾,這種情況不知道有多少,都是由於心臟的鬱結所致。趙氏認為,一旦肝氣鬱結,其他四氣也會相繼鬱結,主張使用逍遙散。然而,我認為,一旦心氣鬱結,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應該使用趙敬齋補心丸,配合歸脾湯。

因為心臟儲存精神,生成血液,如果心臟鬱結,就不能生成足夠的血液,血量減少,會產生心跳加速、記憶力減退、驚嚇、盜汗、遺精等虛弱症狀。心臟鬱結還會影響脾臟功能,脾臟受損,無法控制血液,就會出現吐血、鼻血、失眠、食慾下降、腸道出血、月經失調、體力衰竭、精神疲憊等虛弱症狀,因此主張使用歸脾湯。歸脾湯,是治療心脾勞損的靈藥。心臟就像君王,其他五臟的功能都與心臟相關,一旦出現不平衡,心臟就會有所反應。

古人補心的方子有很多,但大多未能全面涵蓋五臟。只有趙敬齋補心丸,其配方極為精密,能安撫心神,治療心氣不足。古籍記載:兩陽病變發生在心脾,如果有無法排解的苦惱,女性就可能停經。無法排解的苦惱,指的是持續的憂慮,鬱悶無法釋放,呈現出無可奈何的狀態,生命力逐漸消逝,精神逐漸萎靡,對女性來說,就表現為停經。唉!天不滿東南,地缺西北,即使是天地,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人生短暫,寄居於塵世,氣運不同,機緣難遇,怎能事事如意,隨心所欲,只能接受命運,耐心等待。富貴者行富貴之道,貧賤者行貧賤之道,處於困境者行困境之道,因此,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

孔子以粗茶淡飯為樂,彎曲手臂當枕頭,也能找到樂趣。顏氏在簡陋的小巷裡,只有一簞食物,一瓢水,人們無法忍受這樣的困苦,但他依然保持樂觀。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其自然,接受正確的結果。這些都是治療鬱結的真實教誨,遠離疾病的微妙真理。然而,如果不是有深厚修養和智慧的人,胸襟開闊的人,最終還是無法擺脫鬱結,病情會越來越重,鬱結也會越來越深,只能等待死亡。即使服用數百劑逍遙散、歸脾湯,又有何益?

2. 郁證

《內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

澄按:金木水火土,各有其性,所願不遂,則鬱生焉。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不過順其自然之性而已。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是郁之為病,非獨六氣使然。《內經》五法,不得不借五氣以發明其精妙,其中意義無窮,不可執一而論也。

古方越鞠丸、四磨湯、四七湯、七氣湯,皆以行氣開鬱化痰為主。若病初起氣滯,鬱結不開,宜順其自然之性而開之則可矣。若久病虛損之人,情志不遂,所願不得,勞心焦思,憂愁百結,神消氣阻,精血暗傷,不知培補真元,而仍日以行氣化痰開鬱為事,其不危者幾希。況今時之人,適意者恆少,怫意者恆多,虛損之因皆從此起。

惟能順其自然之性,從其心之所欲,則心境漸開,興趣日起。此即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之法,而非逍遙、鬱金等藥所可療也。

白話文:

【鬱證】

《內經》提及:當木氣鬱結時,應使其得以宣達;火氣鬱積,需促其發散;土氣鬱悶,應減少其負荷;金氣鬱塞,需使其得以排解;水氣鬱滯,則需設法使其流通。調整這些氣的狀態,對於過度的情況,應採取相剋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排解。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其特性,當願望無法實現時,鬱悶便由此產生。使其宣達、發散、減輕、排解、流通,不過是順應其自然屬性而已。丹溪先生指出:當氣血平和,各種疾病便不會產生,一旦鬱悶,各種疾病便接踵而至。因此,鬱證的形成,並非僅由六氣所導致。《內經》中的五種方法,必須藉助五行來揭示其深奧的智慧,其中蘊含的意義無窮無盡,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理解。

古方如越鞠丸、四磨湯、四七湯、七氣湯等,都以行氣、開鬱、化痰為主要治療手段。如果病初起,氣滯鬱結,應該順應其自然屬性來開導。然而,對於長期患病、身體虛弱的人,因情志不暢,願望未能實現,勞心焦慮,憂愁纏繞,精神萎靡,氣血受阻,精血悄悄受損,卻未意識到要滋養根本,反而每天以行氣、化痰、開鬱為事,這樣的人,能不陷入危險的幾率微乎其微。況且,現今社會的人,順心如意的時候少,不如意的時候多,虛損的原因往往由此而起。

唯有順應其自然屬性,遵循心中的願望,心境才會逐漸開闊,生活興趣日益增加。這就是達到、發散、減輕、排解、流通的方法,而不是單靠逍遙散、鬱金等藥物所能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