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上集卷之二十七
2. 飲食不甘
3. 經旨
《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刺志論》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白話文:
【經旨】
《靈蘭祕典》說明:脾胃是身體中的糧倉官員,所有營養物質都從這裡產生。
《刺志論》提到:食物充足則氣力充沛,食物不足則氣力衰弱,這是正常的情況,若反過來就是生病了。吃得多但氣力卻少,這就是反常。沒吃東西但氣力卻多,這也是反常。吃得多氣力卻少,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或有濕氣積聚於下部。吃得少氣力卻多,可能是因為胃或肺有異常。
《本病論》指出:飲食不節制和過度疲勞會傷害脾胃。
《玉版》篇說明:人所接受的氣力來源,是食物。食物進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就像海洋能蒸發雲氣滋潤整個天下,胃所產生的氣血,經由經絡運行全身。經絡是五臟六腑的主要聯繫網絡。
4. 脈法
脾氣受傷,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故無論浮、沉、遲、數,皆宜兼見緩滑,方是脈中之胃氣。若見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但代,或強搏之極,而全無和氣,或微渺之極,而全無神氣,總云真臟脈見,無胃氣也。
白話文:
當脾氣受到傷害,脈象會顯得浮大但卻無力;若是胃氣受到傷害,脈象則會呈現沉弱且難以觸摸,這些都屬於脈象不足的情況,但比較容易在尋找與按壓時察覺到。另外,有時候脈象會顯得大且有飽脹感,看起來像是消化不良,但如果誤用了攻伐或疏利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鬱悶的症狀更加嚴重。這其實是因為脾虛而產生的假象,即使脈象顯得洪大,陰分也一定受損;脈象即使堅硬有力,胃部也一定受損。
如果脈象雖然弱但卻滑順,表示還有胃氣存在。如果脈象實且堅硬,則表示病情可能更為嚴重。如果脈象與四季的特性相違背,通常代表病情可能無法治癒。因此,不論是浮、沉、遲、數的脈象,最好都能同時看到緩慢滑順的特徵,這樣才能算是脈象中還有胃氣的表現。若只看到弦、鉤、毛、石、代等脈象,或是脈搏極度強勁但完全沒有和順之感,或者脈象極度微弱而毫無生氣,這些都可以歸納為真臟脈的出現,代表已經沒有胃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