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首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首 (1)

1. 外損總旨

吳澄曰:元氣不足者,謂之虛;不能任勞者,謂之怯;由是而五臟內傷,謂之損;傳屍蠱疰謂之瘵。虛與怯非一因,損與瘵亦各別。故病有真有假,而用藥有補有散。世之專用滋陰降火者,非故欲殺人也,其所見者偏也。所見偏則其所謂虛,虛其所虛,非吾所謂虛也。其所謂損,損其所損,非吾所謂損也。

凡吾之所謂虛損者,合內外真假而言之也,不居之論也。世之所謂虛損者,去其外症而言之也,膠柱鼓瑟也。近日醫不師古,相習成風,流毒斯世。其治虛損之法,不主於滋則主於補,不主於補則主於滋,出於彼必入於此。前醫者倡之,後醫者和之,病者喜之,旁人附之。噫!其欲持內外真假之說,其孰從而聽之?老醫者曰:丹溪諸公,云云若此也。

白話文:

吳澄說:元氣不足,稱為虛;不能負擔勞動,稱為怯;由此而導致五臟內傷,稱為損;傳染屍體的蠱毒病,稱為瘵。虛與怯並非同一個原因,損與瘵也各有不同。因此,疾病有真有假,用藥有補有散。世俗中專門使用滋陰降火藥物的醫生,並非故意想要殺人,只是他們所見的病症片面。所見片面,他們所認為的虛,只是虛了他們所見的虛,並非我所說的虛;他們所認為的損,只是損了他們所見的損,並非我所說的損。

我所說的虛損,是結合內外、真假來論述的,是普遍的論點。世俗中所說的虛損,只看外在症狀來論述,就像膠柱鼓瑟,死守教條。近來醫生不學習古醫學,互相效仿,形成風氣,毒害世人。他們治療虛損的方法,要不就是以滋補為主,要不就是以補益為主,不是陷入滋補就是陷入補益。前輩醫生倡導這種方法,後輩醫生附和,病人樂於接受,旁人也跟著附和。唉!他們想要持守內外真假之說,究竟要聽誰的?老醫生說:丹溪諸公,也是這樣說的。

新醫者亦曰:丹溪諸公,云云若此也。病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不察也,亦曰:各名家諸公,俱云云若此。不惟舉之於口,而又證之於書。雖有內外真假之說,其孰從而求之且甚矣?人之不智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滋補之是務。古之死於虛損者寡,今之死於虛損者多。

古之治虛損也得宜,今之治虛損也非法。病無一定,而概以補之;治非一法,而概以滋之,奈之何其病不危且殆也?且治之之法,其端亦甚多矣。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有外邪焉而為之疏,有風邪焉而為之解,有寒邪焉而為之溫,有暑邪焉而為之清,有濕邪焉而為之利,有火邪焉而為之涼,濁痰積瘀為之消,勞傷積損為之理,脾胃薄弱也而兼補之,龍雷上泛也而兼導之,將欲傳經也而為之備,將欲變症也而為之防。今時之法,病者不死,滋降不止,食少泄瀉猶不關心,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也常說,丹溪先生等人都是這樣說。病人習慣聽這些說法,喜歡聽這些奇談怪論而不去仔細思考,也說各個名醫都是這樣說的。不只是口頭上說,還寫在書裡。雖然有內外真假之說,但究竟應該相信誰呢?實在是太過分了!人們愚昧無知,不去追根究底,也不去細問細節,只注重滋補。古代死於虛損的人很少,現在死於虛損的人卻很多。

古代治療虛損的方法得當,現在治療虛損的方法卻不正確。病症沒有固定模式,就一概用補藥;治療方法不一,就一概用滋補藥,怎麼能不危險呢?而且治療方法的關鍵很多,陰虛就要補陰,陽虛就要補陽,有外邪就要疏散,有風邪就要解表,有寒邪就要溫暖,有暑邪就要清熱,有濕邪就要利濕,有火邪就要降火,濁痰積瘀就要消散,勞傷積損就要調理,脾胃虛弱就要兼補,胃氣上逆就要兼導,將要傳經就要預防,將要變症就要防治。現在的治療方法,病人不死就不停地滋補降氣,吃不下飯、拉肚子也不放在心上,唉!真是不加思索啊!

