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八 (4)
上集卷之十八 (4)
1. 濕鬱
周身腫痛,脈沉而細。宜白芷、二朮、茯苓、川芎、香附子,或升陽除濕湯。或濕流關節,遇陰則發疼痛。宜羌活、獨活、二朮、苓、瀉之類。
白話文:
患者全身腫痛,脈象沉細。建議服用白芷、二朮、茯苓、川芎、香附子,或服用升陽除濕湯。
另外,也可能因為濕氣流注關節,遇到陰冷天氣就發作疼痛。建議服用羌活、獨活、二朮、茯苓以及具有利水瀉濕功效的藥物。
2. 風鬱
頭目皆痛,項背拘急,鼻嚏聲重,皮膚頑麻,癮疹瘙癢,或惡寒壯熱。宜消風散,或麻黃、桂枝、柴、葛、荊、防、生薑、薄荷之類。
白話文:
患者感到頭部和眼睛都疼痛,脖子和後背僵硬緊繃,打噴嚏聲音很大,皮膚麻木無感覺,身上出現疹子並伴隨劇烈瘙癢,有時還會感到發冷發熱。建議服用消風散,或使用麻黃、桂枝、柴胡、葛根、荊芥、防風、生薑、薄荷等藥材。
3. 寒鬱
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厥冷拘急。宜理中湯、乾薑、桂、附、吳茱、蓽茇、胡椒之類。
白話文:
患者體內寒氣較多,出現嘔吐、腹痛、大便稀薄、脈象沉細無力、四肢冰冷、肢體拘緊等症狀。建議服用理中湯,並加入乾薑、桂枝、附子、吳茱萸、蓽茇、胡椒等藥物。
4. 熱鬱
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口燥咽乾,狂躁心煩。宜黃連解毒湯、梔子、石膏、龍膽草、知母、連翹、犀角、元參之類。
白話文:
患者出現高燒、乾嘔、胡言亂語、失眠、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等症狀。建議使用黃連解毒湯,以及梔子、石膏、龍膽草、知母、連翹、犀角、元參等藥物。
5. 治案
錢漸川幼攻文勤苦,久之抱郁成疾,上焦苦咽閉,中焦苦膈噎,下焦苦遺濁,極而嘔血幾殆,醫罔效。顧愛杏分治之,上焦用藥,清火解毒,食飽服;中焦用藥,開鬱除煩,食後服;下焦用藥,升降水火,空心服。品不過三四,劑不過五六,病若失。
吳茭山治一女子,瘦弱性急,因思過度,耗傷心血,遂得失志癲疾,或笑或哭,或裸體而走,或閉戶而多言。父母憂疑,諸療罔效。吳認其脈浮而澀,思慮過傷,神不守也。用河車二具,漂洗如法,煮爛,如豬肚切片,任意啖之,二次即愈。後服定志丸一料,日煎補心湯一服,調理一月。日後乃畢婚,次年生一子,身肥壯。
白話文:
錢漸川年輕時努力讀書,十分勤奮刻苦,過了一段時間,心胸鬱結,病了起來,上焦感到咽喉苦痛阻塞,中焦感到胸口苦悶噎住,下焦則出現遺精的症狀,病況嚴重到吐血,幾乎要喪命,醫生都束手無策。顧愛杏將他的病分開治療,上焦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飯飽後服用;中焦用開鬱除煩的藥物,飯後服用;下焦用升降水火的藥物,空腹服用。藥物種類不過三、四種,藥方也不過五、六劑,病況就減輕了。
吳茭山治療一位女子,她體瘦心急,因為過度思念,耗損了心血,因此患上了失志癲狂的疾病,時而大笑時而哭泣,時而赤裸身體奔跑,時而關起門來說個不停。她的父母非常擔憂,找了很多醫生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吳茭山診斷出她的脈象浮而澀,思慮過度,神志不守,於是用河車(即牡蠣)兩個,按照方法清洗乾淨,煮爛後切成像豬肚一樣的片狀,讓她隨意食用,兩次就治好了。之後再服用定志丸一料,每天煎服補心湯一劑,調養一個月。後來她順利結婚,次年生了一個身體肥壯的兒子。
—女許嫁後,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朱診其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想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則傷脾。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剋土,怒則氣升發而衝開脾氣矣。今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時許,令解慰之,與藥一服,即索粥食矣。
