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一 (2)

1. 風寒久郁嗽熱不止

凡人外感風寒,發熱咳嗽者,時醫不輕易表散,每用潤肺退熱藥,間附秦艽、蘇梗、柴、前一二味,而羌、獨、柴、前、防風等味,絕不敢用。不知秦艽陽明藥,柴胡少陰藥,於太陽何涉乎?以致風寒久郁,嗽熱不止,變成虛損,殺人多矣。

澄按:初感外邪,不行解散,則邪留而不散,漸變風勞之症。徒知解散,而解散之中不得其法,則邪亦留而不去,亦成風勞之症。蓋肺主皮毛,傳裡郁之,變而為熱;又為華蓋,五臟六腑,火自內起,熏蒸焚灼,變為難治之症。此皆初起治之誤也。及病既成,邪深入內,如油入面,又豈羌活、麻黃開發腠理之猛劑所能出耶?倘粗工不知而妄用之,是亦徒虛真元之氣而已,於邪何與乎?

白話文:

[風寒久鬱嗽熱不止]

大意是:一般人若受到風寒侵襲,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當代的醫生往往不會輕易使用解表散寒的藥物,反而常用潤肺退熱的藥物,偶爾會加入秦艽、蘇梗、柴胡、前胡這幾種藥材,但是對於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這些藥材卻絕對不敢使用。然而,他們不知道秦艽是陽明經的藥物,柴胡是少陰經的藥物,這些和太陽經又有什麼關係呢?因此導致風寒長時間鬱積在體內,咳嗽和發熱的症狀久久無法止息,最終轉變成虛弱損耗的狀態,造成許多人因此喪命。

進一步解釋:剛開始受到外邪侵襲時,如果沒有適當的疏散,那麼邪氣就會留在體內無法消散,逐漸演變成風勞的病症。只知道疏散,但是在疏散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當,那麼邪氣同樣也會留在體內無法排除,也會形成風勞的病症。因為肺主皮毛,一旦邪氣傳到內部鬱結,就會轉變為熱氣;肺又被稱為華蓋,一旦五臟六腑的火氣從內而起,燻蒸焚燒,就會轉變為難以治療的病症。這都是在疾病剛開始時治療失誤所導致的結果。等到疾病已經形成,邪氣深入體內,就像油滲入麵粉中一樣,怎麼可能靠羌活、麻黃這種能開通腠理的強烈藥物就能將邪氣排出呢?如果粗淺的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而隨便使用,也只是白白消耗掉身體的元氣罷了,對於邪氣又有多大的影響呢?

2. 虛勞挾外感邪熱

仲景云:虛勞挾外感,邪熱致鑠,陰血枯涸者,不可用參、耆甘溫之藥。

澄按:此虛勞而挾外感邪熱,非因外感邪熱而致虛勞也。此論為虛中挾邪之祖。蓋仲景治虛勞之法,總以行陽固陰、補中安腎二大法,並不用滋陰之藥。蓋以腎為陰中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脾為陽中之主,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立一建中湯,以為萬世法,恐有挾外感邪熱者,而亦誤用之,則陰血益枯涸矣。

故叮嚀告誡,何其慎歟!後人不知此法,而妄滋降,有不枉人生命乎?

白話文:

張仲景曾說:在虛弱疲勞的情況下又受到外界病邪的侵擾,導致體內熱氣過盛,使陰血乾涸的人,不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等性質溫和的藥物。

進一步解釋,這是指本來就有虛弱疲勞的狀況,再夾雜著外來的熱邪,而不是因為受到外來的熱邪才導致虛弱疲勞的。這是討論虛弱狀態中夾雜病邪理論的起源。張仲景治療虛弱疲勞的方法,主要是透過調理陽氣、鞏固陰氣以及補中安腎兩大原則,並不使用滋養陰液的藥物。他認為,腎臟是陰液的主宰,只要能讓心與腎之間的關係協調,精血自然充足;脾臟是陽氣的主宰,只要補充中氣,三陽(太陽、少陽、陽明)就能平和。他創立了建中湯,作為後世的法則,但擔心有人在外感熱邪的情況下,誤用了這些藥物,就會使陰血更加枯竭。

因此,他一再叮囑告誡,非常謹慎!後人如果不瞭解這種方法,胡亂使用藥物,豈不是枉費了人的生命嗎?

