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一 (1)
下集卷之一 (1)
1.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癆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古神良之醫每難措手。所謂病已成而後藥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以故歷朝醫哲,往往狃於隅見,大都未純求。其發理精確,可以為來學之準則者,蓋無全書焉。
澄按:虛損之症,初病之時,未曾傳變,臟腑未傷,元氣未憊,治之不難。往往醫家、病家都不在意,忽略輕視,日久月深,肌肉削瘦,元氣大殘,真病已成,呼天求救,不亦晚乎?《易》曰: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遄,速也,能遄治之,則有平復之喜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可能導致身體虛弱】
所有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人體變得虛弱衰弱,對於這樣的病症,治療時必須深入探究其病因。這種疾病,自古以來即便是高明的醫生,也常感到棘手難辦。就像病已經形成後才開始用藥,就像是渴了纔想到去挖井,打鬥時才開始製造武器,這不是太晚了嗎?因此,歷代的醫學大家,往往受到自己狹隘見解的束縛,大多未能深入研究。其中,能對病理進行精確解析,可作為後世學習標準的完整著作,並不多見。
詳細來說,當虛弱衰弱的症狀剛出現時,如果尚未轉變成其他疾病,臟腑功能還未受損,元氣也未耗盡,此時治療並不困難。但往往醫生和病人自己都不夠重視,輕忽怠慢,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加重,肌肉逐漸消瘦,元氣大量流失,真正的病根已形成,這時再向上蒼求救,是不是太遲了呢?《易經》中提到:及早治療疾病,能迅速帶來好轉的喜悅,就不會有後患。"遄"字在此意指快速,若能及早治療,就會有康復的好消息。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
2. 風為百病之長
風為陽邪,百病之長,主疏泄萬物。在表則表熱,令人汗出;在裡則裡熱,令人骨蒸;在肺令人咳嗽;在肝令人吐血;在腎令人遺精;附骨令人蒸熱盜汗,蒸久令人肌肉消瘦。古人云無風不作蒸,此至論也。自漢、唐及宋、元、明諸家,皆未竟其說。
澄按:風邪所在,傳變髒腑經絡,無一症不與虛損相同。但蒸時灑淅寒熱,微汗則熱退,退後不復熱,不印定時候,與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印定時刻,一日一發者迥別。
白話文:
【風是各種疾病的先導】
風邪屬於陽性,是多種疾病的先導,它主導著萬物的疏泄。當風邪在體表時,會導致表層的熱感,讓人出汗;若深入體內,則會引起內熱,使人有如骨頭在蒸煮般的感受;影響到肺部時,會引發咳嗽;影響到肝臟時,可能導致吐血;影響到腎臟時,可能會造成遺精;如果風邪附著在骨骼上,會導致盜汗和身體發熱,長期下來會使肌肉逐漸消瘦。古人說沒有風邪不會產生蒸熱,這是非常正確的理論。從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的各家學說中,都沒有對此做出完整的解釋。
進一步分析:風邪在人體內移動變化,影響臟腑和經絡,幾乎每一種症狀都與虛弱損傷的情況相似。但當蒸熱發作時,會伴隨著微寒和微熱的感覺,稍微出點汗,熱度就會退去,退熱後就不會再反覆發熱,這種情況並不會固定在特定的時間發生,與陽氣不足導致體外寒冷,陰氣不足導致體內熱度上升,且會在固定時間一天發作一次的情況截然不同。
3. 風邪變虛損之由
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兩頰赤,睡而汗出。
澄按:肺主氣也。風傷衛,太陽為周身之表,先受之,令人表熱。里太陰也,與皮毛相合,若受之則入於肺,入於肺則氣道不清,氣道不清則鬱熱。又風陽邪也,肺陰臟也。以陽邪而入陰經,故竟傳五臟,不幹六腑。究其極,不至骨髓不止也。雖與傷寒傳入三陰不同,然自外傳內,由淺入深則一也。
