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9)
上集卷之十三 (9)
1. 心經失血
心主血,凡因驚而動血者,屬於心。宜丹參、麥冬、山藥、茯神、當歸、生地主之。資成湯。
心主病者,宜養榮不宜耗散。若胸膈之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此病在心主包絡。茯苓補心湯、蓮心湯、五神湯、瀉心湯、天門冬湯。
2. 肝經失血
肝藏血,因怒而動血者,屬於肝。宜柴胡、白芍、梔子、丹皮、生地、棗仁、沉香主之。
怒氣傷肝,唇青面青,脈弦,須用柴胡梔子清肝散。
凡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症,降火而血自清。氣逆者,必兼胸脅痛滿,行氣而血自止。
凡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此病在肝。宜疏利甘緩,不宜秘滯。赤茯苓湯、白及、檞葉、暢郁湯。
3. 脾經失血
脾統血,因思慮而動血者,出於脾。宜石斛、乾葛、生地、丹皮、甘草、茯苓、黃耆主之。
凡飲食無味,胸腹膨脹,不知飽餓,多痰涎者,此病在脾。脾為後天之本,三陰之首也,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足。故血症中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其血。歸脾湯,丹溪方。又方:理脾陰正方,柔脾湯,資成湯。
4. 肺經失血
肺主氣,因悲憂而動血者,出於肺。宜二冬、二母、甘、桔、黃芩之屬主之。
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泄漏,不衄則嘔。宜理脾陰正方,麥冬飲子,側柏散,綠雲散,大薊飲,人參救肺湯,天冬丸,資成湯。
5. 腎經失血
腎主五液,因房勞而動血者,出於腎。宜生地、遠志、丹皮、茯苓、阿膠、知母、黃柏之屬主之。
凡氣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咽乾喉疼,動氣忡忡者,此病在腎也。
腎為先天之本,二陰之根蒂也。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寧。故血症之中有腎水虛者,當壯水以制其陽;有腎中之陽虛者,當益火以引其歸。地黃煎,壯水丸,培土養陰湯。
6. 胃經失血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生血之鄉。其吐出血色,或赤或紫,或鮮紅,此胃經之血也。
中氣失調,邪熱在中,而嘔血者,宜犀角、地黃、丹皮、甘草、玄明粉主之。
若大嘔大吐,煩躁大熱,頭痛不得臥者,此病在胃。
傷胃吐血,飲食太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宜理中加川芎、乾葛,或加川芎、扁豆。
7. 陽盛陰虛失血
口鼻出血,皆系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益陽,則血自歸經矣。
8. 格陽虛火失血
格陽失血,多因色欲勞傷過度,真陽失守於陰分,則無根虛火浮泛於上,多見上熱下寒,或頭紅面赤,或喘促躁煩,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脈微細,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實者,此格陽虛火也。速宜引火歸原,用鎮陰煎、八味地黃湯之屬,則火自降而血自安矣。若用寒涼,陽絕則死。
9. 血逆上焦失血
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惟宜行散。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能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則不妨用之。如四物湯加香附、肉桂、蘇木、紅花之屬,無不可也。或服韭汁,亦善行瘀血。若火鬱不散,致血凝滯者,惟於四物湯加炒梔子,大能清胃脘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