3. 虛勞當保護脾胃為主

治虛損吃緊工夫處,只在保護脾胃為上。如和解、攻裡二法,法所當用,雖老弱久病,亦所不避,乃撥亂反正之意,惟要用捨得宜。有先攻而後補者,有先補而後攻者,有攻補並行者,毅然獨斷。於裡當補則補,當瀉則瀉。幸無曰虛弱者何敢弄險?須知有故無殞,設務姑息,而一惟調補是務,豈知邪正不兩立也耶?

澄按:治虛損,雖以脾胃為主,猶必以祛邪為先。苟邪未去而徒滋之補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雖然亦有說焉,脾為萬物之母。若脾胃充盛,飲食如常,固當以祛邪為急。倘脾胃有傷,恐元氣下陷,不能鼓舞諸經,何能托邪外出?則又當以脾胃為急,候元氣稍復,再議托邪,或以補益收功也。

白話文:

處理虛損病症時,最重要的是保護脾胃。在治療方法上,如調和與強烈的內服藥,儘管病人年老體弱且長時間生病,只要適合使用就不應避諱,這就像要糾正錯誤必須先解決混亂一樣,關鍵在於恰當地選擇和應用。有時候要先攻擊病竈再補身,有時候要先補身再攻擊病竈,甚至有時候要同時進行攻與補,這種決定必須果斷。

對於內部問題,該補就補,該排就排。千萬不要因為病人體質虛弱就害怕冒險。要知道,只要病因存在,病就不會消失,如果只是為了避免病情加重而一味地調理補充,那怎麼知道正氣和邪氣不能共存呢?

進一步說明,治療虛損,雖然主要目標是保護脾胃,但首先必須去除病因。如果病因未除,單純地滋補,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傷害。然而,也有另一種看法,脾胃被視為身體健康的基礎。如果脾胃功能旺盛,飲食正常,當然應該優先去除病因。但如果脾胃受損,恐怕會導致元氣下降,無法有效調節全身機能,如何能將病因排出體外?那麼,就應該優先保護脾胃,等到元氣稍微恢復,再考慮去除病因,或者通過補充達到治療效果。

4. 論風勞用藥

體虛最易感於邪,當先和解,或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致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內經》中本無風勞之說,而有曰勞者溫之。此乃虛勞之勞,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穀肉果菜,百味珍饈,無非補也。

今之醫者,不通其法,惟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輕則痰嗽失血,潮熱煩渴喜冷,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涼之劑,不合病人之情,反行責怪。

及聞發表攻裡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醫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

澄按:稟賦各有不同,臟腑陰陽亦多偏勝。此條所論與前數條大都相似,但虛勞之勞與風勞之勞,病因不同,藥亦各別。風勞之勞,當以祛邪為急;而虛勞之勞,必以補養為先。偏執溫補,偏執清涼,皆非法也。凡人氣血壯旺,則外邪不侵;脾胃健運,則飲食不滯;七情無過,則氣足神旺,百病從何而生?惟根本一虛,各症迭出。風勞一症,其中虛虛實實,疑似難明。

初起原在皮毛,疏之散之,解之託之,邪自無容身之地。而昧者不察,誤用溫補、寒涼、酸斂、滋陰、降火之劑,妄為施治。酸斂則收束,寒涼則冰伏,溫補則燥熱,滋陰則入內,降火則閉塞,不虛而虛,不損而損矣。皮薄肉弱之人,不勝四方之虛風。當其初入,淺在經絡時,祛之甚易。

上集治法立有解托六方,以治不能大表大散者。如寒重熱輕,則柴陳解托湯;熱重寒輕,則用柴芩解托湯;邪郁內熱,則用和中解托湯;內邪蒸熱。則用清裡解托湯;客邪寒熱,則用葛根解托湯;外邪內陷,則用升柴拔陷湯。而猶有不能應手者,必其人平日勞傷太過,腎精不充,以致外邪內伏,而不肯外出。