蓋滋降之劑,久必傷脾。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也。脾胃虛衰,不能以升發藥餌也,不能以飲食生氣血也,不能溫皮膚、充腠理以御外邪也,何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臣也,脾者輸納之職也。飲食入胃,流溢精氣,上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生氣生血,貫五臟,充百骸,調六臟,皆脾胃為之也。今用滋降者曰:咳嗽可除也,喉癢可止也,蒸熱可退也,痰可逐也,瘀可消也,火可降也,虛可補也。求其脾胃之氣相生相養之道,則有清淨寂滅者矣。嗚呼!其幸而遇陽有餘陰不足者,則滋陰也,降火也,皆藥症相合也。

白話文:

滋補降火的藥物長期服用會損傷脾胃。人體的生存依賴脾胃,脾胃虛弱,藥物無法吸收、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也無法溫暖肌膚、充實腠理抵禦外邪,這是因為心是人體的君主,肺是輔佐的官員,而脾則負責吸收和輸送。食物進入胃後,精華被吸收,向上輸送至脾,脾將精華散布,向上輸送至肺,調節水液,向下輸送至膀胱。

氣血的生成,滋養五臟,充盈百骸,調節六臟,都依靠脾胃。現在使用滋補降火的藥物,可以消除咳嗽、止癢、退燒、化痰、消瘀、降火、補虛。但是,如果忽略脾胃氣血的相生相養之道,就會導致脾胃虛弱。唉!如果遇到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情況,滋陰降火則符合藥性,但必須注意不要過度使用。

其不幸而遇脾薄胃弱者,則滋陰也,降火也,適足以益其病也。非予之專以滋陰為仇也。內傷者補之,外感者散之,其治雖不同,其理則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飲食,其事雖殊,其智則一也。今之醫者,一見咳嗽失血、吐痰潮熱等症,即曰曷不用滋陰降火之法。是亦責身之寒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

責飢之食者,曷不為飲之之易也。《靈樞經》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又曰:病之始期也,生於風寒暑濕,實發其端。故治之之法,欲補其虛,必先去其外邪;欲治其真,必先求其假;欲治其內,必先察其外;凡用疏用散者,將欲為補計也。今則不然,不辨其外,不辨其內,不辨其風,不辨其寒,不辨其暑,不辨其濕,不辨其燥,不辨其火,不辨其痰,不辨其積。此吾所以著《不居集》之意也。

白話文:

如果不幸遇到脾胃虛弱的人,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並不是說滋陰的方法不好,而是要針對病因對症下藥。就像內傷要補,外感要散,治病的方法雖然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樣的。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穿裘皮衣服,口渴就喝水,肚子餓就吃飯,做事方法不同,但智慧卻是相同的。現在有些醫生,一看到病人咳嗽、吐血、痰多、發燒等症狀,就馬上說要滋陰降火。這就像責怪一個寒冷的人,為什麼不穿葛布衣服一樣,責怪一個飢餓的人,為什麼不喝水一樣。

《靈樞經》說:「百病的起因都是從風開始。」又說:「疾病的初期,都源於風寒暑濕,這些因素導致病症發生。」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想要補虛,必須先驅除外邪;想要治療本源,必須先處理假象;想要治療內在,必須先觀察外在。凡是用疏通、散解的方法,都是為了更好地補益。然而現在的醫者,不分內外,不辨風寒暑濕燥火痰積,就一味地用滋陰降火的方法。這就是我寫《不居集》的用意。

遇內傷則內傷治之,遇外感則外感治之,遇滋則滋之,遇降則降之,溫則溫之,補則補之,消則消之,散則散之。斯法也,何法也?此吾所治虛怯癆瘵也,不敢以滋降之法,而加於外損之上也。

白話文:

遇到內部受傷就治療內部受傷,遇到外部感染就治療外部感染,遇到需要滋養的地方就滋養它,遇到需要下降的地方就讓它下降,寒冷的地方就使其變得溫暖,缺乏的地方就進行補充,過多的地方就消除掉,分散的地方就集中起來。這些方法是什麼呢?這是我們用來治療虛弱和肺結核的方法。我不敢使用滋潤和下降的方法去加重外部損傷的情況。

2. 風勞論

吳澄曰:風勞一症,求之《靈樞》,並未詳明;求之《素問》,惟《評熱論》得風勞一節,隱隱若有相合,亦未究其根底。竊不自安,意均是人也,何以致傷風,何以不傷風?均是症也,何以致成勞,何以不成勞?均是治也,何以易治?何以難治?何以不治自愈?何以治之不愈?漫然渺然,茫無確據。於是再取《內經》讀之,譬如嚼蠟,毫無一得。

