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一 (1)

1. 經旨

經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氣血不次,乃失其常。

百病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

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庶莫風,東北曰融風。

人之常有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白話文:

經書上說:百病的發生,都是源於風寒暑濕,以及陰陽失調、喜怒哀樂、飲食起居、驚恐過度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絡阻塞,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停滯,經脈空虛,氣血失調,就失去了正常的狀態。

百病的初期,往往是由於風雨寒暑,通過毛孔侵入肌膚,有的循環往復,有的停留下來。

東方稱之為明庶風,東南稱之為清明風,南方稱之為景風,西南稱之為涼風,西方稱之為閶闔風,西北稱之為不周風,北方稱之為庶莫風,東北稱之為融風。

人體經常生病,也是由於骨骼、皮膚、肌膚腠理不夠堅固,導致邪氣容易入侵而造成的。

風雨寒熱等外邪,若不借助虛邪,無法獨自傷害人體。突然遭遇疾風暴雨卻沒有生病的人,是因為他們體內沒有虛弱的狀態,外邪無法單獨入侵。這一定是因為虛邪之風,與其身形相合,兩者虛弱相得益彰,才讓外邪入侵身體。

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吳澄曰:風勞與傷寒不同,傷寒由表傳裡,而勞風法是肺下,在第五、六椎之間也。風為陽邪,善行數變,熏蒸肺絡,使人強上而不能俯仰。風熱內盛,使人瞑視而羞明。津液暗灼,使人唾出稠黏而若涕。風客皮毛,使人惡風而振寒。所見在此,所因在彼,果在腎非由肺也。

少壯之人,水足以制火,則巨陽能引精,三日可愈。中年者,精雖未匱,比少壯者不無精弱,故必五日。老年之人,天癸將竭,真陰衰敗,不能制火,故曰不精者七日。跡此觀之,不必論人之少壯,為病之重輕,而審其精之盛衰,以察邪氣之出入。旺者出速,弱者稍遲,衰者日久,精虧氣弱之人,內無托送,則終不出也。

白話文:

勞風病是一種影響肺部的疾病,會讓人感到頭昏眼花、視力模糊、不停地流口水,口水就像鼻涕一樣,還會怕風、發冷。這種病症是勞風所致。如果體質強壯,陽氣充足,三天就能痊癒;中年人精氣略弱,需要五天;老年人精氣衰敗,則需要七天。在病情發展過程中,會咳出青黃色的痰,像膿一樣,大小像彈珠,會從嘴巴或鼻子排出。如果痰無法排出,就會損傷肺部,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

風勞病和傷寒病不同,傷寒病是由外邪入侵,從表及裡;而勞風病則源於肺部,位於第五、六節脊椎骨之間。風屬陽邪,容易變化,侵犯肺部經絡,使人頭昏眼花,無法正常抬頭低頭。風熱內盛,導致眼睛睜不開,畏懼光線。體內津液灼熱,使人流出濃稠的口水,像鼻涕一樣。風邪侵襲皮膚毛髮,讓人怕風,身體發抖。雖然症狀表現在肺部,但病根在腎臟,並非源自肺部。

年輕人體內水氣充足,可以制約火氣,陽氣充足,引導精氣恢復,三天就能痊癒。中年人精氣雖然沒有完全衰竭,但比年輕人稍弱,所以需要五天。老年人天癸將盡,真陰衰敗,無法制約火氣,所以需要七天。從這些觀察來看,不一定要看患者的年齡和病情輕重,而是要觀察其精氣的盛衰,來判斷邪氣的進退。精氣旺盛的人,邪氣排出速度快;精氣衰弱的人,邪氣排出速度慢;精氣衰竭的人,邪氣排出時間更長。精氣不足、氣虛的人,體內沒有力量托送邪氣,邪氣就無法排出。

咳出青黃若涕,是邪出之色也;如膿,邪出之狀也;大如彈丸,邪出之徵也;從口若鼻,邪出之路也。出則愈也,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白話文:

咳嗽時吐出來的是綠黃痰液,這是病邪要排出的顏色;如果像膿一樣稠厚,那是病邪要排出的狀態;如果痰很大顆,像是彈珠那樣大小,那就是病邪要排出的症候了;如果是從嘴巴或鼻子排出去,就是病邪要排出的途徑。要是能夠把病邪都排出去就會好起來,但如果無法排除就可能會傷害到肺部,而傷及肺部的話就很危險了。

2. 脈法

大凡無邪無熱無積之症,其脈舉按無力而弱。若脈細而弦,似數非數,硬小而礙指,即有夾雜,不可作虛損治。

澄按:平人脈大為虛,浮大表虛,虛細微弱者盜汗。大而無力陽虛,數而無力陰虛。寸弱而軟上虛,尺弱而澀下虛,尺澀而疾血虛,兩關沉細為虛。此皆內損之脈也,並不見有弦急礙指緊數之象。蓋元氣既虛,脈安能實?凡見實脈,必挾外邪,切不可從內損治。

《難經》曰: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膚,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死。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沒有邪氣、沒有發熱、沒有積聚的病症,脈象摸起來會很輕,沒有力量,顯得虛弱。如果脈象細小而弦緊,像是數脈但又不完全是,又硬又小,摸起來阻礙手指,就表示可能夾雜著其他病症,不能當成虛損來治療。

