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下集卷之一
2. 風勞
3. 經旨
經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氣血不次,乃失其常。
百病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
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庶莫風,東北曰融風。
人之常有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吳澄曰:風勞與傷寒不同,傷寒由表傳裡,而勞風法是肺下,在第五、六椎之間也。風為陽邪,善行數變,熏蒸肺絡,使人強上而不能俯仰。風熱內盛,使人瞑視而羞明。津液暗灼,使人唾出稠黏而若涕。風客皮毛,使人惡風而振寒。所見在此,所因在彼,果在腎非由肺也。
少壯之人,水足以制火,則巨陽能引精,三日可愈。中年者,精雖未匱,比少壯者不無精弱,故必五日。老年之人,天癸將竭,真陰衰敗,不能制火,故曰不精者七日。跡此觀之,不必論人之少壯,為病之重輕,而審其精之盛衰,以察邪氣之出入。旺者出速,弱者稍遲,衰者日久,精虧氣弱之人,內無托送,則終不出也。
咳出青黃若涕,是邪出之色也;如膿,邪出之狀也;大如彈丸,邪出之徵也;從口若鼻,邪出之路也。出則愈也,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白話文:
[經旨]這段經文主要講述了疾病的起始原因和發展過程,以及特定疾病的表現和預後。
疾病的開始,通常源於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加上個人的情緒波動如喜怒,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當和生活環境不佳,以及突然的大驚嚇或極度恐慌。這些因素會導致人體的血氣運行紊亂,陰陽平衡被打破,經絡受阻,脈絡不通暢,進而造成陰陽失調,防禦機制受阻,經脈虛弱,使得氣血運行失序,失去正常狀態。
疾病的初期,往往是由風雨寒暑等環境因素引起,它們通過皮膚細微的孔隙進入人體,可能隨後消散,也可能停留於體內。
東方的風叫作明庶風,東南方的風叫清明風,南方的風叫景風,西南方的風叫涼風,西方的風叫閶闔風,西北方的風叫不周風,北方的風叫庶莫風,東北方的風叫融風。
人之所以生病,往往是因為骨骼、皮膚和腠理(皮膚和肌肉間的連接組織)不夠堅固,讓邪氣得以入侵,因此經常生病。
風雨寒熱等外在因素,若沒有體內虛弱的情況配合,單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即使突遇強風暴雨也不致病的原因,就是因為身體沒有虛弱到可以被單一因素傷害的程度。但當虛弱的邪風與身體的虛弱狀態相遇,兩者相互作用,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勞風這種疾病發生在肺部下方,會使人感到頭暈目眩,眼睛疲倦,唾液增多,像流鼻涕一樣,怕風且感覺寒冷,這就是勞風的症狀。對於肺部功能良好的人,恢復期約為三天,中年人則需五天,而肺部功能較差的人則需七天,之後會咳出青黃色的痰,狀似膿液,大小如彈珠,可能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排出,會傷害肺部,嚴重時會致命。
吳澄指出,勞風和傷寒不同,傷寒是由表及裡的傳播,而勞風則是影響肺部下方,在第五、六椎骨之間。風屬陽性邪氣,易變多端,燻蒸肺絡,讓人感到頭暈無法低頭。體內風熱過盛,使人畏光。體內津液蒸發,導致唾液粘稠如鼻涕。風邪影響皮毛,讓人怕風並感到寒冷。問題表面在這裡,但根源在那裡,真正的問題在腎臟而非肺部。
年輕人水份充足,能抑制過旺的火氣,因此恢復能力強,三天即可康復。中年人雖然精氣未盡,但比年輕人略顯不足,因此需要五天。老年人,體內的荷爾蒙將要耗盡,真陰衰退,無法抑制火氣,因此稱之為“不精”,需要七天。由此可見,評估病情輕重時,不必只看年齡,而應審視精氣的盛衰,以判斷邪氣的來去。精氣旺盛者,邪氣排出速度較快;精氣較弱者,排出速度較慢;精氣衰弱者,排出時間更長。對於精氣虛弱的人,如果體內缺乏支撐力量,邪氣可能永遠不會排出。
