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二 (2)

1. 酒臌

少年縱酒無節,多成酒臌。蓋酒為水穀之液,血亦水穀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經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此之謂也。然血者,神氣也。血屬陰而性和。酒者,淫氣也。酒屬陽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逐之,故飲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徵,亦散血之徵也。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第年當少壯,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血氣漸衰,則所生不償所耗,而且積傷並至,病斯見矣。或致敗血不養筋,則為中風。或致傷脾,則為痰飲瀉痢。或濕熱上浮,則為喘汗鼻淵。或流於筋骨,則為瘈瘲疼痛。或致動血傷精,則為勞損吐衄。或致傷肌腐肉,則為爛瘡痔漏。

其有積漸日久,而成酒臌者,則尤多也。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以酒為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悉化為水矣。所以凡治水臌者,必當以血氣為主,而養陰利濕,是誠善矣。然無知少年,初不知畏,而惟酒是耽,此其浸漬,已非一日,致令血氣天真敗極至此,又豈能以旦夕挽回者哉!

白話文:

[酒臌]

在年輕時過度且無節制地飲酒,大多會形成因酒精過量導致的腹部腫脹(酒臌)。因為酒和血液都是由食物和水分精華轉換而來,當酒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後,會尋找與自己性質相似的物質,所以它會直接影響到血液。古籍記載:飲酒的人,酒精會先在皮膚和淺層血管中擴散,這就是酒對血液影響的具體表現。然而,血液是我們身體的精華,屬陰性且性質平和。而酒則是烈性物質,屬陽性且性質強烈。當酒精進入血液,原本血液想要保持靜態,但酒精使它活躍;原本血液想要內藏,但酒精使它外泄,因此飲酒後,臉部和身體都會變紅,這是酒精進入血液的證據,也是血液分散的證據。經過這樣的一番擾亂,血液和氣息能不被消耗損失是不可能的。

在年輕力壯時,身體可以迅速補充被消耗的部分,所以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是當身體狀況開始衰退,新生成的血液無法彌補損失的部分,加上長期的累積傷害一併發作,疾病就會顯現出來。可能會導致血液無法滋養肌肉,進而引發中風;或者傷害脾臟,導致痰飲、腹瀉或痢疾;或者濕熱上昇,造成喘息、出汗或鼻炎;或者影響筋骨,導致痙攣或疼痛;或者使血液受損,精氣耗損,導致虛弱、咳嗽出血;或者傷害肌肉,導致爛瘡或痔瘡。

而長期大量飲酒,最終形成酒臌的人更是常見。酒精本身具有濕性,對於身體強壯的人,酒精會隨著氣血運行而消散,對他們來說,酒就像是血液;但對於體質較弱的人,酒精會滯留在體內形成疾病,對他們來說,酒就像水一樣,會造成水腫。不只是酒精會轉化成水,當氣血已經衰退,血液也會隨著酒精轉化成水。所以治療因水腫導致的腹部腫脹,應該從調理氣血入手,滋養陰氣,幫助排除濕氣,這確實是個好方法。然而,無知的年輕人起初並不知道害怕,只沉溺於酒精,這種情況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導致氣血和身體的自然機能受到極大損害。要想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豈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