朱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且夕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愈
白話文:
一位女子許嫁後,丈夫出外經商,兩年未歸。她因此茶飯不思,整日昏昏沉沉地躺在牀上,像是癡呆了一樣,身體並無其他病症,只是常常坐靠在牀邊。朱醫生診斷了她的肝脈,脈象弦緊,出現在寸口位置,便說道:「這是思慮過度,導致氣血鬱結的症狀。單靠藥物難以完全治癒,只有讓她開心起來才能解開心結,否則會傷脾。脾臟主思,思慮過度就會造成脾氣鬱結,導致不思飲食。而怒氣屬於肝木,肝木能夠剋制脾土,生氣就會使氣血上湧,沖開脾氣的鬱結。現在,我們激怒她,讓她大哭三個多時辰,再安慰她,並給她服用藥物,她便立刻想要吃粥了。」
朱醫生接著說:「雖然思慮過度的症狀已經解除,但必須讓她感到開心,才能防止再次鬱結。所以我假裝她丈夫有書信傳來,說他即將回家,不久就會回來。過了三個月,她丈夫果然回家了,她的病也痊癒了。」
6. 外郁
吳澄曰:內郁者,七情之郁也。外郁者,六氣之郁也。六氣傷人,皆有傳變,由輕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經,聚而不散,有失升降變化之權,鬱結不開,厭厭有似虛損癆瘵之症。
白話文:
吳澄說:「內部阻滯的情緒就是指七種情緒所引起的阻滯;外部阻滯是指六種天氣因素所引發的阻滯。六種天氣因素對人的影響都是會有所轉化和加重,從輕微到嚴重。只有外部阻滯的病症,只是停留在原本的位置上,聚集在一起而無法分散出去,在升降變化方面失去了控制力,導致阻滯不能打開,病人感到無精打採、疲倦不堪,好像患上了虛弱消瘦的肺病一樣。」
7. 外郁類虛損
素有陰虛火症,外為風寒水濕所感,皮毛閉寒即為郁。鬱則火不得泄,血隨火而妄行。鬱於經絡則從鼻出,鬱於胃脘則從口出。凡系郁,其脈必澀,其人必惡風惡寒。不知者便以為虛,而補之誤矣。視其面色必滯,喜嘔,或口苦,或吐酸,審有如是症,必當舒郁為主。
澄按:此外郁之類損者。蓋氣血充和,脈絡貫通,百病不生。今為六淫所傷,氣血抑窒,則有寒熱吐衄之患。雖年深月久,鬱而不開,不兼舒郁,治必不效。
白話文:
患者原本就有陰虛火旺的體質,又受到風寒水濕的侵襲,導致毛孔閉塞,寒氣鬱積在體內,這就是「鬱」。鬱積之氣會阻礙體內熱氣的發散,導致血液跟著熱氣亂竄。鬱積在經絡則會從鼻子流出來,鬱積在胃脘則會從嘴巴吐出來。凡是鬱積之症,脈象一定澀滯,患者一定怕風怕寒。不懂的人就以為是虛症,用補藥來治療就錯了。觀察患者的面色一定黯滯,容易嘔吐,或是嘴巴苦澀,或是吐酸水,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要以舒解鬱氣為主要的治療方向。
另外,鬱積之症會損害身體。因為氣血充盈和諧,經脈暢通無阻,百病自然不會產生。現在因為六淫邪氣的侵襲,導致氣血受阻,就會出現寒熱、吐血、鼻出血等症狀。即使病症已經持續很久,鬱積之氣不疏解,治療方法不包含舒解鬱氣,治療一定不會有效。
8. 火鬱類虛損
男婦四肢發熱,肌肉筋痹,骨髓皆熱如火燎,捫之令人亦熱。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又因胃虛,過食生冷冰水無度,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宜以火鬱發之。
澄按:六郁之症,惟火最多,所以東垣之法,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補脾胃瀉陰火升陽等湯。
白話文:
男性或女性出現四肢發熱、肌肉筋骨痠痛,骨髓都像是火燒一樣熱,摸起來也會感到很熱。四肢屬於脾臟,脾臟如同土,熱氣藏在地中,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血虛引起的。另外,也可能是因為胃虛,過度食用生冷冰水,導致陽氣被阻礙在脾臟之中,需要用火來疏導鬱結。
澄按:六鬱之症,惟火最多,所以東垣之法,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補脾胃瀉陰火升陽等湯。