咳出青黃色的痰,顯示邪氣正在排出;痰的質地像膿,表示邪氣的狀態;痰的大小如彈珠,是邪氣排出的徵兆;痰從口或鼻排出,是邪氣離開的途徑。一旦排出,病情就會好轉;否則會傷害肺部,最終可能致命。
4. 脈法
大凡無邪無熱無積之症,其脈舉按無力而弱。若脈細而弦,似數非數,硬小而礙指,即有夾雜,不可作虛損治。
澄按:平人脈大為虛,浮大表虛,虛細微弱者盜汗。大而無力陽虛,數而無力陰虛。寸弱而軟上虛,尺弱而澀下虛,尺澀而疾血虛,兩關沉細為虛。此皆內損之脈也,並不見有弦急礙指緊數之象。蓋元氣既虛,脈安能實?凡見實脈,必挾外邪,切不可從內損治。
《難經》曰: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膚,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死。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死。然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中工之所害也。
景岳先生曰:上損下之說,其義極精,然有未盡者,猶宜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症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願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上而下者也。又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下而上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
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於肝,病在瘛瘲、疼痛。五損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
二損損於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病痰涎湧盛。四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損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氣血。
澄按:外感之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總不能過於脾胃。虛勞之損,自一至五,五復犯一,日久乃深。所以外損與內損,所傷不同,所傳亦異。故內損有三年五載,而外損不過數十日,究其傳變,亦有三經,何如是之速?蓋時醫不察,識症不明,妄以內損之法治之,如油入面,如閉賊在家,如落井下石,雖欲不速,其可得乎?
白話文:
[脈法] 大致上,如果病人沒有邪氣、熱氣或積滯的症狀,脈搏輕觸和重按都無力且弱。然而,若脈搏細而弦,看似快速但又不是那麼快,脈搏硬小且在手指下有阻礙感,這就表示有複雜的情況,不能單純地認為是虛弱。
進一步解釋:正常人的脈象如果很大,是虛弱的表現;脈象浮大,是表面的虛弱;脈象虛細微弱,會有盜汗的現象。脈象大但無力,是陽氣虛弱;脈象快但無力,是陰氣虛弱。寸脈弱而軟,代表上部虛弱;尺脈弱而澀,代表下部虛弱;尺脈澀而急,代表血虛;兩關脈沉細,代表整體虛弱。這些都是內部損傷的脈象,並不會出現弦急、緊迫、快速的脈象。因為當元氣虛弱時,脈象怎麼可能強壯呢?一旦發現強壯的脈象,必定是外邪所致,千萬不要用內損的方式來治療。
《難經》提到:正常的脈象是由下往上,而損脈是由上往下。第一級的損傷影響皮毛,皮膚聚集,毛髮脫落。第二級的損傷影響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第三級的損傷影響肌膚,肌肉消瘦,食物無法滋養肌膚。第四級的損傷影響筋骨,筋骨鬆弛,無法自我控制。第五級的損傷影響骨頭,骨頭萎縮,無法起牀。反之,由下往上的脈象,骨頭萎縮,無法起牀,就是死亡的預兆。
