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下集卷之二
2. 風熱
3. 經旨
經曰:虛風賊邪,陽先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吳澄曰:天地之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則為感冒,重則為傷,直入則為中,挾寒則寒,挾熱則熱,兼暑則為暑風,兼濕則為風濕,兼時令之暖氣則為風熱。然必其人真氣先虛,營衛空疏,然後外邪乘虛而入。風能煽火,兼熱則令人津液頓消,肌肉暴脫,有似虛勞之症。
《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按:風在皮膚之間,令人寒熱,衰飲食,肌肉消。若入於肺,則咳嗽失血,痰涎潮熱,有似虛勞之症矣。
白話文:
【經旨】
經典上說:虛弱的風邪,人體的陽氣會首當其衝。受到風邪影響的人,通常是上半身最先受到波及。當肌膚毛孔緊閉,抵擋外敵,即使再大的風邪與劇毒,也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
吳澄指出:在天地之間,風是無孔不入的。人一旦受到風邪影響,輕則可能只是普通的感冒,重則會造成傷害,直接侵入體內就是所謂的中風,夾帶寒氣則是風寒,夾帶熱氣則是風熱,加上暑氣就會成為暑風,加上濕氣就會變成風濕,如果同時遇到溫暖的季節氣候,則會形成風熱。然而,這些風邪之所以能夠入侵人體,必定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正氣已經虛弱,營養和防禦系統出現了漏洞,風邪才能趁虛而入。風邪能煽動火氣,如果同時夾帶著熱氣,就會讓人體的津液迅速消失,肌肉也會快速萎縮,這種情況很像虛弱勞損的症狀。
根據《風論》所述:風邪藏匿在皮膚之下,無法向內穿透,也不能向外排解。風邪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一旦肌膚毛孔開啟,人體就會感到寒冷;肌膚毛孔閉合,人體就會感到熱且悶。當人體感受到寒冷,就會食慾減退;當人體感受到熱氣,就會消耗肌肉,所以人會感覺到寒戰,並且食慾不振,這種狀態被稱為寒熱交錯。
由此可見,風邪停留在皮膚層,會讓人體產生寒熱感,食慾減退,肌肉消耗。如果風邪進一步進入肺部,就會引發咳嗽、咳血、痰多、潮熱等症狀,這和虛弱勞損的症狀非常相似。
4. 脈法
左寸關脈浮弦有力者,傷風也。右寸關脈洪滑有力者,風熱也。右寸關脈濡弱無力者,兼虛也。浮數風熱。
按:浮脈主表,數則為熱,浮數相兼,則為風熱。
陽浮而陰弱,大概肺部見浮者多,以此為辨。
按:傷寒脈緊,傷風脈浮,兼熱必數。
《平人氣象論》曰:脈滑曰風。
白話文:
[脈法]的內容如下:
如果左手寸關部位的脈搏浮動且堅韌有力,這表示有風邪侵襲。右手寸關部位的脈搏若顯得洪大、滑利且有力,這通常是由於風熱所引起。而當右手寸關部位的脈搏顯得柔軟無力時,則顯示身體同時存在虛弱的情況。脈搏浮動且頻率快是風熱的特徵。
進一步解釋:脈象浮動通常是表證的表現,而脈象頻率快則代表體內有熱。當兩者同時出現時,可以推斷是風熱的症狀。
陽性脈象浮動但陰性脈象弱,通常在肺部疾病中較常見到這種脈象,可以此來做為判斷依據。
再進一步解釋:風寒會讓脈象緊繃,風邪則會使脈象浮動,若是合併有熱象,脈象一定會變得頻率快。
根據《平人氣象論》中的記載:脈象滑利表示有風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