六種鬱結的病症中,以火鬱最為常見。因此,東垣醫學中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等湯藥,它們都是用來疏散火鬱、補益脾胃、瀉去陰火、升發陽氣的。
9. 病多兼郁
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變化,失其常度,而鬱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久鬱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參而治之。
澄按:病生郁,郁生病,內外相因而為郁者也。更有一種湯藥雜亂,滋補妄投,病無增減,心中憒憒無可如何之狀,因藥不合症,郁上加郁,固結彌深,有成藥郁者。
白話文:
情緒鬱結,就是氣機阻塞,無法順暢運行。應該上升的卻無法上升,應該下降的卻無法下降,應該變化的卻無法變化,失去正常規律,就會導致鬱病。大多數疾病都伴隨著鬱氣,有的長期鬱結導致生病,有的生病之後又產生鬱氣。因此治療疾病,必須將疏解鬱氣的方法納入其中。
此外,有些病症是因用藥不當而造成的鬱結。比如亂投藥物,胡亂滋補,結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心煩意亂,無計可施。這都是因為藥物不對症,導致鬱氣加重,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形成藥物鬱結。
10. 治案
江少微治方信川子,年二十餘,因勞役失飢,漸得熱疾,六脈弦數,宛然類瘵,但日出氣暄則熱,天色陰雨夜涼則否,暄盛則增劇,稍晦則熱減,已逾二年。江曰:內傷脾胃,陰熾而陽郁耳。以補中益氣加丹皮、地骨皮,咳嗽喘急,再加阿膠、麥冬、五味子而愈。
虞恆德治一婦人,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虞診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與東垣散火湯四帖,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息悉退。後以四物、知母、黃柏,少佐以炒乾姜,服之而愈。
白話文:
江少微醫治一位名叫信川子的病人,他二十多歲,因為勞累過度、飢餓,漸漸得了熱病,六脈弦數,脈象和瘵病相似,但太陽出來天氣暖和時就會發熱,陰雨天晚上涼爽時就沒有熱症,天氣越熱,熱症越嚴重,天氣稍微陰涼,熱症就會減輕,已經持續兩年了。江少微說:「這是內傷脾胃,陰氣熾盛,陽氣鬱結。」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丹皮、地骨皮,如果病人咳嗽喘急,再加入阿膠、麥冬、五味子,病就好了。
虞恆德醫治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她晚上發熱,早晨退熱,五心煩熱,而且一直沒有好轉。半年後虞恆德診脈,發現六脈都數而伏,而且很牢固,浮取脈象根本沒有反應。於是給病人開了四帖東垣散火湯,熱症減輕了一半,病人感覺胸中清爽,比以前好多了。又給了她兩帖,熱症完全消失了。後來給她用四物湯、知母、黃柏,少許炒乾薑,服用後就痊癒了。
朱丹溪治一婦,年四十,外則覺冷,內則覺熱,身疼頭痛,倦怠,脈虛微澀。以川芎、白芍、柴胡各五分,羌活、炒柏、炙甘草三分,南星一錢,姜二片。
—室女因事忤意,鬱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菱、棗數枚,遇喜亦食饅頭彈子大,深惡粥飯。予思脾氣實非枳實不能散,以溫膽湯去竹茹與之,數十帖而安。
白話文:
朱丹溪治療一位四十歲的婦人,她外表感覺寒冷,內心卻感覺熱,身體疼痛頭疼,倦怠無力,脈象虛弱微澀。朱丹溪開了以下藥方:川芎、白芍、柴胡各五分,羌活、炒柏、炙甘草各三分,南星一錢,生薑兩片。
這位婦女因為事情不如意,心生鬱結,影響到脾胃,導致半年間不願意吃飯,只吃少量的菱角和棗子,偶爾遇到開心的事情才會吃一小口饅頭。朱丹溪認為她的脾胃氣滯,單靠枳實無法散結,於是用溫膽湯去除竹茹後給她服用,服用幾十帖後,她的病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