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首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首 (2)

1. 傷風論

傷風,表症也,其原則屬於腎。經曰:皮薄肉弱者,不勝四時之虛風。此論先天稟質之偏,五行剋制之理,而非概所論於傷風之症也。若乃腎精不足之人,無論四時風之虛實,最易感冒,皆曰表虛不固。而其所以不固者,不全責之表也。蓋腎主精,精生氣。腎不足之人,氣不生血,則營不能營;精不化氣,則衛不能衛。

不必大風苛毒,乃能為害,即些小微風,而內亦不能拒,外亦不能御矣。《素問》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不出者則傷肺,傷肺則死矣。可見腎與膀胱相為表裡,精盛者邪易引出,明徵也。《難經》曰:腎中一點動氣,名為導邪之神。可見腎精一足,而外邪不敢內侵。

白話文:

感冒屬於外感疾病,主要影響的是人體的表層,但其根本原因卻與腎氣有關。古籍記載,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受到季節性風寒的侵襲,這指的是先天稟賦的不足,以及五行相剋的原理,並非專指感冒的病症。

腎氣不足的人,不論是哪個季節的風寒,都容易感冒,這稱為表虛不固。之所以表虛,不僅僅是表層的防禦功能弱,更重要的是腎氣不足,影響了氣血的運行。腎主精,精生氣,腎氣不足則氣血虛弱,無法充盈營衛。

即使是微弱的風寒,也足以侵入體內,因為腎氣不足,導致人體無法抵禦外邪。古籍中記載,人體的精氣需要通過膀胱排出,如果精氣不足,就容易被外邪侵入,最終傷及肺部,危及生命。由此可見,腎與膀胱相輔相成,腎氣充盈則更容易將外邪排出。

古籍還指出,腎中有一股氣息,能引導外邪排出,當腎氣充足時,外邪就無法入侵。

凡病皆然,非獨傷風一症如是也。人但知肺主皮毛,太陽為周身之表,以表症而用表藥,於理似乎不悖。殊不知人身有一日之虛實,亦有一時之虛實。實者用外感之法治之,自無不愈。惟房勞病後,遺精胎產,老人嬰兒,此數種輩,精恆不足,氣血內虧,營衛空虛,最易感冒,邪陷難出,人多輕忽,不肯遄治,纏綿日久,終變虛勞。初以為小疾,而不知遺害之大有如此也。

雍正丙午,傷風大盛,時行咳嗽,自湖廣傳染江浙,治之不得其法,後變虛勞,死者甚眾。今乾隆甲子,春王正月不見和暖,遲遲之春日,而頻遭凜凜苦雨之悽風,又復如前,傷風更甚,沿門闔境,交相傳染,長幼相似,有類時行。按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初之氣,寒水加風木,陽氣為寒淫所折,少陽生髮之氣不宣,正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是一樣的,不只是傷風一種病症如此。人們只知道肺主宰皮膚毛髮,太陽經脈是全身的表層,所以遇到表症就用治療表證的藥物,似乎合乎道理。卻不知道人體有每天的虛實,也有一時的虛實。如果是實證,用治療外感的方法治療,自然都能治好。但是房事勞累後、遺精、生產、老人和嬰兒,這幾種人,精氣總是不足,氣血內虛,營衛虛弱,最容易感冒,邪氣入侵不易排出,許多人輕忽大意,不願及時治療,病情纏綿日久,最終變成虛勞。一開始以為是小病,卻不知道會帶來這麼大的危害。

雍正年間丙午年,傷風流行很盛,當時流行咳嗽,從湖廣傳染到江浙,治療方法不得當,後來演變成虛勞,死的人很多。現在乾隆年間甲子年,春天正月還不見溫暖,遲遲的春日,卻頻繁遭遇凛冽的寒風苦雨,又跟以前一樣,傷風更加嚴重,家家戶戶,彼此傳染,老少都有,像是流行病一樣。根據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初年的氣候,寒水加上風木,陽氣被寒氣所抑制,少陽生髮之氣不能宣發,這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卻出現了這種氣候。

症雖相類傷風,又有似乎傷寒,而其實則疫癘之屬耳。詳稽各家治法,無非芎蘇飲、羌活湯、十神湯、敗毒散等劑。感之輕者,勿藥自愈,重者無不應手取效。若腎氣不足之人,當寓歸、地於羌、葛、柴、前之中,駕參、耆於芎、半、枳、桔之內,汗和同行,托補兼施,庶邪易出。

倘執呆法,專用辛溫開發腠理,治非不善,而無如體弱遇之,邪不惟不肯外出,反隨元氣縮入,發熱咳嗽,纏綿不休,經年屢月,終變虛損。故筆之以為前車之戒。

白話文:

虽然症状看起来像是伤风,也有像伤寒,但实际上是疫癘。仔细研究各家的治疗方法,无非是芎苏饮、羌活汤、十神汤、败毒散等药方。感染轻微者,不用药也能自愈,严重的也都能药到病除。如果肾气不足的人,应该在羌、葛、柴、前之中加入归、地,在芎、半、枳、桔之中加入人参、黄芪,让汗和药同时发挥作用,既能解表又能补益,这样邪气就容易被驱除。

