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七 (4)

1. 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痰之源出於腎,故勞損之人,腎中火衰,不能收攝,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源。或腎熱陰虛,不能配製陽火,咸痰上溢者,宜壯水之主。

龐安常云: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而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麥冬、地黃、枸杞、當歸之屬,滋其真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飲食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唯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

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為痰也。然痰之與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豈非痰必由於虛乎?可見天下之實痰無幾,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故治痰者,必先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

—腎經之痰,水泛為痰者也。虛損乃水虧金涸,精不化氣,氣不化精而然。使不養陰以濟陽,則水氣不充,痰終不化;水不歸原,痰必不寧。宜以左右二歸、六味、八味等丸,酌其寒熱而用之。若陰火乘肺,津液乾涸,或喉痛,或煩熱,或喜冷,或便實,必察其真有火邪而痰嗽不已者,宜四陰煎、一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火本非真,則但宜純補,庶保萬全也。

—有火之痰,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升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暴雨,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以配火。

—無火之痰,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原。如水逆行,洪水氾濫而為痰,是無火也,故用八味以補火。

—脾虛不能制濕,腎虛不能約水,皆能為痰,此即寒痰之屬也。或以脾陰乾燥,而液化為膠;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此即熱痰之屬也。凡此二者,於痰症中十居八九,是皆虛痰之不可攻者也。又或有過用峻利,以致痰反日甚者,亦皆脾腎受傷之候。治不求本,濟者鮮矣。

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陰之病,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

—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不必兼治痰氣,只宜溫補根本。若中氣虛者,理中湯,或溫胃飲。陰不足者,理陰煎之類最妙。

澄按:虛損之人,未有無痰者也。消之不盡,除之又生。病已危劇,而喉中仍轆轆有痰聲者,蓋不知治其本也。虛損之人,素稟先天不足,或酒色過度,元精暗傷。精不化氣,氣不化精,則水穀之精微皆不能化為津液,而盡化為痰涎。計一日飲食之所生,不過一日痰涎之所耗。

白話文:

[對於腎虛且體內有痰的人,應當補腎引導痰溼迴歸腎臟處理]

痰的源頭在於腎臟,因此勞損過度的人,腎中的陽氣衰退,無法有效控制水分,導致寒溼之痰向上氾濫的情況,應該增強體內的火源,也就是補充陽氣。或者腎熱陰虛,無法與陽氣平衡,導致鹹痰上湧的,應該增強水的主宰力量,也就是滋陰。

龐安常說:有的人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無法清晰地下行肅降,因此使得津液凝聚成爲痰而不是血液,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滋潤的藥物,比如麥冬、地黃、枸杞、當歸等,滋養真實的陰液,讓逆流的火能回到它的發源地,這樣痰自然就會變得清澈。如果使用二陳湯這樣的燥溼化痰藥,反而會加重病情。有的人因爲腎虛無法將氣納回根源,原本的氣出而不再被收納就形成積聚,積聚不散就產生了痰。這種情況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

痰其實就是水,它的根源在於腎,表現在脾。在腎那裏是因爲水沒有迴歸到它該有的位置,水氾濫成了痰。在脾那裏是因爲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土無法控制水。我們看強壯的人,他們可以大量飲食,然後食物隨吃隨化,不會產生痰。只有那些無法進食的人,反而容易產生痰,這是因爲脾虛無法轉化食物,而食物就變成了痰。所以,凡是患有虛弱疾病的人,他們的痰一定很多,而且病情越嚴重,痰越多。

這正是由於脾的機能越來越弱,完全無法轉化食物,而所有的水分都變成了痰。然而,痰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是疾病導致了痰,還是痰導致了疾病?難道不是痰一定來源於虛弱嗎?可以看出,真正實質性的痰並不多,而需要治療的痰也不多。因此治療痰的首要任務是溫暖脾臟和強化腎臟,從根源上治療痰,讓根本逐漸充實,那麼痰就會不治而自行消失了。

  • 對於腎經的痰,是因爲水氾濫成了痰。虛弱的根源是水虧金涸,精不化氣,氣不化精所導致。如果不滋養陰液以幫助陽氣,那麼水氣就不會充足,痰也就不會化解;水不迴歸根源,痰也不會安寧。應該使用左右二歸、六味、八味等丸藥,根據寒熱情況選擇使用。如果陰火乘肺,津液乾涸,或者喉嚨疼痛,或者煩躁發熱,或者喜歡冷飲,或者便祕,一定要觀察是否真的有火邪並且咳嗽不停,適合使用四陰煎、一陰煎之類的藥物,根據病情增減使用。如果火併不是真正的病因,那麼只適合純補,這樣更有可能保持健康。

  • 對於有火的痰,陰虛火動,水沸騰。在腎中發動,就像龍火從海中升起,龍升而水隨之上升。在肝中發動,就像雷火從地中升起,狂風暴雨,隨着波浪湧動形成痰,這是有火的痰,所以使用六味丸來配合滅火。

  • 對於無火的痰,腎虛無法控制水,水不迴歸根源。就像水逆流行走,洪水氾濫形成痰,這是無火的痰,所以使用八味丸來補充火氣。

  • 脾虛無法控制溼氣,腎虛無法約束水分,都能夠產生痰,這就是寒痰的範疇。或者因爲脾陰乾燥,液體轉化爲膠狀物;或者因爲金水偏枯,痰源自血液,這就是熱痰的範疇。這兩種情況,在痰症中佔了大多數,都是不能直接攻擊的虛痰。另外,有時候過度使用強力的藥物,反而會導致痰日益增多,這也是脾腎受傷的表現。如果治療不從根本上解決,很難看到改善。

如果腎氣虧損,津液難以下降,變成濁痰,這是真陰的病症,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爲主。一旦腎氣恢復,津液變得清澈,哪裏還有痰的存在呢?

  • 對於脾腎虛寒,無法正常運化形成的痰,不必同時治療痰氣,只需要溫暖並補充根本。如果中氣虛,可以使用理中湯,或者溫胃飲。如果是陰不足,理陰煎之類的效果最好。

澄清說:虛弱的人,幾乎沒有不產生痰的。消除了又再生,病情已經很嚴重,但是喉嚨中仍然有持續的痰聲,這是因爲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虛弱的人,通常都有先天不足,或者過度飲酒、性生活,導致元精暗傷。精不化氣,氣不化精,那麼食物的精微物質都無法轉化爲津液,而全部轉化爲痰。一天的飲食產生的能量,不過是一天內消耗的痰量。

只有大大補充真元,觀察腎臟陰陽的情況進行治療。如果腎中陰虛,應該增強水的主宰力量;如果陽虛,應該增加火的來源。這樣,陰陽相互幫助,水充足後痰自然化解,火足夠後痰自然平靜,不專門治療痰,痰自然就不會再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