要說明的是,正常人的脈象較大,代表身體虛弱;脈象浮大代表表虛;脈象虛弱細小代表盜汗;脈象大而無力代表陽虛;脈象數而無力代表陰虛;寸關脈弱而軟代表上焦虛;尺脈弱而澀代表下焦虛;尺脈澀而疾代表血虛;兩關脈沉細也代表虛弱。這些都是內傷造成的脈象,並不會出現弦緊、礙指、緊數等現象。因為元氣虛弱,脈象不可能有力。如果出現實脈,一定是外邪入侵,絕對不能用內傷的治療方法。

《難經》記載,由下往上是至脈,由上往下是損脈。一損傷到皮毛,就會皮聚毛落;二損傷到血脈,就會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三損傷到肌肉,就會肌肉消瘦,吃進去的東西無法轉化為肌肉;四損傷到筋,就會筋脈鬆弛,無法自主收縮;五損傷到骨,就會骨骼痿軟,無法起床。反過來,從下往上,就是至脈的病症,最終導致骨骼痿軟,無法起床而死。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死。然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中工之所害也。

景岳先生曰:上損下之說,其義極精,然有未盡者,猶宜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症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願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上而下者也。又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下而上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

白話文:

從下往上發展的病症,會導致皮膚皺縮、毛髮脫落,最終走向死亡。治療這種損傷的方法是:肺部受損就補充氣息,心臟受損就調和營衛,脾臟受損就調整飲食,注意寒溫適宜,肝臟受損就放鬆身心,腎臟受損就滋補精氣,這就是治療損傷的方法。如果不能治療虛損,又何談其他?所以說,實則實之,虛則虛之,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是庸醫所為。

景岳先生說:上損下的理論非常精妙,但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補充。一般來說,思慮過度、勞累過度、外感等症狀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病症就會從上往下發展。而縱慾、暴飲暴食、內傷等症狀則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病症就會從下往上發展。就像經書中所說,二陽之病會影響心脾,出現不適、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狀,這就是從上往下發展的病症。又說,五臟主藏精氣,不可損傷,損傷就會失守,導致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這就是從下往上發展的病症。總之,從上往下發展的病症,先傷的是氣。

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於肝,病在瘛瘲、疼痛。五損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

二損損於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病痰涎湧盛。四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損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氣血。

澄按:外感之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總不能過於脾胃。虛勞之損,自一至五,五復犯一,日久乃深。所以外損與內損,所傷不同,所傳亦異。故內損有三年五載,而外損不過數十日,究其傳變,亦有三經,何如是之速?蓋時醫不察,識症不明,妄以內損之法治之,如油入面,如閉賊在家,如落井下石,雖欲不速,其可得乎?

白話文:

肺受損則影響呼吸和皮膚,心受損則影響血脈和面色,胃受損則影響飲食消化,肝受損則導致抽搐和疼痛,腎受損則導致骨骼痿弱和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陽氣先受損,繼而影響陰氣,陽氣衰竭,孤陰無依,無法生存。

從下往上看,精氣先受損。腎受損則導致精氣枯竭,肝受損則導致血液流動不暢,筋骨枯萎,脾受損則導致痰涎過盛,心受損則導致神魂失守,肺受損則導致呼吸急促短氣。這是因為陰氣先受損,繼而影響陽氣,陰氣衰竭,孤陽無依,無法生存。所以說,心肺受損則神志衰弱,肝腎受損則形體衰敗,脾胃受損則飲食無法化為氣血。

外感引起的損傷,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最終都影響脾胃。虛勞引起的損傷,從一到五,又反覆影響一,日積月累就會加重。因此,外損和內損,受損部位不同,傳播方式也不同。內損可能持續三年五載,而外損不過數十日,其傳變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為醫生不了解病情,診斷錯誤,用內損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外損,就像油入面粉,就像賊人被關在家裡,就像把石頭扔進井裡,即使想不快,也快不了。

3. 總論

吳澄曰: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百病莫不由茲而生。惟風獨為百病長,故首重風勞,立此以為外損之樞紐。原考上古《素問》、《靈樞》,每言風之所生病者多,而不及於勞。惟《評熱論篇》有勞風之症,與後世之勞損乾咳相類,亦未明言。詳取各家之書讀之,其端緒或有或無,亦多缺略。

故每於外損風勞一症,混入內傷虛損門中,相沿訛謬,已非一日矣。因不揣鄙陋,上集撰有外感類內傷之辨,而又將類虛損各症,細辨條分,各門暢發其旨,使千載闇昧,一旦昭然,其於虛損之症,不無小補云。

白話文:

吳澄說: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各種疾病幾乎都由此而生。其中風氣獨佔鰲頭,是百病之源,所以最重要的是風勞,因此設立這一章作為外傷的樞紐。

我原先參考古代的《素問》、《靈樞》等醫書,發現裡面經常提到風氣導致的疾病,卻很少提及勞損。只有《評熱論篇》中提到了勞風之症,跟後世說的勞損乾咳很像,但也沒有明確說明。我仔細閱讀各家醫書,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零零散散,而且多有缺漏。

所以,在以往醫學界,經常將外傷風勞的病症混淆為內傷虛損,這種錯誤流傳已久。因此,我斗膽寫了《外感類內傷之辨》,並將類似虛損的病症細分條列,深入闡述各自的病理,讓千百年來醫學上的困惑,得以撥雲見日。這對於治療虛損的病症,應該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