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六 (3)
上集卷之六 (3)
1. 升陽益胃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在脾胃功能虛弱的情況下,人會變得懶散且容易疲倦想睡,四肢感覺無力。正值秋季天氣乾燥的時候,濕熱的症狀稍微減輕,但身體仍感覺沉重,關節疼痛,口中發苦,舌頭乾燥,對食物沒有胃口,大便機能紊亂,小便次數頻繁,食慾不佳,即使吃了食物也難以消化。同時還可能伴有肺部的問題,如忽冷忽熱、畏寒,情緒低落,臉色不好看,皮膚狀態差,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陽氣無法正常上升所導致的。因此,應當使用升陽益胃的療法,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升陽益胃湯」。
2. 內傷外感論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慾,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無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二三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
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脈主表,外感則人迎大於氣口。右氣口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證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證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之證誤作外感,妄發其表,重傷元氣,禍如反掌。
補中益氣湯,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五分),陳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騰,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氣,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澀者用),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五錢),陳皮(四錢),白朮(土炒),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黃連(各二錢)
《集解》曰: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和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自正旺而邪服矣。
黃耆人參湯,治脾胃虛弱等症。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倍),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更加五分),白朮(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曲(各三分),當歸(酒洗),炙甘草(各二錢),五味子(九個)
白話文:
內傷外感論
內傷是由於飲食、勞累、七情六慾所造成的損傷。外感是由於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所造成的損傷。內傷發熱,時而發熱時而停止;外感發熱,則熱度持續不減。內傷畏寒,只要暖和一下就舒服了;外感畏寒,即使穿著厚衣或靠近火堆也無法緩解。內傷怕風,不怕大風,反而怕微風;外感怕風,只要見到風就覺得不舒服。內傷頭痛,一陣一陣的;外感頭痛,則持續不斷地疼痛,直到表邪入裡才停止。
內傷伴隨濕邪,可能不口渴,也可能心火犯肺而口乾舌燥;外感則需二三日後,表邪入裡,才會口渴。內傷則熱邪傷氣,四肢沉重無力,倦怠嗜睡;外感則風邪傷筋,寒邪傷骨,全身筋骨疼痛。內傷則氣短,呼吸不足;外感則呼吸急促,氣盛有餘。內傷則手掌心發熱,外感則手背發熱。天氣與肺經相通,鼻子是肺經的表徵。
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但能正常飲食,味覺正常,腹部舒適,大小便也正常。地氣與脾經相通,嘴巴是脾經的表徵。內傷則懶於說話,厭惡飲食,味覺異常,小便黃赤,大便或便秘或溏瀉。左邊的人迎脈主表,外感時人迎脈大於氣口脈;右邊的氣口脈主裡,內傷時氣口脈大於人迎脈。內傷證屬於氣血不足,宜溫補和緩;外感證屬於邪氣有餘,宜發汗、催吐、瀉下。
如果將內傷的症狀誤認為外感,而妄圖發散表邪,則會加重元氣的損傷,後果不堪設想。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自汗怕風,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說話,氣虛乏力,活動則氣喘。
組成: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白朮(土炒,五分)、陳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
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空腹午前服用。
趙養葵說:後天脾土的運化,必須依靠先天之氣。此氣因勞累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所以用升麻、柴胡來佐助人參、黃耆。此方所以能補氣,是益補後天之中的先天之氣。凡是脾胃,喜甘味而惡苦味,喜補而不喜攻,喜溫而不喜寒,喜通而不喜滯,喜升而不喜降,喜燥而不喜濕,此方正符合這些特點。
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嗜睡。尤其在秋燥季節,濕熱已退,身體沉重疼痛,口苦舌乾,不想吃東西,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同時伴有肺部疾病,惡寒,心情低落,這是因為陽氣不升所致。
組成:黃耆(二兩)、人參、甘草(炙)、半夏(一兩,脈澀者用)、白芍、羌活、獨活、防風(五錢)、陳皮(四錢)、白朮(土炒)、茯苓(小便不利者用,不口渴者勿用)、澤瀉(小便不利者用,不淋者勿用)、黃連(各二錢)。
《集解》說:六君子湯有助於升陽益胃,是補益脾胃的上好藥物。加入黃耆,以補益肺氣,固護衛氣;白芍,以斂陰和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祛除濕邪,止痛,升舉陽氣;茯苓、澤瀉,以瀉濕熱,下降濁陰;少許黃連以清退陰火。此方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血充足,陽氣上升,則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消退。
黃耆人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等症。
組成:黃耆(一錢,自汗多者加倍)、升麻(六分)、人參(去蘆)、橘皮(不去白)、麥門冬(去心)、蒼朮(無汗者加五分)、白朮(各五分)、黃柏(酒洗,以救水之源)、炒神曲(各三分)、當歸(酒洗)、炙甘草(各二錢)、五味子(九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