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二 (1)

1. 各名家治虛損法

吳澄曰:虛損之證,極難治之候也,先聖立法於前,諸賢補遺於後,皆各有主見,以昭來學者,分為各冊。其各有宗派,立論不朽,以成一家之書者,匯為一冊,合而觀之,可為虛損之大成。

2. 精神氣血論

楊士瀛曰:老莊有言,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憊,借是可以論病矣。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氣血也。若男若女,氣血均有,獨不能保而有之,終日役役,神倦力疲,飢飽越常,喜怒失節,形寒飲冷,縱欲恣情,遂使五臟氣血俱虛,此五勞之所從始也,六極七傷類焉。

故心家虛,則便濁汗多;肝家虛,則筋攣目眩;腎家虛,則腰痛泄精;肺家虛,則咳嗽烘熱;脾胃虛,則嘔吐不食,日就羸黃,或乃胃熱消穀,飲食雖多,亦不生肌肉,而轉加瘦悴矣。前此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與疏泄;咳嗽者,不可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但以滋養榮血為上,調平臟氣次之。某病某藥,又於養血調氣之中而增益也。

其或骨間有熱,以至四肢緩弱不舉,此則骨痿,欲斯疾之瘳也,艱哉!雖然當歸、地黃、黃耆、芍藥,固養血之上藥也,亦當以益胃消痰輩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氣,由穀氣而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不無先後於其間也。當歸、地黃戀膈引痰,黃耆、芍藥多則傷胃,是可膠柱調瑟,而劑量輕重之不審乎?抑余聞諸虛不足皆成勞倦,此可療不可惡之疾也,其視傳疰一種,實霄壤焉。傳疰者,挾邪精鬼怪之氣而作也。

經曰:人有逢年月之厄,感鬼物之精,無處不惡,沉默而不能的知所苦,積歲漸至委頓,既往復傳疰於旁人。須用通神明、去惡氣等劑療之。或者刳麝刳犀,驅伐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蓋為屍疰設也。

3. 氣血論

楊士瀛曰:勞倦之疾,百脈空虛,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古方用鹿角膠、牛乳、飴糖、酥酪、煎蜜、人參、杏仁、當歸、熟地黃之類,正此意也。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熱等輩,以致氣血乾涸,心腎不交。故火炎於上,為痰嗽,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熱;水走於下,為腳弱,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皆虛勞之候也。大者易治,血氣未定,可斂而正也。

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調補之。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此尤難治。加數脈則殆矣。

4. 附:灸勞法

膏肓二穴,可以回生。或肚臍相對取背脊骨對正,灸亦有驗。艾炷亦不可多。

5. 虛勞癆瘵論

滑伯仁曰:勞患人者,有病機之不同,有形狀之不一,肌膚羸瘦,骨熱如蒸,服藥無效,針灸無功,何也?夫勞者虛勞也,是因體虛之人,房勞過損,酒怒多端,氣虛血耗,諸疾蜂生,致使陰陽失守,寒熱自生。陽虛曰生寒,陰虛曰發熱,久虛久熱變為骨蒸,久則成勞,久勞成疰。

疰者住也,有二十四種之名,有三十六種之類,有九十九種之形,種種不同,症症各異。內有勞疰、屍疰、鬼疰、食疰、蟲疰、毒疰,此六者為傳屍之癆患,滅門絕戶,醫難治之。又云:所因少壯之時,醉飽迷房,勞傷心腎。

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衰,失於調護,而無滋化之源,致有融融之熱,咳咳之痰,陰虛盜汗,夜夢鬼交,遺精困倦,腰背痠疼,咯痰咯血,頰紅喉痛,飲食減少,骨肉枯羸,是為不治。故曰患此疾者,有氣虛,有血虛。氣虛者易治,血虛者難調故也。

又云:治虛勞,世用寒涼之藥治熱證,熱之愈熱;用熱藥治寒證,寒之愈寒,何也?蓋東垣有云:用苦寒之劑,妄治勞傷之熱,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怯其內,治療無端,致傷脾胃。殊不知甘能緩火,勞者溫之。保全者當求微病之初,莫治已病之後。察氣血之虧盈,審病原之要道,補益溫平,無不效驗。

6. 胃氣元氣不足論

劉忠厚曰:虛損之證,其源雖多,莫不因胃氣、元氣不足,致氣虛血虛,陰陽俱虛。或房勞精竭,營衛弱而臟腑氣痿,不能輸養為疲極,甚至變為癆瘵之疾。但世俗處治,昧此病機原委,例用香燥或金石之劑,往往誤人。惟有宋·錢仲陽,建五臟虛方,迥出前人之論。我丹溪先生髮揮《局方》之失,示用補端緒言。

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此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於西北,地不滿於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徒取其法,則於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於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意此不可恃為通行之法云。

人之虛者,多是陰不足,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後,則形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得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

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云哉?斯論虛衰,與東垣製法,雖證不同,實本乎《內經》「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之旨。蓋謂人之壽夭,比之經論南北二方,亦自微甚不等。升陽之例,當為活法;滋陰之劑,義亦是焉,必求的在之虛,合病機而行其法。如此與世俗不明造化之理概用溫補者,天地懸隔。

故於諸書補劑而不詳錄,學者審是,則思過半矣。