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七 (3)

1. 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

升於肺,則急喘咳嗽。迷於心,則恍惚怔忡。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脅肋脹痛。關於腎,不咯而多痰。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膈不利,眉稜骨痛。入於腸,則轆轆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凡治結痰,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胃氣虛弱,寒痰凝者,宜用人參理中湯;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者,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若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若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用六君加柴胡、鉤藤;脾氣虛微,或食少神倦,或兼痞悶,宜用六君、五味異功之類,金水六君亦妙。

吳澄曰:痰之未病,即身中之真陰。火之未病,即身中之真陽。惟虛損之人不能平調,七情六慾交相為害。偏勝浮越,痰得火而沸騰,火得痰而煸熾,咳嗽吐痰,飲食短少。治之之法,欲清其標,必先顧其本,使脾胃不傷,能生氣生血,調和中土之盛衰,而痰火相安於無事矣。

白話文:

脾虛痰盛的人,應該先健脾,才能化解痰涎。痰停留在不同臟腑,會產生不同的症狀:跑到肺部,就會急促喘息咳嗽;停留在心臟,就會心慌意亂;積聚在肝臟,就會頭暈目眩,胸肋脹痛;影響到腎臟,則會多痰而不咳嗽;停留在胃脘,則會嘔吐腹瀉,伴隨寒熱;滯留在胸部,則會咽喉不利,眉稜骨疼痛;進入腸道,則會腸鳴腹脹。痰散開會有聲音,凝聚則會阻塞不通。

治療痰證,要考慮其病因:有的是脾經鬱結,損傷陰血;有的是腎水虧損,陰火上炎;有的是脾肺火盛,導致痰液產生。治療方法如下:如果是七情鬱結導致痰涎阻塞喉嚨,先用局方四七湯疏通氣滯,再用歸脾湯補益脾血;脾火傷血,則用加味歸脾湯;腎水虧損,則用六味地黃丸;肺經鬱火,則用知母茯苓湯;脾氣虛弱,無法運化濕氣,則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胃氣虛弱,寒痰凝結,則用人參理中湯;脾虛不能運化,痰滯氣逆,則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脾胃虛弱,肝木乘侮,則用六君子湯加柴胡;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產生痰液,則用六君子湯加柴胡、鉤藤;脾氣虛弱,伴隨食慾不振、倦怠、胸悶等症狀,則用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等方劑,金水六君子湯也效果不錯。

吳澄說:痰未成病時,就是人體的真陰;火未成病時,就是人體的真陽。只有體虛的人,無法調和陰陽,七情六慾互相影響,導致陰陽失衡,痰火交熾,痰因火而沸騰,火因痰而熾盛,於是出現咳嗽、吐痰、食慾不振等症狀。治療時,必須先治本,保護脾胃功能,使之能生氣生血,調和中焦的盛衰,才能使痰火得到平息。

2. 附:火論

火在天地之間,為真陽之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凡熟腐五穀,化精化氣養神,皆賴此真陽之火也。所以虛損之人,雖咳嗽吐痰,全憑中土健運,上保肺金,下安腎水,而猶幸以保無恙者,以真火猶存也。若治痰清肺,只清其標,不顧其本,則真火日亡,是速其死耳。

白話文:

【附:火論】

火在天地間扮演著真陽之氣的角色,天空沒有這股火氣就無法孕育生命,人類若沒有它也就無法生存。因此,無論是煮熟穀物,轉化為精華與氣血以滋養精神,全都仰賴這股真陽之火。所以對於身體虛弱、損耗的人來說,即使他們咳嗽並咳出痰液,只要中焦(脾胃)功能強健,能向上保護肺部,向下安穩腎臟,仍舊能保持健康,這都是因為體內的真火尚存。

然而,如果治療時僅專注於清除痰液和清肺,只是處理表面的症狀,卻忽略了根本的調理,那麼體內的真火會逐漸消逝,這樣實際上是在加速病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