如果一味固执地使用辛温药物来疏通腠理,治法不当,就会导致体弱者遇上疫癘,邪气不仅不会外出,反而会随着元气缩入体内,引发发热咳嗽,缠绵不休,甚至持续数年,最终导致虚损。因此我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前车之鉴。

2. 風勞初起原因

風勞初起,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耗氣損血,漸變成勞。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令人咳嗽,在肝令人吐血,在腎令人遺精,此症載在《靈樞》。漢唐以來,俱未論及。後世醫工,認為內傷積損,輒投峻劑,閉住風邪,內熱愈熾,以致不治。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之未發矣。

澄按:風勞一症,自古及今,未有全書,世之不明亦已久矣。其間或有一二高賢立論,列於各症之中,譬如珠玉雜瓦礫之間,令人眼光不及採擇。予故條分各門,細按條辨,簡而出之。

白話文:

風寒初起時,會出現咳嗽、鼻塞的症狀,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體內,消耗氣血,逐漸發展成勞損。這種病症表現在外,會讓人自汗;表現在內,會讓人內熱;表現在肺,會讓人咳嗽;表現在肝,會讓人吐血;表現在腎,會讓人遺精。這些症狀都記載在《靈樞》中。從漢朝到唐朝,都沒有人詳細論述這種疾病。後世的醫生認為是內傷積損,便使用猛烈的藥物治療,卻把風邪封在體內,導致內熱加重,最終導致不治。只有羅謙甫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治療,這兩位醫家可以說是開創了前人未曾涉獵的治療方法。

我認為風勞這種病症,從古至今都沒有專門的論述,世人對此也一直都不了解。雖然有一些高明的醫生在論述其他疾病時,也提到了風勞,但就像珍珠玉器混雜在瓦礫之中,讓人難以辨認和選取。所以我特地將風勞分門別類,逐條分析,簡要地把它寫出來。

3. 論虛損傳變

勞者勞於形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憂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傷於內。晝感之則病營,夜感之則病衛。營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於二,二傳於三,三通乎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

一至於五,邪氣乃深,其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及其如此,雖有命不能生也。

澄按:古時虛損,或三年,或五載,或數十年。何今人之虛損,輕則一年,重則不過數十日而殞,其故何耶?蓋古時之症,真虛損也;今人之病,假虛損也。真則難醫,而藥餌猶可調攝。假則易治,而藥多誤施。譬諸梨、棗水果之類,欲漬則自內達外,一層一層漸漸爛出,方及於皮,有似內損之症。

白話文:

過度勞累會損傷身體的精氣,受傷則會損傷形體和氣血。過度飲食或飢餓會傷脾,過度思慮會傷心,過度縱慾會傷腎,過度勞動或休息不足會傷肝,過度喜怒憂愁會傷肺。此外,外界的風寒暑濕也會傷害身體,而內部的飢餓、飽食、勞役也會造成傷害。白天受到邪氣侵襲則會生病,晚上受到邪氣侵襲則會傷及正氣。營氣和衛氣在經絡中運行,內外相互輸送,各自遵循晝夜的規律。

最初從一個部位開始受損,接著波及到兩個部位,再傳播到三個部位,然後影響到四個部位,最終影響到五個部位。當邪氣從一到五,逐漸深入,自身的氣血就會衰敗,導致肌肉消瘦,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行動困難。如果發展到這種程度,即使有藥物也無法挽救。

古時候的人虛損,可能要三年、五年,甚至幾十年才會病重。而現在的人虛損,輕則一年,重則不過幾十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時候的虛損是真正的虛損,而現在的虛損大多是假虛損。真正的虛損難以醫治,但仍然可以用藥物調養。假虛損則容易治療,但很容易用錯藥。就像梨、棗等水果,如果想要浸泡,需要從內到外,一層一層慢慢腐爛,才會到達果皮,就像內部損傷的病症一樣。

若鬱閉器中,或感冰麝酒器,則自外及內,不過一宿,而皮肉俱腐矣。有似外損之症,所以為日無多。不似內損,尚可遷延歲月也。而前賢立論,又皆以五勞、六極、七傷、真陰、真陽之說著書行世,而並無外損之名。時醫不明,而又專以滋陰降火治之,是何異於梨果而鬱閉於器中耶?病者甚多,愈者甚少,死者甚眾,今日之大弊也,不得不辨。

白話文:

若果體內鬱積著寒涼之氣,或誤食冰涼、辛辣的酒類食物,就會從體外迅速蔓延至體內,不到一夜,皮肉便會腐爛。此症狀如同外傷造成的損傷,因此留存的時間不多。不像內傷可以延續許久。然而古代醫學典籍,皆以五勞、六極、七傷、真陰、真陽等理論著述,並無「外損」之名。當今醫者不明此理,執著於滋陰降火治療,這猶如將梨果放在器皿中悶著,豈非徒勞無功?病人眾多,痊癒者寥寥,死亡者眾,這是今日醫學界的一大弊端,不得不加以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