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七 (1)

1. 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

肺氣虛弱,不能清化,或失血後,中有鬱熱,陰虛咳嗽者,忌用燥劑,當保肺金,如麥冬、貝母之類。

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之令下行。由於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當此以潤劑。如麥冬、生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生脈散,瓊玉膏,鳳髓湯。

痰之外出者,為咳為咯,皆屬於肺。為嗽為吐者,皆屬於脾。從脾來者為濕痰,可溫可燥。從肺來者為燥痰,因肺為燥金,喜清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矣。

吳澄曰:肺者皮毛之合也。風寒外入,肺先受邪。肺氣不清,必兼咳嗽,吊動脾涎,挾火則為燥痰,挾寒則為冷痰。此外感之痰,原非內傷,其本在肺,其末在脾,而與腎絕不相干。如華蓋散,溫肺湯,以散寒利肺,而不及於腎也。若虛損之痰,其本在腎,其次在脾。蓋腎氣一傷,脾濕不化,津液凝聚,積貯為痰。

金不生水,不能灌溉五臟,子病及母,金體日枯,喉乾嚥癢,是外感之痰,不關及於腎。而內傷之痰,無不及於肺也。所以今之虛損咳嗽生痰者甚多,考之方書,潤肺化痰者甚少。蓋其痰原非自肺而生,故其治不專責在肺也明矣。如利金湯、潤肺湯,治肺經之邪,而不治肺經之痰。

如二母散、阿膠散、天門冬丸,清火止嗽;百合固金湯、寧肺湯,定喘止嗽,而亦不治肺經之痰。其有治痰者,必兼金水二臟,生脈合六味湯;或脾肺兩家,則生脈合異功散者是也。故虛損之痰,初起專在脾、腎二經,而未及於肺者為治易,則祟土壯水,而無反顧之憂。若水涸金傷,喉乾嚥癢者為治難,則畏尾畏首,而難奏十全之效。

是故無嗽者治其痰也,治痰而不治其肺也。有嗽者治其嗽也,治嗽而亦不治其痰也。故曰痰之本在腎,其末在肺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如果肺部氣虛,無法有效運作,或是失血後,體內有鬱熱,導致陰虛咳嗽的情況,不應使用燥熱的藥物,而應保護肺部,例如使用麥冬、貝母等草藥。

當身體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部受到火邪侵襲,無法正常運作。由於津液凝結形成痰,而不是生成血液,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例如麥冬、生地黃、枸杞等,以滋養體內陰分,讓上升的火能回歸正常,這樣痰自然會減少。生脈散、瓊玉膏、鳳髓湯都是適用的藥方。

痰由肺部產生,引發咳嗽或咯痰。脾臟問題導致的痰,稱為濕痰,可以使用溫燥的藥物。肺部產生的痰,稱為燥痰,因為肺部性質偏燥,偏好清潤而非溫燥,因此使用二母、二冬、桔梗等藥物是必要的。這兩種痰都較容易治療,若不處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

吳澄表示,肺部與皮毛相連,風寒從外入侵,肺部首先受影響。肺氣不順,必定會伴隨咳嗽,牽動脾臟分泌的涎液,與火氣結合就成為燥痰,與寒氣結合就成為冷痰。這種由外界因素引起的痰,原本並非由內部傷害造成,其根源在肺部,但影響範圍擴及脾臟,與腎臟完全無關。例如華蓋散、溫肺湯,用以散寒利肺,但並不會影響到腎臟。然而,若是虛損造成的痰,其根源在腎臟,次要影響的是脾臟。腎氣一旦受損,脾臟濕氣無法化解,津液聚集成為痰。

金不生水,無法滋養五臟,子病及母,金的狀態日益衰弱,喉嚨乾燥、咽部瘙癢,這是外界因素引起的痰,與腎臟無關。而內部傷害引起的痰,必然影響到肺部。因此現在許多虛損導致的咳嗽生痰,檢視相關藥方,潤肺化痰的藥方卻很少。因為這些痰原本並非由肺部產生,所以治療時不會專注在肺部。例如利金湯、潤肺湯,用以治療肺部疾病,但不針對肺部的痰。

像二母散、阿膠散、天門冬丸,用以清火止咳;百合固金湯、寧肺湯,用以定喘止咳,同樣不針對肺部的痰。若要治療痰,必須同時考慮金和水兩個臟器,例如生脈合六味湯;或是脾肺兩臟,例如生脈合異功散。因此,虛損引起的痰,初期主要在脾、腎兩經絡,尚未影響到肺部,比較容易治療,只需強化脾、腎功能,不必擔心後續問題。但若是腎臟功能衰竭,喉嚨乾燥、咽部瘙癢,則比較難以治療,必須小心翼翼,難以達到全面的療效。

因此,若無咳嗽,應治療痰,但治療痰時不會特別針對肺部。若有咳嗽,應治療咳嗽,但治療咳嗽時也不會特別針對痰。所以說,痰的根源在腎臟,末端影響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