對於損傷的治療方法:損害到肺部,要增強氣力;損害到心臟,要調節營衛;損害到脾臟,要調整飲食,適應冷暖;損害到肝臟,要緩解內在;損害到腎臟,要增強精氣。若不能治療虛弱,其他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實症用實法,虛症用虛法,損耗不足,補充有餘,這是中等醫生常犯的錯誤。
景嶽先生表示:上損下損的理論非常精闢,但是仍有未盡之處,還需要更詳細的說明。一般而言,思考過度、勞累、外感等情況會傷害到陽氣,傷害到陽氣的病症,一定會從上部開始往下發展。性行為過度、醉酒飽食、內傷等情況會傷害到陰氣,傷害到陰氣的病症,一定會從下部開始往上發展。例如,經典中提到心脾受損,可能是因為心願未達成,或是女性月經不調,這就是從上部開始往下發展的案例。又比如,五臟主藏精,不能受傷,一旦受傷,就會導致陰虛,陰虛則失去氣力,失去氣力則死亡,這就是從下部開始往上發展的例子。
從上部開始往下發展,首先傷害的是氣。因此,第一級的損傷影響肺部,會影響聲音和皮膚;第二級的損傷影響心臟,會影響血液和麪色;第三級的損傷影響胃部,會影響飲食;第四級的損傷影響肝臟,會引起痙攣和疼痛;第五級的損傷影響腎臟,會引起骨頭萎縮和大小便失禁。這是先傷害到陽氣,然後才影響到陰氣,陽氣在下部耗盡,孤獨的陰氣就無法獨自存在,無法救治。從下部開始往上發展,首先傷害的是精氣。因此,第一級的損傷影響腎臟,會引起水源枯竭;第二級的損傷影響肝臟,會引起血動筋枯;第三級的損傷影響脾臟,會引起痰多;第四級的損傷影響心臟,會引起精神失守;第五級的損傷影響肺部,會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難。這是先傷害到陰氣,然後才影響到陽氣,陰氣在上部耗盡,孤獨的陽氣就無法獨自生存,無法救治。因此,心肺受損,精神衰退;肝腎受損,形體衰弱;脾胃受損,飲食無法轉化為氣血。
進一步解釋:外感引起的損傷,無論是從上部開始往下發展,還是從下部開始往上發展,最終都不會超過脾胃。虛弱勞損的損傷,從第一級到第五級,再回到第一級,時間越長,病情就越嚴重。因此,外感和內損,受傷部位不同,傳播方式也不同。內損可能需要三到五年,而外感可能只需要幾十天。探究其傳播變化,也有三個階段,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呢?這是因為醫生沒有仔細檢查,對症狀認識不清,隨意使用內損的療法,就像把油倒進麵粉裡,或者讓盜賊留在家中,或者把石頭扔進井裡,即使不想病情迅速惡化,又怎麼可能呢?
5. 總論
吳澄曰: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百病莫不由茲而生。惟風獨為百病長,故首重風勞,立此以為外損之樞紐。原考上古《素問》、《靈樞》,每言風之所生病者多,而不及於勞。惟《評熱論篇》有勞風之症,與後世之勞損乾咳相類,亦未明言。詳取各家之書讀之,其端緒或有或無,亦多缺略。
故每於外損風勞一症,混入內傷虛損門中,相沿訛謬,已非一日矣。因不揣鄙陋,上集撰有外感類內傷之辨,而又將類虛損各症,細辨條分,各門暢發其旨,使千載闇昧,一旦昭然,其於虛損之症,不無小補云。
白話文:
吳澄說: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因素,所有的疾病大多由此產生。其中,風邪是各種疾病的先導,所以我們首先強調風邪和勞損,並將此觀點作為理解外感疾病的核心。原本考察上古時期的《素問》、《靈樞》,常提到由風邪引發的疾病很多,但並沒有提及勞損。只有在《評熱論篇》中有提到勞風這種病症,與後世的勞損乾咳相似,但並沒有明確的說明。詳細閱讀各家的書籍,有的書中有相關的描述,有的則沒有,資料多有缺失。
因此,外感風邪和勞損這一類病症,常常被混入到內傷虛弱的範疇中,這種錯誤的認知已經延續了很久。因此,我不自量力,整理出一篇關於外感疾病與內傷疾病的區別,並且對類似虛損的各種病症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歸類,每個門類都充分地闡述其特點,讓千百年來模糊不清的概念,能夠在瞬間變得清晰明白,對於理解虛損病症,這樣的補充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