宏格曰:以上論風邪傳變,其所見症,大都相類。而初起之原因,與致病之根由,適足以相發明,開後學之聾聵也。
白話文:
[風邪導致虛弱的原因]
風邪是屬性溫熱的疾病,如果它在身體表面,會導致體表發熱;如果深入體內,就會使內臟發熱;若是侵蝕到骨頭,則會引起骨蒸潮熱。當風邪和體內的火氣結合,就會引發咳嗽;如果持續發燒太久,血液乾涸,身體就會變得消瘦;虛火上升時,臉頰兩側會泛紅;在睡覺時,會出現盜汗的情況。
進一步來看,肺臟是主管呼吸的器官。風邪傷害人體防禦系統,最先影響的是太陽經,這是全身的外層防線,風邪會使人體表層發熱。而太陰經與皮膚毛髮相連,如果風邪進入,就會入侵肺部,影響肺部的氣道,氣道受到幹擾,就會產生鬱熱。風邪是屬性溫熱的病毒,而肺臟是陰性的臟器。當這種溫熱的病毒進入陰性的經絡,最終會傳遍五臟,但不會影響六腑。風邪的影響範圍,除非達到骨髓,否則不會停止。雖然風邪與感冒進入三陰經的情況不同,但是從外向內,由淺入深的影響方式是一樣的。
宏格說:上述討論了風邪如何在體內轉變和擴散,它所表現的症狀,大多類似。然而,風邪最初的源頭,以及導致疾病的根源,正可以說明,這對後學者來說,有如開啓耳聰目明的作用。
4. 勞熱不盡屬陰虛
勞熱之症,不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入里,傳為骨蒸,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若不審的,不獨用熱藥,是釜中無水,而益進火也。過用寒涼,是釜下無火,而又添水也。
澄按:勞熱之症,世人盡以為陰虛,而不知有陽邪傳裡之變。河間云: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損則陰盛,是猶釜下無火之症,而誤施寒涼之藥,是添水也,治之宜以辛甘淡。感熱則損陰,陰損則陽盛,是猶釜中無水之症,而誤施燥熱之品,是益火也,治之宜以甘苦酸鹹。然總以脾胃為主,過脾胃不治也。
白話文:
【勞累發熱不一定全是陰虛】
勞累後產生的發熱症狀,並非全部都是因為陰虛所致,也有陽性病邪深入體內,傳導至深部組織,形成像骨頭蒸熱般的狀態,讓人先是感到寒冷,隨後轉為發熱,逐漸導致身體消瘦。如果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單純使用溫熱藥物,就好比鍋中沒有水卻還加熱,情況只會更糟。反之,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如同鍋底沒火,卻又往鍋裡加水,同樣無法解決問題。
根據澄的說明:勞累後的發熱症狀,大家普遍認為是由於陰虛造成的,但實際上也可能存在陽性病邪深入體內的情況。河間的見解是:虛弱的人,他們的寒熱是由虛弱而感染的。若是感受寒氣,就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陰氣就會相對旺盛,這就像鍋底沒有火的情況,卻誤用了寒涼的藥物,等同於在鍋中再加水,治療應該使用辛、甘、淡的藥物。如果感受熱氣,就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陽氣就會相對旺盛,這就像是鍋中沒有水的情況,卻誤用了燥熱的藥物,等同於在鍋中加火,治療應該使用甘、苦、酸、鹹的藥物。然而,無論如何,治療的重點應放在調理脾胃上,若脾胃調理不好,其他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5. 膚腠不密易感風邪
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體既虛弱,膚腠不密,風邪易入,由此咳嗽潮熱。若以輕涼之劑投之,其熱頓釋。而無如時師,皆以收斂肺氣,助濕滯痰損脾之劑,不知風邪火熱,皆莫能散,所以愈投愈咳,愈進愈熱也。
澄按:上古不言風勞者,無其症也。今何有之?藥誤耳。何誤乎爾?清滋也。其清滋若何?蓋風本不成勞,清滋則閉邪入里,鬱蒸不散,不散則傳入經絡,而咳嗽、失血、潮熱見矣,見則成勞矣。欲其不損,其可得乎?