終日不輟,後始恍然,列之篇者,用質同志,或有以教我也。

白話文:

吳澄說:風勞這種病症,在《靈樞》中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在《素問》中,只有《評熱論》有一段提到風勞,隱隱約約有些符合,但也沒有探究其根本原因。我心裡很不踏實,心想,人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有人得風寒,而有人卻不會?都是病症,為什麼有的會變成勞損,有的卻不會?都是治療,為什麼有的容易治好,有的卻難治?為什麼有的不治自愈,有的卻治療無效?這些問題都讓人迷茫,毫無頭緒。

於是,我又重新拿來《內經》研讀,卻像嚼蠟一樣,毫無收穫。

我終日不停地研究,最後才恍然大悟,我把這些心得寫成文章,用來與同道中人交流,希望有人能夠指教我。

3. 論傷風不傷風

經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少長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皆病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其所病各不同。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黑色而皮厚肉堅者,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據此觀之,人稟受各有一偏,皮肉厚薄各有不同,有能勝四時之虛風者,有不能勝四時之虛風者,則有傷風不傷風之別矣。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有人在一起行走,年齡相仿,衣著也差不多厚薄,突然遭遇狂風暴雨,有些人會生病,有些人卻不會生病,甚至有些人全都會生病,有些人全都不會生病,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說:春天的風是青風,夏天的風是陽風,秋天的風是涼風,冬天的風是寒風,這四季的風,帶來的疾病都不相同。

皮膚黃色,薄而肉弱的人,無法抵抗春天虛弱的風。 皮膚白色,薄而肉弱的人,無法抵抗夏天虛弱的風。 皮膚青色,薄而肉弱的人,無法抵抗秋天虛弱的風。 皮膚赤色,薄而肉弱的人,無法抵抗冬天虛弱的風。 皮膚黑色,而且皮厚肉堅的人,就不會受到四季之風的傷害。 但如果皮膚薄而肌肉不堅,膚色不一的人,在長夏時節遇上虛風就會生病。 而皮膚厚實,肌肉堅實的人,則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會生病。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體質都有所差異,皮膚厚薄也不盡相同,有些人能抵擋四季虛風,有些人卻無法抵抗,因此就會出現有些人會受風寒,有些人則不會受風寒的現象了。

4. 論傷風有成勞有不成勞

經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凡風邪之傷人也,太陽必先受之。邪入太陽,傳入於裡,善行數變,或為寒熱,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偏枯,或中五臟六腑,變化無方,乃為他病而不成風勞,其變風勞何也?經曰:肺者,皮毛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故不循他經而傳變別症,則見氣喘咳嗽,寒熱痰壅,有似虛勞之症。

蓋風為陽邪,從太陽一路而來,則當仍從太陽舊路表散而出;從太陰皮毛一路而來,則當仍從皮毛舊路解托而出。昧者誤用滋陰斂肺,降火清痰,止嗽退熱,寒涼之品,阻其風邪外出之路,則必由淺及深,痰血泄瀉,其不成虛損者幾希矣。

白話文:

經書上說,巨陽是所有陽氣的統稱,它的脈絡與風府穴相連。凡是受到風寒侵襲的人,太陽經都會最先受到影響。邪氣入侵太陽經後,會傳入內部,變化多端,可能表現為寒熱交替、寒性症狀、熱性症狀、半身不遂,或侵犯五臟六腑,變化無常,最終可能導致其他疾病,而不是單純的風勞。為什麼會演變成風勞呢?經書上又說,肺與皮毛相通。皮毛最先接觸邪氣,邪氣便會循著這個通道而入,因此不會沿著其他經絡傳播,也不會有其他病症的變化,只會出現氣喘咳嗽、寒熱痰多,類似虛勞的症狀。

其實風寒是陽邪,從太陽經一路而來,就應該循著太陽經的舊路從體表散發出去;從太陰經的皮毛一路而來,就應該循著皮毛的舊路解毒排出。有些人不懂醫理,誤用滋陰斂肺、降火清痰、止咳退熱等寒涼藥物,反而阻礙了風寒外出,導致邪氣由表及裡,引發痰血泄瀉,最終演變成虛損的可能性非常高。