又立補托七方,以治正虛之人,徒然解表無益者。如血分不足,益榮內托散;氣分不足,助衛內托散;氣血俱虛者,雙補內托散;七情過傷者,寧志內托散;房勞太甚者,補真內托散;勞心太過,寧神內托散;勞力太過,理勞神功散。

白話文:

[對於風勞病症的用藥討論]

身體虛弱是最容易被邪氣侵襲的,治療時應先以調和身體為主,或者採取輕微的瀉下方式,慢慢來,不能急躁,之後再進一步調整。有些醫生不理解邪氣在身上尚未清除的情況下就使用補藥,導致邪氣在補藥的作用下深入經絡,最後無法治療而死亡。這種錯誤的情況非常普遍,真是令人悲痛!

《內經》中原本並無「風勞」的說法,但是有提到勞損要溫補。這裡的「勞」指的是虛勞,「溫」是溫存的意思,即細心呵護。對於不足的部分,應該用食物來補充,像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這些都是補品。

然而,現今的醫生往往不懂這個道理,只知道大量補充,輕微的病情用當歸、鹿茸等,嚴重的病情用乳石、丹砂,甚至加上艾灸。這樣會讓體內的水分更乾燥,熱度更高,病情會更加嚴重,輕微的會出現咳嗽、吐血、潮熱、口渴想喝冷飲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聲音嘶啞,到了這個地步,就無藥可救了。即便如此,醫生還是不停止補充,這樣的死亡,是醫生造成的。等到有好的醫生用清涼的藥物治療,患者反而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責怪醫生。

聽到發汗和攻裡的理論,患者因為害怕而不接受,甘願死在庸醫的手裡,即使死了也不後悔,真是讓人惋惜。

根據我的理解,每個人的天賦和體質不同,臟腑和陰陽的平衡也各有差異。這段文字講的和前面幾段大同小異,只是虛勞和風勞的病因不同,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所不同。風勞應以驅邪為首要目標,虛勞則應以滋補為先。一味的溫補或是清涼,都不是正確的方法。

一個人如果氣血旺盛,就不會被外邪侵犯;脾胃健康,飲食就會順暢;情緒穩定,氣血就會充足,精神就會旺盛,這樣怎麼可能生病呢?只有根本虛弱,各種病症才會接踵而至。風勞這種病,虛實交錯,很難判斷。

剛開始的時候,病源在皮膚表面,只要把邪氣疏散開來,邪氣就沒有容身之地。但很多醫生不明所以,誤用溫補、寒涼、酸斂、滋陰、降火的藥物,隨意治療。酸斂會收縮,寒涼會抑制,溫補會導致燥熱,滋陰會深入體內,降火會導致閉塞,這樣一來,本來不虛的變得虛弱,本來不損的變得損壞。

皮膚薄、體質弱的人,承受不了四面八方的風邪。當邪氣剛進入身體,還停留在經絡時,驅逐它很容易。

在治療方法上,我們有六種解託方,用於不能大量發汗或瀉下的情況。比如寒氣重、熱氣輕的,用柴陳解託湯;熱氣重、寒氣輕的,用柴芩解託湯;邪氣鬱結、內有熱氣的,用和中解託湯;體內邪氣蒸騰、熱氣上升的,用清裡解託湯;外邪引起的寒熱交替,用葛根解託湯;外邪入侵、體內功能紊亂的,用升柴拔陷湯。但還是有些情況無法立即見效,可能是患者平日勞累過度,腎精不足,導致外邪深入體內,不肯離開。

因此,我們又設立了七種補託方,用於治療正氣虛弱的人,單純發汗沒有用的情況。比如血液不足的,用益榮內託散;氣力不足的,用助衛內託散;氣血都虛弱的,用雙補內託散;情緒過度受傷的,用寧志內託散;房事過度的,用補真內託散;腦力過度消耗的,用寧神內託散;體力過度消耗的,用理勞神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