白話文:
【皮膚防禦力差容易感染風寒】
肺部主管著我們的皮膚,如果身體受寒或是飲食過於冰冷,都可能對肺部造成傷害。當身體處於虛弱狀態,皮膚的防禦機能也會下降,這時候風寒就很容易侵入身體,導致咳嗽和發燒。一般來說,如果服用一些輕微涼性的藥物,發燒的症狀可以得到緩解。然而,很多醫生往往會選擇一些收斂肺氣、助濕滯痰且損傷脾胃的藥物,這種做法無法驅除風寒和體內的火熱,反而會讓病人越吃藥越咳,病情越來越嚴重。
澄進一步指出:在古代,人們並不會談論風寒或勞損的問題,因為那時候這些病狀並不存在。但為何現在會出現呢?這都是因為藥物使用錯誤所導致。具體是什麼錯誤呢?就是過度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風寒本來就不會造成勞損,但過度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會讓風寒封閉在體內,無法散出,久而久之,就會傳到經絡,引發咳嗽、吐血和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一旦出現,就形成了勞損。想要避免這樣的損害,怎麼可能呢?
6. 體虛感邪易成外損
近世虛勞之症少,而風勞之症多。究其故,體虛之人,易感風邪,或先微解,或微下,隨其症而治之,則無此症。醫者不察,見其咳嗽吐痰,潮熱失血,遂誤用滋補之劑。不知邪氣未除,便行滋補,邪氣得補,遂入經絡,以致不治。如此死者,何啻千萬?不知皆系客邪,非真虧損也。
澄按:外邪所入,傳變經絡,不止風勞一症,暑、濕、燥、火、寒、熱,皆能為患。而近世之疾,惟風勞最多。蓋風之傷人也,其始甚微,體旺者感之,即不服藥,亦自解散;體虛之輩,元氣不充,邪每留連,散亦不出。昧者不察,便行滋補,閉拒不出。諺云:傷風不愈變成勞。若非藥誤,決變不出。
白話文:
近期的虛弱過度勞累病狀較少,但風邪引發的勞損病狀卻頻繁出現。深入探究其原因,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風邪的侵擾,可能起初只會輕微發燒或是有輕微的腹瀉,根據當時的病狀來治療,通常不會形成嚴重的病狀。然而,有些醫生未能仔細辨別病情,一看見病人咳嗽、吐痰、潮紅發熱、出血等症狀,就誤用滋補的藥物。他們不知道邪氣尚未清除,就進行滋補,反而讓邪氣在得到滋養後進入經絡之中,導致疾病難以根治。這樣因誤診而喪生的人數,何止千萬?實際上,這些都是由外界邪氣引起的,並不是真正由體內虛弱造成的損耗。
進一步分析:外界邪氣進入人體,影響經絡運作的,不僅限於風邪引發的勞損,如暑、濕、燥、火、寒、熱等,都能成為致病因素。而在當代的疾病中,風邪引發的勞損最為常見。風邪對人的傷害,初期往往很微小,對於體質健壯的人,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行康復;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由於元氣不足,邪氣常常停留不去,即便有治療,也難以完全清除。有些人不懂此理,一見病症就盲目滋補,結果反將邪氣封閉在體內,無法排出。有句俗語說:「受了風寒不治好,就會變成勞損病。」如果不是藥物使用錯誤,這種轉變是不會發生的。
7. 感冒宛類虛損
肺主皮毛腠理,凡感冒風寒,肺為邪氣所鼓,其氣不能四布,亦因之沖逆於腦,金津與腦液同降於下,則鼻流清涕。咽喉為肺之門戶,肺竅為邪氣所閉,則為音啞聲重。風寒內鬱而化熱,熱極生痰,則氣火壅遏,閉塞氣道,則口燥咽乾,喉癢欲咳而痰嗽不清。肺氣凝滯,則清肅之令不行,津液結為痰涎。故冒風之症,宛類虛損,若治之不善,則成虛損。
澄按:外感雖類虛損,而其實不類也。一自內生,一自外入,其症相似,其因不同。如聲啞潮熱,咳嗽喉癢同也。外感必兼聲重,鼻流清涕,內損則無之,此同之中而又不同也。豈可一見發熱,遂認為火;一見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妄用滋降,內外合邪,留而不解,延綿日甚。虛弱之人,何能堪此,不至成勞不已也。此實為庸醫所誤,不可不詳審。
白話文:
[類似虛弱損傷的普通感冒]
感冒是由外部風寒入侵身體,主要影響肺部,因為肺部主管皮膚和汗孔。當風寒邪氣進入肺部,肺的功能受到幹擾,無法正常運作,使得邪氣上衝到腦部,導致腦部的液體和金津(唾液)一起下降,於是出現鼻子流清鼻涕的情況。咽喉是肺的門戶,當邪氣堵塞肺竅,會造成聲音嘶啞、說話困難。風寒在體內轉變為熱氣,熱氣過盛生成痰,使得氣火阻塞,堵住呼吸通道,造成口乾舌燥,喉嚨乾癢想要咳嗽,但咳嗽出來的痰卻不清爽。肺氣凝滯,正常的呼吸功能受阻,身體的液體積聚成為痰涎。因此,風寒感冒的症狀,非常像身體虛弱或損傷,如果治療方式不當,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身體虛弱或損傷。
