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九 (5)
上集卷之九 (5)
1. 論治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
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
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炁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
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白話文:
[治療討論]
疾病導致身體虛弱的狀況各有不同,可能因為過度勞累或各種傷害,病症可能涉及血液循環、免疫系統或是內臟功能。然而,總結來說,維持生命的根本就是精氣,而身體之所以虛弱,也是因為精氣的流失。氣虛即是陽氣不足,精虛即是陰氣不足。如果體內火氣旺盛,水份不足,導致血液乾燥,津液枯竭,這就是陰虛的表現。相反,如果水份過剩,火氣不足,造成內臟寒冷,脾腎功能衰退,這就是陽虛的表現。這都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治療這些病症時,應該補足不足的部分,而不是削減過剩的部分。如果已經因為虛弱而進一步削減過剩的部分,那麼只會讓身體更加虛弱,這不是很危險嗎?然而,分辨陰和陽的差異並不容易,因為在陰和陽之間還有更細微的陰和陽。有些看似陽氣,實際卻不是,有些看似陰氣,實際卻不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判斷,很容易讓人混淆,這是不能不詳細檢查的。而且,有些情況是陰陽雙雙虛弱,其中,陽氣是生命的基礎,因此,重點應放在補充陽氣上。
理解了這些,治療虛弱的問題就會像掌握在手心中一樣容易。
陽虛的人容易感到寒冷,但這種寒冷並不是外界的寒冷。只是因為陽氣不足,體內就會產生寒冷。如果等到已經感到寒冷,那麼陽氣已經非常衰弱了。很多人不知道,當身體出現虛弱的症狀,但沒有其他熱症時,這就是陽虛的徵兆,應該立刻溫補元氣,讓陽氣逐漸恢復,這樣身體的元氣就會自然恢復。陽虛通常是由於過度憂慮、勞累、過度性行為或先天陽氣不足,受到寒冷影響等導致的。想要補充陽氣,最好使用辛辣、甘甜、溫暖和燥熱的草藥,千萬不要加入清涼、寒冷和滑膩的成分,以免破壞身體的生氣。
例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等草藥都不適合。而石斛、玄參、知母、黃柏、黃芩、連翹、龜膠等草藥,更是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氣血都虛弱,可以使用大補元煎、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都虛弱,適合平補的,可以使用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的,可以使用左歸飲或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的,可以使用右歸飲或右歸丸。氣分虛寒的,可以使用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各種症狀不一的,可以使用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的,可以使用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的,可以使用一炁丹。胃氣虛寒的,可以使用溫胃飲或理中湯。血虛寒滯的,可以使用五物煎。
陰虛的人容易感到熱,因為水份無法抑制火氣,導致陰虛產生熱感。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度飲酒、性行為或情緒激動,導致五臟之火旺盛,對於先天元陰不足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如果你患有虛弱的病症,同時感到熱感、乾燥,不適合吃熱的食物,這就是陰虛的徵兆。想要滋補陰氣,最好使用甘甜、涼爽和醇厚的草藥。對於陰中有火的情況,要盡量避免辛辣和溫暖的草藥。例如,乾薑、肉桂、附子、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等草藥,都不能輕易使用。
即使像是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等草藥,雖然含有陰氣,但也含有陽氣,必須根據情況適度使用。因為如果陽氣過盛,陰氣就會更為消耗,熱度增加,水分就會更為枯竭。然而,對於陰虛的情況,因為水分不足,但也不能使用寒冷的草藥。因為苦澀的草藥,並不適合補充。如果火氣非常旺盛,不得不使用清涼的草藥,也應該同時使用滋補水分的草藥,根據情況適度使用,一旦達到效果就立即停止,以防止過度消耗,這樣才能掌握滋補的大原則。以下是具體的治療方法。
對於夜晚或下午發熱,或者喜歡冷飲,排便乾硬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陰虛導致的熱感,水分無法抑制火氣,可以使用加減一陰煎。如果心腎有火氣,導致驚悸和失憶,可以使用二陰煎。如果體外熱感持續,但體內並不太熱,那麼只需要滋補陰氣,不需要清除火氣,可以使用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如果元氣不足,虛熱持續,必須使用大補元煎,這樣才能慢慢恢復。
對於因為虛弱而傷害陰氣的情況,本質上是因為五臟的問題。雖然五臟各自有主要的功能,但是,五臟的病症和治療方法有些是可以區分的,有些是無法區分的。例如,氣血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肺;神經的損失,治療重點在心;飲食和肌肉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脾;血液和筋膜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肝;精髓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腎。這是能夠區分的情況。然而,氣血由肺主宰,但轉化為精氣;神經由心主宰,但轉化為氣血;肌肉由脾主宰,但土生於火;血液由肝儲存,但血液轉化於脾胃;精髓由腎主宰,但接受來自五臟的養分。這是無法區分的情況。
當病情嚴重,標本相互傳染,波及臟腑,這又是治療方法不能固定的原因。因此,補充虛弱的方法,必須明確瞭解陰陽的升降,寒熱溫涼的性質,以及精氣中包含氣血,氣血中包含精氣的關係。而且,對於上焦陽氣不足的情況,必須向下焦的腎臟補充,取之於至陰之下。對於下焦真陰不足的情況,通常會向上焦飛躍,必須引導它回到原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