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 (1)
上集卷之三 (1)
1. 上集卷之十三
2. 血證八法扼要
3. 總論
吳澄曰:夫血者,水火合德而生,其形象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為體,合火之神以為用,人賴以有生。其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氣使然也。故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經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是也。然人之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息。
凡血之越出上竅者,皆氣為之也。先賢立論,治法不一,或主溫補,或主寒涼,或以活血行氣,或以滋陰降火,或以心腎為主,或以脾胃為急,或主潤肺,或主疏肝。有是病用是法,非漫然也。無如時師不察,不明夫寒熱虛實之旨。欲用溫補,畏其助火添邪。欲用寒涼,畏其血凝不散。
活血行氣,又恐傷其真元。滋陰降火,又恐傷其脾胃。心陽腎陰不分,脾胃勇怯罔顧。潤肺難痊,疏肝恐誤,藥餌妄投,希圖僥倖,未有能毅然獨斷於中者也。余歷練數十年,見症甚多,務求其要,晝夜苦思,深知根底,立為八法。以氣為主,貫通寒熱虛實,經緯其間,條分縷析,開卷瞭然。
以見氣虛者宜補氣,陷者直升氣,逆者宜降氣,滯者宜行,外寒者宜散,內寒者宜溫,虛火者宜滋,實火者宜清。當用寒涼者,竟用寒涼,而無傷脾敗胃之虞。當用溫補者,竟用溫補,而無添邪助火之弊。活血行氣,非活血行氣則血不痊。滋陰降火,非滋陰降火則血不止。以心陽為主者,必當行陽固陰。
以脾胃為急者,必當調和中土。當潤肺則潤肺,當疏肝則疏肝。確然可據,不致臨證茫然,妄執臆見,歧中又歧也。
白話文:
吳澄說:血液是由水和火兩種屬性結合而成,它的形態像天一的水,顏色遵循地二的火,它提取水的精華作為身體的組成部分,融合火的能量作為功能,人類的生命倚靠它而存在。血液的進出升降,以及對身體的滋潤和流通,都是由氣來引導的。因此,氣可以視為無形的血,血可以視為有形的氣。古籍記載:血和氣,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然而,人體內的氣和血是不可分割的,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互依存,不斷地循環。
凡是血液從上方孔竅溢出的情況,都是因為氣的緣故。前輩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強調溫補,有的強調寒涼,有的提倡活血行氣,有的建議滋陰降火,有的認為應以心腎為主,有的認為應緊急處理脾胃,有的主張滋潤肺部,有的則建議疏肝解鬱。有這種疾病就使用這種方法,並不是隨便的。然而,一些醫生未能深入理解,不明白寒熱虛實的原理。想使用溫補,又擔心會助長火氣和邪氣。想使用寒涼,又怕血液凝固無法散去。
活血行氣,又擔心損傷了根本的元氣。滋陰降火,又怕損傷脾胃。對於心臟的陽氣和腎臟的陰氣區分不清,對於脾胃的強弱視而不見。滋潤肺部難以治癒,疏肝解鬱可能導致誤診,胡亂使用藥物,希望僥倖成功,很少有人能在其中堅定地做出自己的判斷。我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累積,見過很多病例,努力尋找關鍵,日夜苦思,深刻理解根源,制定了八種方法。以氣為主,貫穿寒熱虛實,綜合考慮各種情況,詳細分析,一目瞭然。
當發現氣虛時應補氣,氣下陷時應直升氣,氣逆時應降氣,氣滯時應促使其流動,外部寒冷時應散寒,內部寒冷時應溫暖,虛火時應滋養,實火時應清除。應該使用寒涼時,就直接使用寒涼,而無需擔心傷害脾胃。應該使用溫補時,就直接使用溫補,而無需擔心助長邪氣和火氣。活血行氣,如果不活血行氣,血液問題不會痊癒。滋陰降火,如果不滋陰降火,血液不會停止溢出。以心臟的陽氣為主,必須調理陽氣,鞏固陰氣。
以脾胃為急迫處理的重點,必須調和中土。該滋潤肺部就滋潤肺部,該疏肝解鬱就疏肝解鬱。這些方法確實可靠,不會在診斷時茫然無措,不會隨意堅持個人看法,不會在分歧中再產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