論風勞有易治有難治有不治自愈有治之不愈

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經言清淨者,謂因循四時之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則起居有度,生氣不竭,則永保康寧。風之初入則在太陽,皮毛所傷則在太陰,究其根本,則無不在腎也。腎者,藏精之處也。人能清淨,則腎能取五臟六腑之精,受而藏之也。

精生氣,氣旺則能肉腠閉,皮膚密,真正內拒,虛邪不侵。惟不慎起居,不節飲食,外勞其形,內搖其精,腎原受傷,氣因中餒,邪得以乘虛而入也。然金水二臟,子母恆相通,而腎與膀胱,又表裡相為配合,故少壯之人,精旺氣足,虛風不能侵。即偶感之,不必用解散之藥,而邪自無容身之地,故不治而自愈也。

白話文:

風寒引起的勞累,有容易治癒的,有難以治癒的,有不治而愈的,也有治療後仍無法痊癒的。古籍記載,風是百病的根源。如果能保持身心清淨,則毛孔緊閉,即使有强烈的風邪,也无法入侵。所谓清淨,指的是遵循四季规律,注意养生调理,不随意勞累,保持生活规律,使元气充沛,就能长保健康。风邪初入时,会在太阳经脉停留,伤及皮肤毛发则在太阴经脉,究其根本,都与肾脏有关。肾脏是藏精之所,人能保持清净,肾脏就能吸收五脏六腑的精气,储存起来。精气生养元气,元气充沛,则毛孔紧闭,皮肤密实,真正抵御外邪。然而,如果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过度劳累身体,损耗精气,肾脏就会受损,元气不足,邪气便能乘虚而入。金水二脏,母子相通,而肾与膀胱,又是表里相合,所以年少壮年的人,精气旺盛,虚风无法入侵。即使偶感风寒,也不需要服用散寒的药物,邪气自然无处藏身,因此不治而愈。

若精氣虛衰,內不能振,即用表散之藥,提者自提,表者自表,正氣愈虛,邪反陷入,終無出期,所以治之亦不愈也。若精氣稍弱,邪亦留連,外有表藥以挈提,內有精氣以托送,則邪不敢羈遲而遽出,所以治之易愈也。若風邪未感之初,精氣先已受傷,及風邪既感之後,邪必乘虛而內陷,內乏托送之能,外鮮提挈之力,所以治亦難愈也。

然不獨風勞一症惟然,即如傷寒、瘧、痢、時行瘟疫等症,有可治有不可治,有難治有易治,皆是此理。所以脈與症相合,而用藥多有不能奏功者,不知其元氣之盛衰故也。古人立方,六氣門中,如風症之小續命湯、侯氏黑散,寒症之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暑症之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濕症之《活人》防己湯、中滿分消湯,燥症之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火症之人參白虎湯、半夏瀉心湯、升陽散火湯。即如消劑中,亦有山楂、麥芽與參同用者。

白話文:

如果人體精氣虛弱,內在力量不足,即使使用表散的藥物,也無法有效驅散外邪,反而容易讓邪氣趁虛而入,最終無藥可救。但如果精氣稍弱,邪氣也尚未深入,外有表藥引導,內有精氣支撐,邪氣就會被快速驅除,治療效果顯著。然而,如果在風邪侵入之前,精氣就已經受損,當風邪侵入後,邪氣必定會乘虛而入,內無支撐之力,外無引導之力,治療就會非常困難。

這種道理不僅適用於風勞,也適用於傷寒、瘧疾、痢疾、時行瘟疫等疾病。這些疾病都有可治癒和不可治癒,容易治癒和難以治癒的情況,都是因為這個道理。因此,即使脈象和症狀相符,用藥卻無法奏效,就是因為沒有掌握患者元氣的強弱。古人制定藥方,在六氣門中,針對風症的藥方例如小續命湯、侯氏黑散,寒症的藥方例如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暑症的藥方例如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濕症的藥方例如防己湯、中滿分消湯,燥症的藥方例如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火症的藥方例如人參白虎湯、半夏瀉心湯、升陽散火湯等。就連消食的藥方中,也有山楂、麥芽和人參同用的例子。

枳實丸、消痞丸,俱皆御參於其中,亦此意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方的文字描述是:

「枳實丸」和「消痞丸」都使用了人參。這也是同樣的意思。

簡潔地說:兩個方子都有用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