進一步解釋:雖然風寒感冒的症狀看似和身體虛弱或損傷很相似,但實際上兩者並非一樣。一個是從內部產生,一個是從外部進入,雖然症狀相似,但原因不同。例如,聲音嘶啞、潮熱、咳嗽、喉嚨癢,這些症狀在兩者中都可能出現。然而,風寒感冒一定會伴有聲音更重和鼻涕清流的症狀,而身體虛弱或損傷通常不會有這種情況,這就是兩者相同中又不同的地方。不能一看到發燒就認為是火氣大,一看到咳嗽就認為是肺部勞損。如果不明瞭病因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隨便使用滋補或降火的藥物,可能會使內部和外部的邪氣結合,讓病情久治不愈,病情日益嚴重。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怎能承受這種情況,很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肺部勞損。這是許多庸醫常犯的錯誤,必須要仔細辨別。
8. 似損非損
凡似損非損之症,惟外感客邪者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表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鬱伏,久留不散,或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治之此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不損成損矣。欲辨此症,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
蓋虛損之症,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必驟。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又復發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症,雖病至一二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之。
澄按:風邪初感,藥用解疏則邪散,補托則易出;清涼則冰伏,滋降則入內,誤治則變風勞。但虛勞咳嗽,輕微不出也,而此則聲重;虛勞之蒸,熱漸漸而甚也,而此則驟盛;虛勞之脈,弦細數也,而此則弦緊。求其故而治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看似損傷卻非真正損傷的情況】
凡是看起來像是損傷卻實際上不是的病症,只有外感的侵擾會造成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初次感受到外界邪氣時,如果未採取解表散邪的方式處理,反而誤以為是內傷,可能會使用清涼的藥物,或是使用消化導滯的藥物,導致寒邪深藏於體內,長時間無法消散。這可能導致冷熱交替、或潮熱咳嗽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勞損非常相似。但如果用治療內傷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症,滋養陰分的藥物反而會讓邪氣停留更久,熱氣持續蒸騰,原本未受損傷的身體也會因此受損。想要辨別這種病症,應該詳細檢查身體內部和表面的狀況,並判斷病因。
虛弱和損傷的病症一定有其原因,而外感的邪氣來得通常很突然。如果身體某處感到疼痛,微微出汗後熱度就會退去,但不出汗時又會再次發熱,或者出現劇烈的咳嗽,脈搏雖然緊繃但不會特別快速,或者伴有平和緩慢等症狀,即使疾病持續一兩個月,邪氣仍然沒有消散,病情始終沒有好轉,這種情況並非真正的勞損,不要誤診了。
進一步說明:初次感受風邪時,使用解表疏風的藥物,邪氣就能散去;使用補氣升提的藥物,邪氣容易排出;使用清涼的藥物,邪氣會被抑制;使用滋養降火的藥物,邪氣會進入體內;如果治療錯誤,就會變成風勞。然而,虛弱勞損引起的咳嗽比較輕微,聲音不大;虛弱勞損導致的熱氣是逐漸加重的,而這種情況則是突然加劇;虛弱勞損的脈象通常是細數的,而這種情況的脈象則是緊繃的。找到病因並對症下藥,治療效果就能達到一半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