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七 (2)

1. 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虛損之人,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變而為痰為飲。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其味亦淡。宜實脾養胃,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理脾,失其治也。

—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飲為水液之屬。凡嘔吐清水,及胸腹膨滿,吞酸噯腐,渥渥有聲等症,此昏水穀之餘,停積不行,是即所謂飲也。若痰有不同於飲者,飲清徹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化而停為飲者,其病全由脾胃。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故治此者,當知其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脾胃之痰,有虛有實。凡脾土濕勝,或飲食過度,別無虛症而生痰者,此皆脾家本病。但去其濕滯,而痰自清。

—勞倦本以傷脾,而疲極又傷肝腎。脾氣傷則飲食減少,或見噁心。肝腎傷則水液妄行,或痰飲起自臍下,直衝而上。此脾腎俱傷,命門土母之病也。雖八味丸乃其正治,然無如理陰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朮、陳皮亦可。

王節齋云:津液者血之餘,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則凝聚而為痰,痰乃津液之變,如天之露也。故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蓋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生於脾胃,水穀所成。濁即為痰,故痰生於脾土也。

徐東皋曰:脾胃為倉廩,所以納穀,因脾弱不能運行,致血氣失於滋養,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而為痰為飲。其變為寒為熱,為喘為咳,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逆,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噎膈,為怔忡,為頭痛之類,不可盡狀。是皆痰之變病,而其源則出於脾濕不流,水穀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脾胃不虛,則雖生痰飲,不過微有留滯,亦必不多,且無大害。惟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變作痰者,其痰最多。但當調理脾胃,使其氣強,則自無食積之患。而痰飲皆氣血矣,若脾氣微虛,不能制濕,或不能運而為痰者,其症必食減神倦,或兼痞悶等症。宜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金水六君煎之類。

薛氏曰:凡痰症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中氣虛也,宜用補中益氣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又曰: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盛,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直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又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蓋脾為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不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

白話文:

脾虛有痰的人,應該調理脾臟來化解痰液

體質虛弱的人,脾臟虛弱不能正常運作,導致清濁之物停留,津液停滯,轉化成痰飲。他們的痰在清晨較多,顏色稀白,味道也淡。應該補益脾臟、滋養胃氣,使脾胃協調,飲食消化吸收正常,痰自然就不會產生。所以治療痰飲而不調理脾臟,就會治錯方向。

痰和飲,雖然同屬一類,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飲指的是水液。凡是嘔吐清水,以及胸腹脹滿、吞酸打嗝、有咕嚕聲等症狀,都是水谷精華停滯不化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飲。痰與飲不同之處在於,飲清澈而痰稠濁;飲只停積在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在。水谷不消化停滯成飲,其病根完全在脾胃;無處不在而化為痰,則與五臟受損都有關係。所以治療這些病症,必須辨別其不同,不可不察其根本原因。

脾胃之痰,有虛實之分。凡是脾土濕氣過盛,或飲食過度,而沒有其他虛症卻生痰者,都是脾臟本身的疾病。只要去除濕邪,痰自然就消除了。

勞累傷脾,過度疲勞又傷肝腎。脾氣受損則飲食減少,或出現噁心。肝腎受損則水液運行失常,痰飲可能從下腹部開始,直衝向上。這是脾腎俱傷,命門火衰的病症。雖然八味丸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是使用理陰煎效果更好,甚至可以加白朮、陳皮。

王節齋說:津液是血液的剩餘部分,運行在脈絡之外,滋潤全身,如同天上的甘露。如果血液濁滯,就會凝聚成痰,痰是津液變化而成的,如同天上的露水。所以遍佈全身,無處不在,就是津液在周身的表現。津液產生於脾胃,由水谷精華所化生。濁液則為痰,所以痰產生於脾土。

徐東皋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用來容納食物。如果脾臟虛弱,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氣血失養,不能充分滋養經絡,在中焦壅塞,不能消化食物,於是停滯而形成痰飲。它可以變化為寒熱、咳嗽喘息、嘔吐、反胃、腫脹、眩暈、抽搐、打嗝、吞酸嘈雜、噎膈、心悸、頭痛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痰的變化所引起的疾病,而其根源都在於脾濕不暢,水穀津液停滯。

脾胃不虛弱,即使產生痰飲,也只是少量停滯,不會有太大危害。只有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轉化成痰,痰才會很多。只要調理脾胃,使其氣機強盛,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毛病。而痰飲都與氣血相關,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制約濕邪,或不能運化而形成痰,症狀必見食慾減退、倦怠乏力,或伴有胸悶等症狀。此時宜用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金水六君煎等方劑。

薛氏說:凡是痰症伴有飲食減少、思慮減少、或胸膈不適者,都是中氣虛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中氣健旺,痰自然會被運化。也有一些人因為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形成痰;也有一些人因為使用峻烈藥物過度,脾氣更加虛弱,不能運化津液,停滯而形成痰。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健脾胃為主。

又說:脾氣虧損,痰阻滞在中焦,阻塞經絡,導致四肢百骸發生各種疾病。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兼用化痰藥,這樣中氣就會強盛,痰液自然會被化解。如果產後痰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脾氣更加虛弱,津液反而轉化成痰,應該直接補益中氣,非參、朮、二陳湯等藥物不能治療。最忌諱行氣化痰,以及產後禁忌之法。

又說:痰是脾胃的津液,或者因為飲食損傷,或者因為七情、六淫的侵擾,所以氣機壅滯,痰液聚積。因為脾臟是統攝血液運行氣機的臟腑,如果氣血都旺盛,怎麼會有痰呢?都是因為思慮過度和飲食損傷,損傷了經絡。脾血虛弱,胃氣獨盛,所以濕邪因氣的變化而生,所以多痰,遍佈全身,無處不到。痰氣旺盛,客邪勝過正氣,或者奪取脾臟的大絡之氣,就會突然倒地,這就是痰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